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 {year}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01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1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分类:数学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110°,则∠2=°.理由:.

    ②若∠1=110°,则∠3=°.理由:.

    ③若∠1=110°,则∠4=°.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媒体:

    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

    图象和x轴交点

    两个交点

    一个交点

    没有交点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x2+bx+c=0的根两个相异的实数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根的判别式δ=b2-4acb2-4ac > 0b2-4ac = 0b2-4ac

    问题:(1)p97.习题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

    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

    (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

    (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

    (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略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1、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八、教法说明

    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

    (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

    (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76范文网 www.FW76.COM)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1、2及习题5.3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32、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7、12(拓展与延伸)。

    四、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2024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