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
  • 八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03

    2024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教案是个不错的选择,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2024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分析:

    ⑴ 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

    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

    ⑶ 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

    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重点:

    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

    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

    教学方法:

    类比与探究

    教具准备:

    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

    【教师活动】

    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质?

    ②( )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的四边形是矩形。( )的四边形是菱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于填空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说出更多的答案。

    【教师活动】

    评析学生的结果,给予表扬。

    总结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在填空时也考虑这几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菱形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

    活动一: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拉起一角,使其宽AB落在长AD边上,如下图所示,沿着B′E剪下,能得到什么图形?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自备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它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①什么是正方形?

    观察发现,从活动中体会。

    【教师活动】:演示矩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菱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变化过程,思考之间的联系,举手回答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②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组回答。

    【教师活动】

    总结板书:

    ㈠(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设置问题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

    表扬学生发言,板书学生发现,㈡正方形 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活动二:拿出活动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活动

    折纸发现,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活动

    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擦去板书㈠中的括号内容,出示一下问题:你还可以怎样填空?

    ( )的菱形是正方形,( )的矩形是正方形,( )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活动

    小组充分交流,表达不同的意见。

    教师活动

    评析活动,总结发现: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边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平行四边形呀?大家互相说一说,它的完美体现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

    学生交流,感受正方形

    三,应用体验,推理证明。

    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交与O,AB长4cm,求AC,AO长,及 的度数。

    方法一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C=90°(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

    BC=AB=4cm(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 =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

    ∴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 = =4 cm

    ∵AO= AC(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O= ×4 =2 cm

    方法二:证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证。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写出推理过程,再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各小组指派代表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

    教师活动

    总结解题方法,从正方形的性质全面考虑,准确利用条件,减少麻烦。评析解题步骤,表扬突出学生。

    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 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

    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分析题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

    教师活动

    说明思路,从已知出发或者从已有的判定加以选择。

    四,归纳新知,梳理知识。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举手谈论自己的收获。

    请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别填写在下图的ABCDC处,说明它们的关系。

    发表评论

    八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2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

    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

    ⑵需要平移的方向;

    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

    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

    ⑴平移变换;

    ⑵旋转变换;

    ⑶轴对称变换;

    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

    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八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①、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

    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

    八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如图,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动手操作: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的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样的图形变换?

    3、引导学生概括出中位线的概念。

    问题:(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两端点都是三角形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线只有一个端点是边中点,另一端点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4、猜想:DE与BC的关系?(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证明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启发分析。

    (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DE∥BC,DE=1/2BC)

    启发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由角的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等)

    启发2:证明线段的倍分的方法有哪些?(截长或补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经过分析后,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板书证明过程,强调有其他证法。

    证明:如图,以点E为旋转中心,把⊿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CFE,则D,E,F同在一直线上,DE=EF,且⊿ADE≌⊿CFE。

    ∴∠ADE=∠F,AD=CF,

    ∴AB∥CF。

    又∵BD=AD=CF,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根据什么?),

    ∴DE 1/2BC

    2、启发学生归纳定理,并用文字语言表达: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学以致用、落实新知

    1、练一练:已知三角形边长分别为6、8、10,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多少?

    2、想一想: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BC、AC各边中点分别为D、E、F,则⊿DEF的周长是多少?

    3、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启发1:由E,F分别是AB,BC的中点,你会联想到什么图形?

    启发2:要使EF成为三角的中位线,应如何添加辅助线?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出EF∥GH吗?为什么?

    证明:如图,连接AC。

    ∵EF是⊿ABC的中位线,

    ∴EF 1/2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HG 1/2AC。

    ∴EF H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挑战:顺次连结上题中,所得到的四边形EFGH四边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继续作下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1、请回答引例中的问题(1)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 BD的中点。求证:∠PNM=∠PMN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八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

    2、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3、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的一些简单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如图,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动手操作:剪一刀,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梯形纸片

    (1)如果要求剪得的两张纸片能拼成平行的四边形,剪痕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2)要把所剪得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将其中的三角形做怎样的图形变换?

    3、引导学生概括出中位线的概念。

    问题:(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两端点都是三角形边的中点,而三角形中线只有一个端点是边中点,另一端点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4、猜想:DE与BC的关系?(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证明你的猜想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启发分析。

    (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DE∥BC,DE=1/2BC)

    启发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由角的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等)

    启发2:证明线段的倍分的方法有哪些?(截长或补短)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经过分析后,师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板书证明过程,强调有其他证法。

    证明:如图,以点E为旋转中心,把⊿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CFE,则D,E,F同在一直线上,DE=EF,且⊿ADE≌⊿CFE。

    ∴∠ADE=∠F,AD=CF,

    ∴AB∥CF。

    又∵BD=AD=CF,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F∥BC(根据什么?),

    ∴DE 1/2BC

    2、启发学生归纳定理,并用文字语言表达: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三)学以致用、落实新知

    1、练一练:已知三角形边长分别为6、8、10,顺次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三角形周长是多少?

    2、想一想:如果⊿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AB、BC、AC各边中点分别为D、E、F,则⊿DEF的周长是多少?

    3、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启发1:由E,F分别是AB,BC的中点,你会联想到什么图形?

    启发2:要使EF成为三角的中位线,应如何添加辅助线?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得到什么?你能得出EF∥GH吗?为什么?

    证明:如图,连接AC。

    ∵EF是⊿ABC的中位线,

    ∴EF 1/2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同理,HG 1/2AC。

    ∴EF HG。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挑战:顺次连结上题中,所得到的四边形EFGH四边中点得到一个四边形,继续作下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1、请回答引例中的问题(1)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 BD的中点。求证:∠PNM=∠PMN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 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① 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3. 将长度为5cm 的线段向上平移10cm所得线段长度是( )

    6.A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a),先将它以AB为对称轴作出它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平移

    9. 下列图形中只能用其中一部分平移可以得到的是 ( ).

    10. 下列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11. 如图1,四边形EFGH是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到的,

    已知,AD=5,B=7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2. 如图3,△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OCD的位置,

    已知AOB=45,则AOD的度数为( ).

    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 ).

    14. 如图,甲图案变成乙图案,既能用平移,又能用旋转的是( ).

    15. 下列图形中,绕某个点旋转18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有 ( ).

    (1)正方形;(2)等边三角形;(3)长方形;(4)角;(5)平行四边形;(6)圆

    △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BE=EC (B)BC=EF (C)AC=DF(D)△ABC≌△DEF

    二、填空题.

    1.平移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

    2.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和 ,只改变图形的 。

    3.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它的旋转中心是_______,经过20分,分针旋转________度。

    4.如图四边形ABCD是旋转对称图形,点__________是旋转中心,旋转了_________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AD=____ ______,AO=__________,BO =_____________。

    6.△ABC和△DCE是等边三角形,则在此图中,△ACE绕着c点 旋转 度可得到△BCD.

    7. 如图,四边形AOBC,它绕 着O点 旋转到四边形DOEF位置,在这个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是_________,旋转角是_________经过旋转点 A转到__________,点C转到__________,点B转到__________线段OA与线段________ ,线段OB与线段_ _______,线段BC与线段________是对应线段。四边形OACB与四边形ODFE的形状、大小______________。

    8.如图,图案绕中心旋转_______度(填最小度数) 次和原来图案互相重合.

    9. 如图7,已知面积为1的正方形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过点 任作

    一条直线分别交 于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10. 如图9,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

    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CB 重合.若PB=3,则P = .

    到了点D,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如图,把 绕B点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

    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90后,再向左平移4个格,请作出最后得到的图案.

    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

    (1)观察猜想BE与DG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若存在,

    请说出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 ABC中, BAC= ,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 BCD,把 ABD绕着点D按

    顺时针方向向旋转 得到 ECD的位置。若AB=3,AC=2,求 BAD的度数和线段AD

    6如图,四边形ABCD的BAD=C=90,AB=AD,AEBC于E, 旋转后能与 重合。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若AE =5M,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

    7.如图,梯形ABCD的周长为30cm,AD∥BC ,现将DC平移到AE处,AD=5cm ,求 ABE有周长。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研究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知识和技能,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

    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

    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

    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

    (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

    (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

    3、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断和识别。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到结论是可能的。

    5、例1、怎样将图353中的甲图变成乙图案?

    通过相对简单活泼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图形变换的几种不同方式解答问题(先旋转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转也可以)

    例2、怎样将图354中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有好好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 。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2700 。

    明确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激励学生动手动脑。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两个图案前后变化彩用了哪些方法?(平移、旋转,轴对称)

    (2)方法归纳

    ①了解并知道图案变化的一般方法。

    ②图案变化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要养成多途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6、目标检测

    图355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奥运会的五环旗图案是大家熟悉的图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形成。(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链接二: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都赞美过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很多同学曾画过荷花,请你用所学知识再画一朵荷花,看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探索:

    ①实践活动列举实例归纳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

    ②巩固练习课本74页中的习题3.6。

    板书设计: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性质例题;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7)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8)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探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04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2OA=2×4=8(cm)、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AB长8cm,对角线比AD边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分析:(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7/9 ×13-7/9 ×6+7/9 ×2= ;

    (2)-2.67×132+25×2.67+7×2.67= ;

    (3)992C1= 。

    设计意图:

    如果说学生对因式分解还相当陌生的话,相信学生对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应该相当熟悉.引入这一步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回顾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分解这一特殊算法,使学生通过类比很自然地过渡到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上,从而为因式分解的掌握扫清障碍,本环节设计的计算992C1的值是为了降低下一环节的难度,为下一环节的理解搭一个台阶.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P165的探究(略);

    2. 看谁想得快:993C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2)(a+b+c)= ;

    (3)(+4)(-4)= ;

    (4)(-3)2= ;

    (5)a(a+1)(a-1)= ;

    (2)3x2-3x= ;

    (3)2-16= ;

    (4)a3-a= ;

    (5)2-6+9= 。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2024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