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发表时间:2024-09-29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1

    一、课题: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2.7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二.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3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6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③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比较数的大小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log0.50.6>0,lnЛ>0,logЛ0.51,

    log0.50.6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

    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二)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准备。]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例举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情预设:此处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很自然的,但老师要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电线杆与墙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门要离开门框的位置等情形。]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视为线)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视为线)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①平面外一条线②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平面内一条直线③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线a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a符号表示:ba||? a||b??

    温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三)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

    ①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

    ③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与?的位置关系是( ) a、a ||? b、a?? c、a ||?或a?? d、a?? [学情预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同时预设(1)中的③学生可能认为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达到老师的预设与生成的目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广阔些。此外教师可用预先准备好的羊毛针与泡沫板进行演示,让羊毛针穿过泡沫板以举不平行的反例,如果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强,能按老师的要求生成正确的结果则就由个别学生进行演示。]

    2、作一作: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拓展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3、证一证:

    例1(见课本60页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cd。

    变式一: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bc、cd、da中点,连结ef、fg、gh、he、ac、bd请分别找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位置关系的所有情况。(共6组线面平行)变式二:在变式一的图中如作pq?ef,使p点在线段ae上、q点在线段fc上,连结ph、qg,并继续探究图中所具有的线面平行位置关系?(在变式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组线面平行),并判断四边形efgh、pqgh分别是怎样的四边形,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设计二个变式训练,目的'是通过问题探究、讨论,思辨,及时巩固定理,运用定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中点,求证:ef ||平面bdd1b1分析: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

    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或b1d1中点而证之。

    思路一: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

    思路二:取d1b1中点h连hb、hf,可证hfeb为平行四边形。

    [知识链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这样就自然想到了找中点。平行问题找中点解决是个好途径好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立几论证平行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4、练一练:

    练习1:见课本6页练习1、2

    练习2:将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拼在一起,设m、n分别为ac、bf中点,求证:mn ||平面bce。

    变式:若将练习2中m、n改为ac、bf分点且am = fn,试问结论仍成立吗?试证之。

    [设计意图:设计这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与深化定理的运用,特别是通过练习2及其变式的训练,让学生能在复杂的图形中去识图,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逐步培养空间感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号表示:ba||? a||b??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学生学习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立几演泽推理论述的思维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从多角度认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及图形语言,加强各种语言的互译。比如上课开始时的复习引入,让学生用三种语言的表达,动手实践、定理探求过程以及定理描述也注重三种语言的表达,对例题的讲解与分析也注意指导学生三种语言的表达。

    本节课对定理的探求与认识过程的设计始终贯彻直观在先,感知在先,学自己身边的数学,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数学现象与数学原理,体验数学即生活的道理,比如让学生举生活中能感知线面平行的例子,学生会举出日光灯与天花板,电线杆与墙面,转动的门等等,同时老师的举例也很贴进生活,如老师直立时与四周墙面平行,而向前、向后倾斜则只与左右墙面平行,而向左、右倾斜则与前后黑板面平行。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定理。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设计思路】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