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发表时间:2024-10-05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

    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

    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通过上面四个例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讲评等教学环节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是很重要的。

    4、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根据例4 的度数的求法,思考如下问题:

    (3)如图5,过D点画AB的平行线MN,与AC、BC交于点M、N,则 的度数多少?

    (4)当MN绕着点D旋转过程中, 会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变化1 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仍在线段AC、BC上时, =

    变化2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上,与BC的交点在BC的延长线上时,

    变化3 当直线MN与AC的交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与BC的交点在线段BC上时, =

    变化4当直线MN与AC、BC的交点在C点时, =

    经过这样的变式、发展、学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运动变化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5、小结

    通过设置问题:“本节在知识方面以及在思想方法方面你有怎样的收获?”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注意:辅助线的作用及运用定理及推论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3#3

    b、上交作业P42#16、17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 ∴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九、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业

    1、1、课文P11§1.21、2

    2、选用作业。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CA平分∠BCD.

    ∴∠BCE=∠DCE.又CE=CE,

    ∴△BCE≌△COB(SAS).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 ∠AFD=∠CBE.

    例2(教材P108例2)略

    五、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六、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 篇7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显然,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③、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诉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④、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⑤、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人教版初二数学教案全册】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