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4篇
  • 项脊轩志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9

    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4篇。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脊轩志教案(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大多技校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必须考虑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必须面向学生实际。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2、德育目标: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5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有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2、教师出示话题: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2)少年归有光的形象

    (3)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4)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幼年的伤痛:想像和怀念母亲

    难言的伤痛

    少年形象:好静、、勤奋

    不老的亲情

    少年内心世界:悲凉

    成年内心世界:人亡物在,无限伤心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学生1――幼年归有光

    学生2――少年归有光

    学生3――成年归有光

    学生4――母亲

    学生5――老妪

    学生6――祖母

    学生7――妻子

    学生8、9、10――诸小妹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项脊轩志教案(篇2)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引入课题

    投影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一段细节描写,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教师表明自己非常喜爱这一段细节描写,因为它写得真实感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课题就是对《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梳理课文

    1、出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全班朗读解决。

    轩xuān 漉lù 葺qì 垣yuán 迨dài 爨cuàn 妪yù 妣b 闺guī 扉fēi 呱gū 阖hé 笏hù 扃jiōng 牖yu 殆dài

    2、全班齐读课文。

    3、介绍背景:从书斋的命名看作者的人生理想。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 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154)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三、布置学习任务

    四人小组找出一个最感人的细节描写,教师明确要求:

    1、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并翻译。

    2、评点这一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给评点内容取个题目。

    四、四人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后,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1、《恰似无意却有意》 (教师提示:先翻译再评点后题目,规范步骤要求)

    2、《大母持笏望子成龙》 (教师要求紧扣文本分析感情)

    3、《喃喃自语,殷殷期望》

    4、《睹“树”思人》 (教师提示:“吾妻所手植也”,“手植”与“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意蕴无穷,无处话凄凉》 (教师引导分析:大家庭的客厅成为鸡栖息之地,表明了家道的衰落。)

    6、《殷殷关切情》 (学生分析了“阖门”与“关门”的区别。)

    7、《情深深,雨濛濛》 (学生把作者说错了,教师及时纠正。)

    8、《项脊轩,百年沧桑》 (写出破败之景象,无奈之悲伤。)

    9、《偃仰啸歌》 (侧重分析环境的幽静舒适,心情是喜爱愉悦的,性格是安贫乐道的。)

    10、《扃牖而居,闭门苦读》 (层层分析:扃牖—苦读—改变家境—实现大母期待—改变家族命运—自我勉励。)

    五、师生共同分析

    1、教师示范分析:

    在分析细节描写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个个看似孤立的细节拼凑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比如:“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组成了一副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

    2、四人小组各找出一副优美的图景,小组汇报如下:

    ——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

    东犬西吠 ,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

    先妣: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

    借书满架,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

    3、教师陈述:

    我们同学分析了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描写,并把它串联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景。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六、教师总结

    1、作者居于项脊轩,有不少的快乐,但又有太多的悲哀,原文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提问: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归纳: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2、投影后人评价: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 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 林纾

    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明 王锡爵

    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 ——现代 汪曾祺

    七、教师布置课外学习课题

    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林觉民的《与妻书》、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袁枚的《祭妹文》等。

    项脊轩志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二、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九)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习。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比、乳、过、下、而、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三、教学原则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为主攻、练为主线。

    四、教学思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学生分段译读课文

    1.把握重点字、词、句。

    活用词:雨泽下注 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 或凭几学书 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室始洞然 然睹促织 輮使之然也

    2.学生分段口译课文,教师指导。

    3.结构线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

    (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

    (3)补写丧妻前后轩中情形。

    (4)写轩中的枇杷树。 项脊轩的变迁作 线索: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种情感基调为主?)

    4.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请具体分析。

    5.抒情技法: ……

    (四)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比去,以手阖门 大母过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车骑过之 纳比笼中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比得软脚病

    2.谈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课后形成书面分析)。

    项脊轩志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教案(篇8)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篇9)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3、“书”的用法: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

    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篇10)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

    (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

    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篇1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篇13)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汇总1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