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优质十篇)
  •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02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优质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5×2+3 80—64÷8 29+24÷4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

    (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

    (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

    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

    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

    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

    生:29+25=54(人)

    54÷9=6(只)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生:29+25÷9

    师: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并展示:

    29+25÷9(29+25)÷9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

    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现在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

    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

    生:(29+25)÷9

    =54÷9

    =6(只)

    答:需要租6只船。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

    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

    出示: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学生齐读。

    (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8—9×2(18—9)×2

    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

    5×(36—29)(83—35)÷8 94—(25+19)

    3、我帮妈妈算一算

    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1.注重直观演示,引导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二年级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教师在黑板上直观演示,讲解算理,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算式,发现问题、讨论算法、总结算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本节课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出各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12-7+4=(2)8+(9-6)=

    12-(7+4)=8+9-6=

    2.提出问题。

    (1)观察每组题中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运算顺序和结果却不同呢?

    3.引入新课: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板书课题: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计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发放课堂活动卡辅助完成教材49页例3的教学。

    (1)课件出示例3第一题:7×(7-5)。

    (2)鼓励学生试着用脱式独立计算,完成此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后汇报)

    (3)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方法一:7×(7-5)

    =7×2

    =14

    方法二:7×(7-5)

    =49-5

    =4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哪种方法正确,哪种方法错误?为什么?

    (学生观察比较、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生1: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一年级就学过,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2:第二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混合算式,要注意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要注意题中有没有小括号,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如果没有小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6)教师进行示范并板书。

    7×(7-5)

    =7×2

    =14

    (7)教师说明: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与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份。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组。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2、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1、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2、学生汇报

    3、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三) 学习例2

    1、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2、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3、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4、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5、学生汇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习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平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近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7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优质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