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三角形课件(范例十一篇)
  • 三角形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06

    三角形课件(范例十一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三角形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三角形课件(篇1)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 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 ,交AC于 ,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 是AC的中点,可见 与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 ,连结CF,由 可得AD FC.

    (2)延长DE到F,使 ,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 FC.

    (3)过点C作 ,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 可得AD 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

    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流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

    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等角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

    1、

    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

    2、

    3、

    4、5.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课件(篇3)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三角形课件(篇4)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经历应用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等边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二、情境引入:出示用硬纸板制作的等边三角形,并演示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分组观察与讨论:

    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你又能得到哪些等边三角表的判定方法?

    如图:

    三、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结论如下:

    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都相等,都等于60°。

    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初步应用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1)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2)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3)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下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BP=PQ=AP=AQ。求∠BAC的大小。

    分组讨论并研究。

    展示:生板演过程,师生共同找错更正。 解:∵AP=AQ=PQ,

    ∴△APQ是等边三角形。 ∴∠PAQ=∠APQ=∠AQP=60°。 又∵AP=PB,

    ∴∠PAB=∠PBA。 又∵∠APQ=∠PBA+∠PAB, ∴∠PAB=30°。 同理∠QAC=30°,

    ∴∠BAC=∠PAB+∠PAQ+∠QAC=30°+60°+30°=120°。

    五、综合应用(出示教科书第54页例4)

    学生自行解决,教师辅导并指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失误。

    六、课堂小结

    1、等边三角形性质判定是什么?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七、布置作业

    八、小试身手

    1、三边(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 ),每个内角都等于( )

    3、三个角都( )的三有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等于60°的( )是等边三角形。

    5、如果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一个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6、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2,则它的面积是( )

    7、已知:如图等边△ABC,D是AC的中点,且CE=CD,DF⊥BE。求证:BF=EF。

    8、已知如图△ABC和△DCE都为等边三角形,AE交CD于点N,BD交AC于点M。

    1)试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2)连结MN,图中还有等边三角形吗?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甘南县巨宝中心学校

    赵子洋

    三角形课件(篇5)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

    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放幻灯片2-3

    放幻灯片4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

    放幻灯片7合作交流的要求。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

    放幻灯片8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

    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变形练习。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课件(篇6)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共有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该节内容是在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

    二、学生分析

    1、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建立了对几何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几何学习方法。

    3、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的内容。

    4、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5、学生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书写几何解题过程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 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会阐述、推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归纳—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建立自信心。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规范学生表达与书写的思路”的层面讲授新内容,帮助学生“猜想-验证-总结归纳-应用”新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新课的目的。

    六、教学用具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PPT与几何画板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PPT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几何图形——等边三角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知探究

    1、探究定义

    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过程:

    师:如何定义等边三角形? 生:从“等边”两个字考虑,与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类比,和同学讨论,试着给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认真观察等边三角形发生变化时三条边的变与不变,在自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并确定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考虑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并用几何画板演示由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再到等边三角形的变化过程。

    生:先回顾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然后猜想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然后仔细观察几何画板上由一般三角形到等腰三角形再到等边三角形的变化过程中三条边在数量上的变化,验证自己的猜想,确定结果。 第二定义: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探究性质

    1)从边和角的角度探究性质

    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边和角的角度出发,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生:先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度量自制的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根据自己的度量数据猜想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然后仔细观察几何画板上随着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它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各有什么变化,进而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用已学的知识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2)从重要线段的角度探究性质

    性质3:等边三角形三边都存在“三线合一”,即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平分线、该角对边的中线、高相互重合。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中“三线合一”的性质在等边三角形中依然存在,并且更加深刻。

    生:在自制的等边三角形中做任何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有一个交点。然后用刻度尺度量被交点分成的两部分的长度,用量角器度量中线与边相交所形成的两个角的度数。根据自己度量所得到的数据猜想该中线又是等边三角形的什么重要线段。在猜想的基础上观察几何画板上演示的动画,根据几何画板给出的数据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用所学的知识证明自己的猜想。

    3)从对称的角度探究性质

    性质4: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上的中线(每条边上的高、每个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出发,考虑等边三角形是否也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对称性,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如何找出来。

    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并根据这些知识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延伸到等边三角形中,然后思考等边三角形的对称性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有什么不同。观察几何画板上演示等边三角形对称的动画,根据看到的结果找出对称轴并加以证明。

    3、探究判定

    1)在“任意三角形”上探究判定 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出发思考,当一个三角形三边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根据定义得出当三角形的三角边相等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角的角度出发思考,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根据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得出过程,思考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满足什么条件时,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观察几何画板中一个斜三角形变化成等边三角形时,随着三个角的度数由任意的度数变化成60°时,三边的边长有什么变化,最后满足了什么条件。依此归纳判定方法,并进行证明。在所得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得出该判定方法的一个推论: 两个角相等并且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在“等腰三角形”上探究判定

    判定3: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出发思考,当等腰三角形的边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根据第二定义得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边相等时,这个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从角的角度出发思考,当等腰三角形的角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考虑等腰三角形在角之间已经满足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考虑,这些角进一步满足什么条件时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结论,然后分别以60°的角为顶角和底角两种情况进行证明。

    (三)应用小结

    1、新知应用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分法分别得到的△ADE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过边AB上一点D作DE∥BC,交边AC于E点.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③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他们全等。

    2、课堂小结

    让学生从定义、性质和判定三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等腰三角形做比较。

    三角形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三角形课件(篇8)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板书)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学生想出了这样的方法: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图中,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adfe。

    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对应的边及角,判断是否可用“sas、asa或aas”判定全等。

    引导:上述同学都采用了实验法,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验证呢?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在前面图1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结果如下:de∥bc,df∥ac,ef∥ab,ae=ec,bf=fc,bd=ad,

    △ade≌△dbf≌△efc≌△def,de=bc,df=ac,ef=ab……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可采用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生2: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使得点a与点c重合,

    即ade≌cfe,

    生3:延长de到f使de=ef,连接af、cf、cd,可得adcf

    (笔者事先只局限于思考利用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解决问题,没想到学生的发言如此精彩,为整个课堂添加了不少亮色。)

    师:很好,好极了!这种证法在数学中叫做同一法,连老师也没想到。太棒了,大家要向生5学习,用变化的、动态的、创新的观点来看问题,努力去寻找更好更简捷的方法。

    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做一做:任意一个四边形,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得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ef∥ac且ef=ac,

    ∴ efgh,

    其它解法由学生口述完成。

    问题:如果将上例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另附作业)

    三角形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五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第22~25页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二段通过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第28~29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第30~32页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五段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然后安排学生想办法做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对图形量、剪、折,亲身感知并认识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教材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这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P25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这里注意一点本册教材知识要求学生画请指定底边的高,这些高都是在三角形里面的,三角形外的高不做要求。还有就是在作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作图规范。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3~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最后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4、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3题使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6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

    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形象。

    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2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3~6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7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

    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

    三角形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

    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有困难。

    6.认真听讲,在掌握结论的同时受到老师的鼓励,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7.较少接触这样的命题,因此会感到新鲜,有用已知公理和定理对命题的真假性进行判断的欲望。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证明。

    8,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听讲,获得对演绎证明的初步体会。

    9.可以从直观上得出结论,但是此处要求证明,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遇到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习欲望。

    10.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听讲,对反证法有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11.体会老师的讲解,并根据小结记忆掌握知识。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三角形课件(篇11)

    等腰三角形判定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具准备

    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等腰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提问:性质1的逆命题是什么?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命题正确吗?下面我们来探究: Ⅱ.导入新课

    大胆猜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例1]已知:在△ABC中,∠B=∠C(如图).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BA12DC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学生板演证明过程)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1??2,? ??B??C,

    ?AD?AD,? ∴△BAD≌△CAD(AAS).

    ∴AB=AC.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由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符号语言:在△ABC中 ∵ ∠B=∠C ∴ AB=AC (等角对等边)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有区别吗? 性质是:等边 等角 判定是:等角 等边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初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演示课件)

    [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求证:AB=AC.

    同学们先思考,再分析.(由学生完成)

    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C.

    接下来,可以找∠B、∠C与∠

    1、∠2的关系.

    (演示课件,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BC,

    ∴∠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等角对等边).

    看大屏幕,同学们试着完成这个题.

    (课件演示)

    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AD∥BC,

    ∴∠ADB=∠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平分∠ABC,

    ∴∠ABD=∠DBC,

    ∴∠ABD=∠ADB,

    ∴AB=AD(等角对等边).

    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演示课件)

    ? 例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等于a,底边上的高等于b,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

    EA12DBCADBCM A

    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a

    b

    作法:(1)作线段BC,使BC=a;

    (2)作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 (3)在MN上截取DA=h,得A点;

    (4)连结AB、AC,则△ABC即为所求等腰三角形。

    3、思考:在△ABC中,已知,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直线EF//BC交AB于E,交AC于F.(1)请问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2)线段EF和线段EB,FC之间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79

    1、

    2、

    3、4.

    Ⅳ.课时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定义,②判定定理。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是: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应注意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Ⅴ.作业布置:

    学力水平:必做42页 1------7题

    选做 42页 8-----10题

    4 12.

    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

    【三角形课件(范例十一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