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质九篇)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4-10-06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质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

    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 (27-x)=4x.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 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 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 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 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 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 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七)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

    1、 定义

    2、 例

    3、 练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5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2=9;2.()2=0.25;

    5.()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的平方根是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7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8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 (2)圆柱 (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1、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9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质九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