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雨霖铃课件十四篇
  • 雨霖铃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01

    雨霖铃课件十四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也许以下内容“雨霖铃课件十四篇”合你胃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雨霖铃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2、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问答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旧知导入新知。

    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一种痛彻底心扉的离愁别绪在词人的笔下有了冷冷的温度,有了触手可及的具体感。

    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预习情况,为读懂词扫除基本障碍。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补充材料: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又如刘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内容把握: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4、情感基调:

    请学生讨论,并给出结论。

    明确: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四、诗词赏析:

    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一)赏析上阕。

    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可联结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秋蝉衰弱的蝉声。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于千言万语)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

    雨霖铃课件 篇2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雨霖铃课件 篇4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

    鉴于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名句,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理解《雨霖铃》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二)导入:

    今日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三)解题:

    展示作者柳永的图片和文字简介。

    作者柳永,北宋中期婉约派大词人,少年时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官场失意,饱受白眼和打击。于是满腹怨恨,沉沦飘泊,花前月下,生活放荡,结局悲惨。相传他死时穷困潦倒,家无佘财,由一群妓女集资葬埋。他的词多写都市生活和与歌妓的交往,风格哀怨缠绵,婉转含蓄。他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齐,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婉的《雨霖铃》。

    怎样样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是我们能够真正读好诗的前提。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更哪堪”——衬托出自我离情比古人深。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

    (1)秋风送凉,长亭分别,骤雨初歇”

    1写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

    2意象理解?——带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

    凄切——全词基调寒蝉?晚:不仅仅写了时间,并且渲染了不忍分离的气氛。

    (2)“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

    1千里,阔——豪放派?

    2描述画面:烟波飘渺的江面,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楚国天空下,迷茫一片

    小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离愁,此句是婉约派代表的句子。引入:苏轼的例子

    3叫几个同学上来画?比较诗画——诗歌具有画面美,情感美,想象美。诗歌纯意象叠加——诗歌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小结:景是清秋景——伤离别。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总结:诗歌描绘了恋人在清秋时节依依惜别的景色,抒发了一种凄婉沉郁,缠绵感伤的情怀——婉约派

    雨霖铃课件 篇5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xx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雨霖铃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由音乐(>)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课件 篇7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说教法:

    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完美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雨霖铃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分析情与景交融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重点:完整背诵,准确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柳词中的意象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______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______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听录音,反复诵读《雨霖铃》。

    几点提示: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文本研习

    (一)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_______之景,而且写了_________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在勾勒环境,烘托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别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后两句,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吗?

    (明确: 牵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是____________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___________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背诵并默写上片。

    (二)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因此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明确:_______________也从悱恻动人、________________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__________________的离别之歌。

    背诵并默写下片。

    六: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七。拓展阅读。

    千种风情谁与说(节选)

    柳永,原名三变,做过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在家排行老七,又称柳七,生活在十一世纪前期。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等等,个个耀目,人人生辉。而柳永又是群星中极具魅力的一个,也是最潦倒的一个。

    不能说柳永生不逢时,比起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柳永没有卷入朋党权争的政治旋涡;比起后来的李清照、辛弃疾,他没有家破国亡的忧患。北宋前期,内忧外患还凸现,自上而下享乐风气弥漫,从皇帝到普通文人都以填词作曲为能事。柳永从福建老家风尘仆仆来到京都汴梁,本为科举功名,可面对歌舞升平的万般气象,颇有作词天赋的柳永也自然而然地卷进了这股潮流。勾栏瓦肆,吟和酬唱,频频出彩,柳永很快就名噪京师。“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皇帝犹且如此,那些乐工歌伎们更是趋之若骛,每得新曲,,必请柳永填词后再唱。

    风光八面,如鱼得水,潮流簇拥着柳永,柳永又领导着潮流。之前的词多为小令,是文人士大夫花前樽间的消遣雅趣,而柳永把词从皇室豪宅的象牙塔一步步引向市井里巷,运用民间俗言俚语,委婉通俗,音调优美,开创了慢词这种新形式,使词由无病呻吟的涓涓细流,哗啦啦流淌起了平民百姓的厚重气息,尽管受到了不少文人士大夫的轻视,可还是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

    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正当柳永在瓦肆歌馆忘情驰骋之时,科举失意的阴云陡然大雨浇头,年轻气盛的柳永哪肯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于是挥笔写下了《鹤冲天》来纡解忧郁安慰自心: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书生幼稚的狂傲:本来我是要独占鳌头的,这么清明的时代竟把我这个宪材给漏忘掉了,虽然没有考中,可我这个才子词人,也是没有穿官袍的卿相;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那我就只好把这身外浮名放下,去烟柳花巷与美酒靓女寻欢作伴。

    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一向热中功名的柳永不过是意气用事、小资情调,可宋仁宗赵桢却较上了真儿。再次科考时,柳永虽榜上有名,,宋仁宗却皱起眉头,气冲冲地说: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一句话断了柳永的前程。无奈的柳永只好打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专职写词谋生去了,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自由撰稿人。

    宋仁宗也真没雅量,自己天天锦衣玉食美女如云,却不能容忍一个穷酸文人的几句牢骚话。这一下,使正在功名路上热情奔跑的柳永面前,骤然阻挡起了绝望的堤坝,那湍急的才情洪流便在市井坊间婉约词派旖旎迷人的千年风景,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填词作曲的盛风使柳永赶上了天时,京都瓦肆歌馆的繁华使柳永赶上了地利,惟有人和,虽然他的词作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可那毕竟是少数人专制多数人的时代,况且他惹恼的是皇帝老儿。

    柳永始终在矛盾中挣扎。一方面他鄙视功名,流连于勾栏坊曲,追求个性的充分自由。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希望及第登科,官至将相,像同时代的文人一样,以寻求到一个更好的生活载体。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隐于山者多是把隐居作为待机而沽的出山条件,而隐于市者多是大彻大悟、放浪形骸。柳永既没有小隐闲云野鹤的耐心等待,虽沉潦于市,他也没有大隐的看破红尘。而在在这矛盾的背后就是他对人生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面对一次次的打击,柳永牢骚满腹却又步履维艰地行进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直到53岁才得到命运的垂青,因为这次科考有两个对他极为有利的硬条件:连续五年考试不第和年过五旬,他都占,于是按照条件柳永才硬套出了个进士。

    尽管他勤勤恳恳,他的才干和成绩不断受到肯定,可他在地方小官任上辗转十年之久,得不到升迁,因为他在文人士大夫眼里仍是另类。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时任宰相晏殊,这个“一曲新词酒一杯”的词人,压根儿就看不起柳词和柳永,不但没有帮忙,还奚落了柳永一顿。

    其实,排斥柳永的文人又何止晏殊,就连苏轼这个同样命运坎坷的文人对柳永也是同样不屑。当初柳永声名鹊起时,苏轼便以轻蔑的口吻问门客:我词与柳七相比如何?门客答:柳七的词,只能由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须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拍板,吼唱“大江东去”。门客的话客观上道出了婉约和豪放两大词派的不同,主观上却是褒苏贬柳。苏轼毕竟是一代大家,当他读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后,马上改变了态度,说:人皆言柳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诚然,柳词有它大俗的一面,羁旅行役、闺情幽怨、烟花巷陌,要不就不会受到当时市民的欢迎。可是,柳词也有它大雅的一面,情景兼融、清劲奇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否则就不可能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那首写杭州美景富庶的《望海潮》大气氤氲,以致在130年后,金国君主完颜亮看了此词,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馋涎欲滴,遂立投鞭渡江之志。一首词竟点燃了一个侵略者的占有欲,如果宋仁宗和柳永在天之灵有知的话,不知有何感想。

    受皇帝冷落,遭文人排斥,尽管一路跌跌撞撞,柳永却始终没有忘记仕进,为了改变命运,进呈一首《醉蓬莱》,本想拍皇帝的马屁,却又莫名其妙惹怒了皇帝,终致落仕,浪迹民间,以致死后身无余财,还是那些歌伎们集资将其安葬。

    夕阳落叶,寒蝉悲秋,这是柳永命运的主色调。在落魄中抗争,在坎坷中追求,可到头来依然“一生赢得是凄凉”。

    柳永若是志大才疏花拳绣腿,那么他人生就少一些悲剧色彩。如果他善于察言观色官运亨通,后人就少一些怜悯同情。如果他这匹词坛黑马甘心蛰伏槽枥之间,与那些平庸的文人一起故作清高,也许会减少一些人为的阻力。如果他能割舍那滚烫的功名心,不管不顾地走自己的路,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悲戚呻吟。

    如果上边的假设成立,那柳永将不再是柳永,历史也许不会有他这么厚重的一笔。可柳永就是柳永,他既有凡人坦荡的性情,又有文人攀龙附凤的俗气,关键是他没有在作词与做官之间找到一个托起自己乌纱的支撑点。他把做官的细腻用于了作词,把作词的疏朗用于了做官,天时地利使他成为词坛佼佼者,却没有把握住那至关重要的人和,以致于在官场屡屡碰壁。他是词坛上的成功者,是官场上的失败者。

    伫依危搂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蝶恋花》应是柳永生活追求的真实写照。他虽化蛹为蝶于寻常巷陌,而他所依恋向往的却是豪宅名门雕梁画栋,虽折翅而不悔。衣带渐宽人憔悴,伫依危楼望眼穿,那可怜的功名心有几人知晓,那满腹心事向谁倾诉?

    往事越千年,人间几度春,十一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一千年,多少王公贵卿都化作了粪土,而柳永的身影依然在中国文学史上振翅舞动。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如此,柳永这个白衣卿相,当知足矣。

    雨霖铃课件 篇9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本事和审美本事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本事。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经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资料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经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资料,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我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本事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整体把握察资料,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日,我们就一齐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齐,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资料,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应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并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应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那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此刻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景。要经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提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日我们一齐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异常的感受,写下来吧。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一样风格。

    3、描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雨霖铃课件 篇10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雨霖铃课件 篇12

    1、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一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离别已让人苦不堪言,更何况是在凄冷、萧索的秋天。

    2、中国古典诗歌中写秋天的作品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诗圣笔下的秋天。

    这两句诗已将“清秋节”和“伤离别”巧妙地结合起来。

    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那切肤之痛的.生离死别。但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则是北宋词人柳永的慢词《雨霖铃》,可谓千古绝唱。

    柳永,原名三变,写过大量的慢词。大半生过着“依红偎翠,浅斟浅唱”的玩笑生活。一生穷困不得志,因放荡不羁,而屡试不第,近五十改名柳永,才中进士,做过屯田一类的小官。

    有感情的朗读:创设凄切的环境,将同学带入浓浓的低沉的氛围。读出感情的低婉回环。

    1、宴设清秋古道长亭边景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景难寄情,无情景非景。无论是“指如削葱根,纤纤作细步”的佳人,还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孰能无情?曾记否,“枫叶荻花秋瑟瑟”“忽闻岸上琵琶声”“江洲司马青衫湿”。

    ⑵ 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上片的景。

    ⑶ 品味景中所蕴涵的情。

    秋意萧瑟,暮色苍茫;蝉鸣凄切。古道上西风伴着瘦马,一对有情人踟躇孤亭边。设宴浅斟,分别在即。抬眼西望,暮霭沉沉,天阔路远。看人儿,泪眼朦胧咽噎难语。思归期,关山几万重,更有那兰夫子催发,一时肝肠寸断。这场景何等的悲凉。不要说鸿雁传书,锦书难托的恋人,一双“天涯沦落”的孤魂,就是新婚燕尔的俊男靓女。也会潸然泪下。难怪崔莺莺“眼中流泪,心内成灰”“松了进钏,减了玉肌”。

    2、别时相视无语泪眼凝情绝:

    古人写别离的情景很多。形式多样,李白用唱写送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王维用喝写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用哭写送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而柳永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之真,恋之深。清秋长亭,面对帐,饮无绪。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无神而有情的眼。意似痴,心如醉。不再是“衣带渐宽”竟霎时“轻减了小腰围”。这荒村野店的惆怅,那雨露风霜的苍凉:这相见茫茫遥无期,那千里关山夜月泣诉;这酒醒他乡的凄清冷落,那渺渺路途的秋风夜语。“更与何人说。”这思这情“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只好无言,泪凝咽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好个柳三变,将别离之情写的前无古人,后难见其来者。

    3、肠断冷风残月杨柳岸意绝:

    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用铺陈和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长亭送别”图。那寒蝉,那舟子,那宴饮,那千里烟波,那暮霭沉沉的楚天,那晓风残月,那清秋杨柳岸与那别离,是那么的有机融合为一体。如行云流水。

    “执手相看泪眼”与别后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伤感时何等的相生相存。杨柳岸赠柳的惜别之柔情,风凉月残又蕴含前途前途无光,失意郁郁的心怀。真有一石三鸟之精妙,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堪称后代文学之楷模。

    雨霖铃课件 篇13

    一、朗读环节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

    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雨霖铃课件 篇14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1、 背诵全词。

    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雨霖铃课件十四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