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汇总八篇)
  •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4-10-06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难点:

    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2、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过程:

    一、 集合的概念

    实例引入:

    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⑵ 我国从1991~20xx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⑶ 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⑷ 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⑸ 所有的正方形;

    ⑹ 黄图盛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

    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二、 集合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⑴ 2,3,4 ⑵ (2,3),(3,4) ⑶ 三角形

    ⑷ 2,4,6,8,… ⑸ 1,2,(1,2),{1,2}

    ⑹我国的小河流 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

    ⑻好心的人 ⑼著名的数学家 ⑽方程x2+2x+1=0的解

    三 、 集合相等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四、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

    六、集合的表示方式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

    例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例 2、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10小于20的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2=2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注意:(1)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2)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

    七、小结

    集合的概念、表示;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常用数集的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归纳

    【一、及时回忆】

    如果等到把课堂内容遗忘得差不多时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必须及时复习。

    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一般按照教师板书的提纲和要领进行,也可以按教材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的每部分的细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二、重复巩固】

    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即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三、合理安排】

    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实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特殊情况除外。分散复习,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并且与其他的学习或娱乐或休息交替进行,不至于单调使用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疲劳。分散复习也应结合各自认知水平,以及识记素材的特点,把握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并非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而要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

    【四、突破重点难点】

    对所学的素材要进行分析、归类,找出重、难点,分清主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关注难点及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应分析其关键点和易错点,找出原因,必要时还可以把这类问题进行梳理,记录在一个专题本上,也可以在电脑上做一个重难点“超市”,可随时点击,进行复习。

    【五、效果检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的效果会产生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模糊、有的不准确,到底各环节的内容掌握得如何,需进行效果检测,如:周周练、月月测、单元过关练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都是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检测时必须独立,完成,保证检测出的效果的真实性,如果存在问题,应该找到错误的根源,并适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校正。目前市场上练习册多如牛毛,请在老师的指导下选用。

    高中数学考试的技巧

    总体原则

    1、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

    2、遇到较难的大题,把所有跟该题有关的知识点都写出来,要知道数学讲究步骤分。

    3、若是证明题,万一不会,可以先写出已知条件,再写出要证明的最后一步,再一步一步往上推,中间步骤随便写点。(使用于粗心的教师,但我们不提倡,重点是要平时学好)。

    一、整体把握、抓大放小

    拿到试卷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下所有题目,根据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对于能够很快做出来的题目,一定要拿到应得的分数。

    二、确定每部分的答题时间

    1、考试时占用了很多时间却一点也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考试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时间,或者放弃,等以后学习进阶了再尝试着做。

    2、考试时花了过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加快速度,或者通过“反复训练”等提高反应速度,这样,你下次考试时能用较少的时间做出来。

    三、碰到难题时

    1、你可以先用“直觉”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2、如果“直觉”不管用,你可以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4、对于花了一定时间仍然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注意小节

    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把标点、符号、解题步骤等小的地方尽量做好,不要丢掉应得的每一分。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课题→函数图象→函数性质→问题解决→归纳小结

    (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材料1(幻灯):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譬如沙漠环境,这类干尸虽然肌肤未腐,是因为干燥不利细菌繁殖,但关节和一般人死后一样,是僵硬的,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关节可以活动。人们最关注有两个问题,第一:怎么鉴定尸体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环境使尸体未腐?其中第一个问题与数学有关。

    图4—1 (如图4—1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么,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经知道考古学家是通过提取尸体的残留物碳14的残留量p,利用t?logp 57302估算尸体出土的年代,不难发现: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过这个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如图4—2材料2(幻灯):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不难发现:分裂次数y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x的函数,即y?log2x;

    图4—2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函数的特征:含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注意:○ x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a?0,都不是对数函数.○5y?2log2x,y?log5且a?1).

    3.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填空;

    例1 (1)函数y=loga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 (2)函数y=loga(4-x)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入手”。因此,新课引入不是按旧教材从反函数出发,而是选择从两个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 2

    (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当我们知道对数函数的定义之后,紧接着需要探讨什么问题?学生1: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你能类比前面研究指数函数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

    法吗?

    学生2:先画图象,再根据图象得出性质

    教师: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是否象指数函数那样也需要分类?学生3:按a?1和0?a?1分类讨论

    教师:观察图象主要看哪几个特征?

    学生4:从图象的形状、位置、升降、定点等角度去识图

    教师:在明确了探究方向后,下面,按以下步骤共同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步骤一:(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y?log2xy?log1x 2 (2)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y?log3xy?log1x 3步骤二:观察对数函数y?log2x、y?log3x与y?log1x、y?log1x的图象特23征,看看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步骤三: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选取底数a(a?0,且a?1)的若干个不同的值,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步骤四:规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的代表性图象

    步骤五:作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的比较2.学生探究成果

    (1)如图4—3、4—4较为熟练地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对数函数y?log2x、 y?log1x、 y?log3x、y?log1x的图象23图4—3图4—4 (2)如图4—5学生选取底数a=1/4、1/5、1/6、1/10、4、5、6、10,并推荐几位代表上台演示‘几何画板’,得到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加上‘几何画板’的强大作图功能,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底数a是如何影响函数y?logax(a?0,且a?1)图象的变化。

    图4—5 (3)有了这种画图感知的过程以及学习指数函数的经验,学生很明确y = loga x (a>1)、y = loga x (0(中部)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XX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XX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A与B的所有元素来表示。 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A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补集Www.Jk251.cOM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第5 / 7页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

    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U?R,A?{x|?1?x?5},B?{x|3?x?9},求A?B,?U(A?B)。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

    【例2】设A?{x?Z||x|?6},B...1,2,3?,C...3,4,5,6?,求:

    (1)A?(B?C);(2)A...A(B?C)。

    【例3】已知集合A?{x|?2?x?4},B?{x|x?m},且A?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XX且x?N}【例4】已知全集U?{x|x?10,,A?{2,4,5,8},B?{1,3,5,8},求

    CU(A?B),CU(A?B),(CUA)?(CUB),(CUA)?(CUB),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设计(汇总八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