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观沧海课件(锦集14篇)
  • 观沧海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03

    观沧海课件(锦集14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观沧海课件(锦集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课件【篇1】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xxx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鲜明的艺术特色。

    3、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观沧海》

    1、资料链接

    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2、自读这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课前诵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二、合作探究《观沧海》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

    3、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自主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2、自由朗读这首词,读准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词中的关键词

    黄:苍:千骑:擎:

    平冈: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会: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猎》

    1、内容理解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

    下阕。

    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2、主题探究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

    的强烈愿望。

    3、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

    诗词曲三首

    年级:九年级课型:诵读欣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xx33班级姓名:

    教学目的:

    4、诵读课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鲜明的艺术特色。

    6、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涵和写法。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散曲简介

    散曲是从词发展而来的,是元代韵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按当时流行于北方的曲调,即“北曲”写的合乐歌词。散曲包括小令、套曲两类,都有曲牌名。

    2、背景简介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怀古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养,曲牌名。怀古,为咏史诗中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关于作者

    张养浩,字,号,济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关怀古》

    1、学习内容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前句)写。

    第二层(第至第句)写。

    第三层(最后句)指出。

    2、这首曲点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4、大声朗读并背诵这首曲。

    教(学)后反馈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直击中考

    一、赏析《观沧海》,回答以下问题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三、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4、B

    16.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17.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

    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

    东汉末年,社会晃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

    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

    (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

    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迁移拓展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观沧海课件【篇3】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小结,朗读、背诵

    ⑴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⑵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⑴ 读一读 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⑵说一说 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⑷背一背 背诵这几首诗。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表格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请看:

    登山观海 实景 虚景

    景物 特点 景物 特点

    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机勃勃 日、月、星辰、银河 、大海 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借实景、虚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

    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一是用表格显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五、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课件【篇4】

    ⑴解释字词:

    ①广州花都区: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A、明月别枝惊鹊B、路转溪头忽见

    ②南京:曹操《观沧海》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诗和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⑶领会诗词的意境及语言特点。

    ⑷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②广州花都:《西江月》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赏析:

    ①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作简要赏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③黄冈: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⑹写作手法:

    ①遵义:《渔家敖·秋思》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2分)

    ②南京:《观沧海》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⑺作批注:

    扬州: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⑻划分诵读节奏。(成都)

    ⑼古诗文比较阅读:

    山西《饮酒》《爱莲说》

    观沧海课件【篇5】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 整体

    意象 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 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 ,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 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 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观沧海课件【篇6】

    《观沧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乐府诗的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三国演义》导入。

    二、初读感知诗歌

    (一)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书法、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其诗歌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乐府诗: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职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汉族民间搜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歌辞,乐府便有专门的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二)朗读

    (1)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初读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研读诗歌

    (一)诗文的哪一个字是全诗的文眼?

    “观”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文的线索。

    (二)开头第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三)诗人登上碣石山后看到了哪些景物?

    1、浩荡的海水(澹澹)、耸立的山岛(竦峙)、繁茂的草木(丰茂,丛生)、掀起的洪波(涌起)、波澜的日月

    2、在诗歌中作者怎样写的这些景物?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这里其是指的什么?

    在这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灿烂的星河真的出自沧海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两个若字,表明好像是出自,是虚写,其是指的沧海,在这里是作者的想象。夸张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或思想感情。

    这两句每章都有,是合乐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看着这些景物引起了诗人的深思,诗人在思些什么呢?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四)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涌起是动景,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师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四、巩固拓展

    (一)抽生读(抽生点评在抽生)

    (二)课堂限时背诵

    (三)曹操的《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课件【篇7】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观沧海课件【篇8】

    《观沧海》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收集有关作者曹操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工作汇报网 WWw.gSi8.COM)

    体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

    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读课文,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

    (四理解诗歌内容):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观沧海课件【篇9】

    教学目标: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体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读课文,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

    (四理解诗歌内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观沧海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曹操《观沧海》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练习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 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答案:

    9.A

    观沧海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观沧海》教案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

    2、乐府诗: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三、朗读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教师带度,

    3、学生全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教师注意知道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四、研读诗歌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教案《《观沧海》教案设计》。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3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水何澹澹显示大海波壮阔,

    动态景色秋风萧瑟美丽多姿,生机

    实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实颂借景抒情

    山岛竦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诗人

    登山观海(全景)静态景色树木丛生激起统一中国强统一中国

    百草丰茂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日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投入其中

    (想象)月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汉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观沧海课件【篇13】

    导语:《观沧海》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实景:海水 树木 草 秋风 洪波

    虚景:日月 星汉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教学反思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首先用录音诵读。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观沧海课件【篇14】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观沧海课件(锦集1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