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8

    咬文嚼字教案。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咬文嚼字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咬文嚼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

    (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

    )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

    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

    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可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档,在屏幕上放映。)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D.“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内蒙访古》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

    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

    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A.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

    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

    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

    是我国的特产。

    也叫公孙树。

    ——《现代汉语词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为词典上的科学文字,A句的语言准确.精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笔下的银音,已经不仅仅是银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象征·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只有文学作品才会具有的深广内涵,也只有这样的文字;广称得—L是文学的文字。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

    更重要的是。

    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

    ——《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提示:可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有条件者也可利用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按类下载资料。

    咬文嚼字教案 篇2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 人!你这*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 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教案 篇3

    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此外,商家频繁使用错字的行为,也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做出处理。

    呼吁广大市民应做到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

    ž;由“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改为“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

    “公厕”而非“公则”

    “招聘”而非“招骋”

    “专座”而非“专痤”

    “候车”而非“侯车”

    “咨询”而非“资询”

    “排档”而非“排挡”

    “隐形”而非“隐行”

    “招聘启事”而非“招聘启示”

    1、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2、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3.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可是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4、一老板要请客,写了要买两只鸡一只兔子的帖子让仆人去准备。可是仆人只买回来一只鸡。他很生气地说:“还有一只鸡呢?兔子怎么没有买回来?”仆人说:“你帖子上不是写'鸡两只,免一只'吗?”

    5、超级女生季军得主张含韵有一次来到南京举行她的新碟签售会,其间一男崇拜者请她写下他的家乡安徽的字样,张含韵沉思良久却写不出那个安徽的徽字,最后无奈的写下了“安微”俩字匆匆离去,大出洋相。

    有人说这是“妙用”,有人说这是“篡改”,你怎么看?

    1、字形相似.如将“呕心沥血”中的“呕”写或“抠”,将“掂量”的“掂”写成“惦”。

    2、字音相同或相近,如“川流不息”的“川”写成“穿”,“贻笑大方”的“贻”写成“怡”。

    3、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如“趋之若鹜”的“鹜”写成“骛”,“涣然冰释”的“涣”写成“焕”。

    4、声音相同字义相近,如“鸠占鹊巢”的“鹊”写成“雀”,“绿树成荫”的“荫”写成“阴”。

    5、标新立异,故意写错,以引人注目。

    6、受社会上不规范字影响或写字马虎而形成的错别字。如“另售”“鸡旦”“打拆”。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融会贯通“很容易写成”融汇贯通“。有人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错误找出所谓的理由,说”融合汇聚了多方面的东西,有了通彻的理解“。其实不然,”融合“”汇聚“的意义是相同的,”融汇“相连,就会语意重复。”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如果把词语中易错字的意义搞通彻了,就能有效地避免写错。

    如:下列加点的字词都可以从意义上”纠错“(括号中是正确的字和该字的解释)。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青草等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与形近的形声字容易混淆的,可从形旁的意义这一角度记忆它们的正确字形(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如:纵横稗阖(捭:两手分开。全词指运用手段进行分化、联合)、

    因为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推形记字是一种最有实效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会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

    咬文嚼字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教案 篇5

    《咬文嚼字》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