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集锦8篇)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07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集锦8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1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句)为了更高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句)有了方案与方法,就要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进行讲授。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采用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个情景:

    情景一:艳阳高照的夏天,有两个人正从沙滩向海边奔跑,甲说:沙子太烫脚了;乙说:快点跑,到海里就凉爽了。

    情景二: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学生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因为白天海里就比较凉爽,乙则认为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然后提出问题: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这是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我会提出问题: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热量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大的需要热量多,而对于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困惑。

    接下来我就会以此作为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确定了实验装置图和基本思路之后继续提问:如何控制相同热源?如何确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使两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认为他们是相同的热源,热源相同,就可以通过加热时间长短确定吸热的多少。最后确定实验所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并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意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能够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实验的设计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同时会让学生在实验时回顾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之后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相同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几乎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自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能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对其意义的理解。】

    2.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我会进行说明: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表述物质吸放热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从而对其物理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对其计算方法、公式表达、单位和含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并重点强调其变形公式 ——即可以通过已知物理量求热量。

    接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质吸放热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比热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而深化的内容对于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一些计算又有很广泛的应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讲完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学懂,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我会让学生回忆导入中的问题,并运用比热容的内容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白天温度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可是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间温度比较低,他俩都释放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白天海水温度小于陆地,而晚上陆地温度小于海水。

    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意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的布置。

    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是完成课后习题,并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业则是让大家课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过渡句:下面进入我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复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2

    今天我讲得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课前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得,只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在哪,校长主任给与点评,我也深思。纵观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的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的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

    二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的把握不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

    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

    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

    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in、2 in、3 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

    展示问题2:2 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8.4×103 。

    展示问题3:2 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4.2×105 。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t-t0)。

    4、Q放=c(t0-t)。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4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6.3----6.9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6.17----6.23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6.24----6.26复习和总结(2)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对比热容含义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的难点。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四、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含义。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归纳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这一实际情景,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合理,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从生活经验入手,联系烧水的过程,让学生猜想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说出猜想的依据。水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升高的温度这一因素,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充分挖掘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正确得出结论。设计本次实验为下面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对比试验做好铺垫,分散了难点。

    (三)比热容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在研究一种物质吸热的基础上,延伸到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选择哪两种物质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变量,选择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证等等。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老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

    4、分析和论证

    选择 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比热容的概念: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热量的计算

    在明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热量计算,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说明各个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特别明确⊿t、t、t0代表什么温度。

    例题1、投影显示题目,明确题意,分析解题思路,解法示例。

    变式训练:利用公式,分别会计算Q吸、Q放、c、m、t、t0、⊿t

    (五)、练习巩固:

    题目见随堂练。学生板演,为其他学生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教师指导做题,及时反馈矫正。

    (六)、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6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7

    一、视频、实验引入,设疑激趣

    1、视频

    “瓶吞鸡蛋”实验让同学们感受观看神奇的现象。

    2、用一个普通的饮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满水时水从孔中流出,但

    是当瓶盖拧紧时,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师:为什么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大气压强。

    教师: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气压强,回想一下什么是液体压强?什么又是大气压强?

    二、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强

    1、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回忆液体压强,得出大气压强的定义。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视频展示

    实验,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3、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自己动手来试试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水槽、广口瓶、乒乓球、纸片、胶头滴管、塑料吸钩)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动手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积极动手,通过设计、实践,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边演示边讲解,大家既学会了知识,又加强了印象,学生还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释这些简单的现象)

    (1)用吸管吸饮料。

    (2)塑料吸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

    (3)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4、提出思考问题

    (1)大气压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压的方向?

    (3)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气压?

    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二、大气压有多大

    1、估测大气压

    教师介绍一种方法粗略测量大气压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积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气压大小。学生可以课后寻找其它方法测量大气压。

    2、精确测量大气压强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银来做实验,精确地得出了大气压的数值。通过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方法,仔细分析,通过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相等,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讨论:(1)玻璃管倾斜有无影响?

    (2)玻璃管粗细有无影响?

    (3)上方进入空气会怎样?

    三、介绍: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压还与天气有关。

    四、本节小结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自己总结。

    五、习题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对物理科目已经有了了解,有一定的兴趣,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比较薄弱,需要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要激发孩子参与课堂的兴趣,多设计物理实验。尤其是针对17班孩子,思维活跃,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又要强调课堂的纪律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由视频和小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感受大气压强,还设计了学生实验,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实验器材,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尤其是学生实验都在积极的展现自我,效果很好。

    在引入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时,粗略估测由于时间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己设计实验,但是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出大气压数值学生能跟着一起分析,并计算的出大气压,表现很好。

    在最后的习题检测部分,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表现较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的市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压强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因为人体体验不到大气压的存在这一客观原因,而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才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会造成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测量大气压和利用大气压知识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时,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语言都会出现混乱,教师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导学习。

    巩固练习

    1.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__实验测出

    了大气压的值。

    2.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气体压强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A、长度减小

    B、高度不变

    C、高度增大

    D、高度减小

    4.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A、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C、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瓶口遇冷收缩D、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5.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玻璃管中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管的顶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银将()

    A、往上喷出C、保持不变

    B、稍微下降D、降到与外面水银面相平

    6.拉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药水吸进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压力C液体内部的压强

    B大气压强的作用D连通器的原理

    7、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测量结果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米高的水柱。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及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气压的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解释大气压的有关现象,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题,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本节课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过程与方法上要求:1、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新课标对本节课在教学上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它们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 篇8

    《温度计》这一节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从中感悟到一些心得。

    1、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

    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意想不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5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温度计提出了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拿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有没有气体温度计?温度计里是真空吗?课堂上说真话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想,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我赶紧让他上台表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实验结论的描述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温度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吗?

    3、思教学之过:

    第一,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如:

    ①温度计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吗?

    ②为什么拿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

    ③温度计里是真空的吗?

    第二,没有贯穿讲解体温计为什么制成三棱镜知识,没有做到前后知识的联系。

    第三,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仍显不够,许多结论仍是由教师总结得出,限制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4、想教法之变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比如《温度计》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辨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温度与温度计教案(集锦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