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余弦定理教案
  • 余弦定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7

    余弦定理教案。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余弦定理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余弦定理教案(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边的高,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设计意图】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余弦定理教案(篇2)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3)

    凤凰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1.2 余弦定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

    教学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是余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要开凿隧道将一

    段山体打通.现要测量该山体底侧两点间的距离,即要测量该山体两底侧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

    1).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身边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余弦定理,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提出的方法有,先航拍,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利用等高线量出距离等;也有学生提出在远处选一点C,然后量出AC,BC的长度,再测出∠ACB.△ABC是确定的,就可以计算出AB的长.接下来,请三位板演其解法.

    法1:(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2,过点A作垂线交BC于点D,则

    |AD|=|AC|sinC,|CD|=|AC|cosC,|BD|=|BC|-|CD|=|BC|-|AC|cosC,所以,|AB||AD|2|BD|2|AC|2|BC|22|AC||BC|cosC.

    C

    法2:(向量方法)

    如图3,因为ABACCB,22 所以,AB(ACCB)

    22ACCB2ACCBcos(C),即 |AB|AC|2|BC|22|AC||BC|cosC.

    法3:(建立直角坐标系)C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AC|cosC, |AC|sinC),B(|BC|, 0),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AB|(|AC|cosC|BC|)2(|AC|sinC0)2,所以,|AB|AC|2|BC|22|AC||BC|cosC.

    活动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板演.

    3.追踪成果,提出猜想.

    师:回顾刚刚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在△ABC中,a,b,c是角A,B,C的对边长,则有c2a2b22abcosC成立.类似的还有其他等式,a2c2b22cbcosA,b2c2a22cacosB.

    正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与正弦有关,就称为正弦定理;而上面等式中都与余弦有关,就叫做余弦定理.

    问题2:刚才问题的解题过程是否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作为定理要经过严格的证明,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得出,若把解法一作为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对角C进行分类讨论,即分角C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进行证明;第二种和第三种解法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师总结:证明余弦定理,就是证明一个等式.而在证明等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般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还可以构造向量等式,然后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其数量化;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借助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来解决,等等.

    4.探幽入微,深化理解.

    问题3:刚刚认识了余弦定理这个“新朋友”,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反过来也可以说,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当角C为锐角或钝角时,边长之间有不等关系 a2b2c2,a2b2c2;c2a2b22abcosC是边长a、b、c的轮换式,同时等式右边的角与等式左边的边相对应;等式右边有点象完全平方,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一个等式时,就如同观察一个人一样,先从远处看,然后再近处看,先从外表再到内心深处.观察等式时,先从整体(比如轮换)再到局部(比如等式左右边角的对称),从一般到特殊,或者从特殊到一般(比如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问题4:我们为什么要学余弦定理,学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余弦定理的必要性.同时又可以得到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三角形所满足的条件,以及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让学生体会在使用公式或定理时,不但要会“正向使用”还要学会“逆向使用”.

    学生活动: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的三角形;如果已知三边,可以求角,进而解出三角形,即

    b2c2a2a2c2b2a2b2c2

    cosA,cosB,cosC. 2bc2ac2ab

    5.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练习:

    1.在△ABC中,若a=3,b=5,c=7,求角C.

    2.(1)在△ABC中,若b1,c6,A450,解这个三角形.

    (2)在△ABC中,b,B600,c1,求a.

    学生活动:练习后相互交流得出,解答题1时,利用的是余弦定理的变形形a2b2c2

    式cosC;而题2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 2ab

    思考: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你能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

    定理,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余弦定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1)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度量问题.

    (2)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余弦定理的发现与验证过程,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与运用.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证明.

    (2)课前,教者在黑板上画好如图所示的三个三角形.

    情境1 A,B两地之间隔着一座小山,现要测量A、B之间即将修建的一条直的隧道的长度.另选一个点C,可以测得的数据有:AC?182m,BC?126m,?ACB?630,如何求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精确到1m).

    A

    情境2 一位工人欲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已知杆BC的长度为6分米,DAE是由一根直的钢管沿着点A弯折而成.若弯折点A与焊接点B,C的距离分别为4分米和5分米,欲弯折后杆BC恰好能与两焊接点相接,则弯折后∠BAC的大小是多少(精确到0.1度)?

    师:显然,这两个都是解三角形的问题.其中,情境1的实质是知道了三角形的两边与其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而情境2的实质就是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要求其一个内角的大小.

    请问:(1)这两个问题能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吗? 生:不能.

    师:对,在解法上是互逆的,所以本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已知三角形两条边的前提下,其夹角的大小与第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正是余弦定理所揭示的规律----引入课题.

    问题1 在?ABC中,已知CB?a,CA?b(其中a?b),当?C从小到大变化时,AB的长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师:(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看一下. (课上,利用课前制作道具做一下演示实验.) 生: AB的长度随着?C的增大而增大.

    师:这是一个定性的结论.那么对于定量的研究,一个常用的思维策略是特殊化. 取C=90?是最容易想到的;另外,虽然角C不能取0?与180?,但它可以无限接近这两个角,所以不妨再考察一下这两种情形.

    续问: 若将?C的范围扩大到[00,1800],特别地:当?C?00,?C?900,?C?1800这三种特殊情形时,AB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时,AB?a?b.

    :

    当?C?00时,AB?当?C?900时,AB?当?C?1800时,AB?B

    A

    问题2 请你根据上述三个特例的结果,试猜想:当?C??(00???1800)时,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

    :AB?问题3 你能验证该猜想吗?请试一试.

    (课上,利用课前画好的三张图进行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讲解,至少讨论下列前两种方法.)

    方法一:

    证: (1)当?C??为锐角时,过点A作AD?BC于D.

    则AB2?BD2?AD2?(a?bcos?)2?(bsin?)2=a2?b2?2abcos?.

    (2)当?C??为直角时,结论显然成立.

    (3)当?C??为钝角时, 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D. 则AB?BD?AD?(a?bcos(???))?(bsin(???))

    ?(a?bcos?)?(bsin?)=a?b?2abcos?.

    综上所述,

    均有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思路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AB的长,但要注意这里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方法二:

    ????2????2????????

    ?AC?CB?2AC?CB?a2?b2?2abcos(???)?a2?b2?2abcos?,

    即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方法的思路是构造向量,借助向量的运算来证题.将向量等式转化数量等式常用的手段是作数量积.

    方法三:

    证:以C为坐标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

    则B(a,0),A(bcos?,bsin?),则BA?(bcos??a,bsin?),所以

    |AB|?(bcos??a)2?(bsin??0)2=a2?b2?2abcos?,

    ????

    即AB?|AB|?故猜想成立.

    师:这种思路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借助于坐标运算来证题.利用坐标法的优点在于不必分类讨论了且运算简单.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它途径来验证这一猜想,这里就不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我们可以作些交流.

    问题4 在三角形中,如何用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表示出上述结论? (提示:根式的表示形式不如平方的形式来得美观.)

    c2?a2?b2?2abcosC,

    生:符号语言:在△ABC中,有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文字语言: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师:很好!这一结论我们称之为余弦定理,上述三个公式是余弦定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问题5 如何根据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来求其内角的大小呢?

    师:这是余弦定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余弦定理的这两种形式,我们在解题中应该灵活地加以选用.

    感悟:(1)在第一组式子中,当C=90°时,即有c2?a2?b2.所以,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 的特殊情形,余弦定理可以看做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2)在第二组式子中,我们考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符号,不难发现:

    在△ABC中,C为锐角?a2?b2?c2;C为直角?a2?b2?c2;C为钝角?a2?b2?c2. 师:也就是说,在三角形中,要判断一个内角是什么角,只要看它的对边的平方与其它两边平方的和的.大小.

    例1 在△ABC中,已知b=3,c=1,A=60°,求a.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32?12?2?3?1?cos600?7,

    反思:(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的问题.

    (2)用余弦定理求边的长度时,切记最后的结果要开平方. 师: 情境1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也不妨看一下解答.

    情境1:A,B两地之间隔着一座小山,现要测量A、B之间即将修建的一条隧道的长度.另选一个点C,可以测得的数据有:AC=182m,BC=126m,∠ACB=63°,如何求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精确到1m).

    解析: 在?ABC中,因为AC?182m,BC?126m,?ACB?630,则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ACB?1822?1262?2?182?126cos630 ?1822?1262?2?182?126?0.454?28177.15,

    所以AB?168m.

    答:A,B两地之间隧道的长度约为168m. 例2 在?ABC中,已知a=7,b=5,c=3,求A.

    所以A=120°.

    反思: (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三边,求三个角”的问题. 师:情境2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解答.

    情境2: 一位工人欲做一个三角形的支架.已知杆BC的长度为6分米,DAE是由一根直的钢管沿着点A弯折而成.若弯折点A与焊接点B,C的距离分别为4分米和5分米,欲弯折后杆BC恰好能与两焊接点相接,则弯折后∠BAC的大小是多少(精确到0.1度)?

    解析:在?ABC中,因为c?4,b?5,a?6,则由余弦定理,得

    cosA???0.125,,所以A?82.80;

    反思:(2)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出相应的三角形的模型.同时,要注意最后结果的精确度的要求.

    变式:(1)在△ABC中,已知a2+b2+ab=c2,求角C的大小.

    ???,即cosC??, 解析:由a+b+ab=c,得a?b?c??ab,则

    所以C?1200.

    反思:(3)在解三角形时,由边的条件式求角时,别忘了余弦定理;同时要注重余弦定理的逆用.

    变式:(2)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解析:首先因为两条小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能够组成三角形;接着,只要看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因为52?62?72,所以最大角为锐角,故这三条线段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思考:(1)若用长为5,6,x的三条线段构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正数x的取值范围 是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a +c =2b,求证:B≤45°.

    ?x?11或1?x??x2?52?62?62?x2?52??

    13c2?3a2?6ca3(c?a)2??0, ?=

    数学知识----本节课新学的数学知识只有余弦定理.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两朵奇葩,从形式上看,两者都具有“美观”的外形,余弦定理虽有多个表达式,但它们之间具有可以轮换的对称美;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美妙”的内在联系.

    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了“三条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这三种情况,前面学习的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已知“两角与任一边” 以及“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这两类问题;今天学习的余弦定理又能够解决已知“三边” 以及“两边及其夹角”的这两类问题.这样,对于一般的解三角形问题,我们就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当然,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三角形问题,往往还要把这两个定理联合起来解决问题.

    思维启迪----从本节课的讨论与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以下的一些思维启迪:

    (1)本节课上,对于余弦定理的发现,我们是从三个特例开始的,这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策略.

    (2)在三个特例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所以合理运用数学猜想等合情推理手段,是我们进行数学发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另外,在验证余弦定理时,我们运用到了几何、三角、向量等多个知识领域,所以我们要注重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

    必做作业:教材第16页习题1.2第1,2,3,4题. 选做作业:教材第16页习题1.2第12题.

    课后探究: (1) 思考:若用长为5,6,x的三条线段构成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则正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在?ABC中,已知a +c =2b,求证:B≤45°.

    余弦定理教案(篇5)

    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余弦定理

    2.解析: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教学之后又一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一个重要定理。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结果,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一些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任意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进一步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深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解析:

    1、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 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

    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

    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1: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c=(AD+BD)=b-CD+a-CD+2ADBD

    = ab2abcos1cos22absin1sin2=ab2abcos(12)ab2abcosC

    A

    D图

    4学生2:如图5,过A作AD⊥BC,垂足为D。

    A

    5则:cADBD

    2bCD(aCD)ab2aCDab2abcosC

    学生3:如图5,AD = bsinC,CD = bcosC,∴c2 =(bsinC)2+(a-bcosC)2 = a2 +b2-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a+c-2accosB,c= a+b-2abcosC。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4:如图6,记ABc,CBa,CAb则cABCBCAab2

    2(c)(ab)

    22

    ab2ab222

    即cab2abcosCcab2abcosC

    A

    图6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

    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ABC中,AC = b,BC = a.且A(b,0),B(acosC,asinC),C(0,0),则 cAB

    (acosCb)(asinC)

    ab2abcos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

    间的深度和广度。

    二、探究定理 余弦定理:

    a

    2222222

    2bc2bccosA,bac2accosB,cab2abcosC

    余弦定理推论: cosA

    bca

    2bc,cosB

    acb

    2ac

    222,cosC

    abc

    2ab

    222

    解决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可求出三角;

    (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两边的夹角,可求出另外一边和两角。

    三、例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①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四、目标检测

    1、若三角形的三边为2,4,23,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3、4、6,那么此三角形有()

    A.三个锐角 B.两个锐角,一个直角 C.两个锐角,一个钝角 D.以上都不对 3.在△ABC中,若其三边的比是a∶b∶c = 3∶5∶7,则三个内角正弦值的比是______.

    4.在△ABC中,已知a = 4,b = 6,C = 120°,求sinA.

    五、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可以

    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学案

    1.2 余弦定理

    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二、例题与问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三、目标检测

    1、若三角形的三边为2,4,23,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3、4、6,那么此三角形有()

    A.三个锐角 B.两个锐角,一个直角 C.两个锐角,一个钝角 D.以上都不对 3.在△ABC中,若其三边的比是a∶b∶c = 3∶5∶7,则三个内角正弦值的比是______.

    4.在△ABC中,已知a = 4,b = 6,C = 120°,求sinA.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

    1.在△ABC中,若acosAbcosB,则△ABC的形状是()A.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2.△ABC中,sinA:sinB:sinC3:2:4,那么cosC()

    A.4B.3C.

    D.

    3.在△ABC中,已知a2,b3,C=120°,则sinA的值为()

    2157

    A.38B.7 C.19 D.3

    4.在△ABC中,B=135°,C=15°,a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5.△ABC中,如果a6,b63,A=30°,边c。

    二、巩固题(B组)

    6.在△ABC中,化简bcosCccosB()

    bc

    ac

    ab

    A.a

    B.C.D.7.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aabb,则三角形的最大内角是()A.135°

    B.120°

    C.60°

    D.90°

    8.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5和3,它们夹角的余弦是方程5x7x60的根,则另一边长为()

    A.52B.16

    C.4D.2

    9.(06年北京卷,理12)在△ABC中,若sinA:sinB:sinC5:7:8,则∠B的大小是。

    三、提高题(C组

    tanB

    2acc

    10.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tanCabc,2ab,(1)求C;(2)求A。

    cosB

    b2ac

    1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且cosC(1)求角B的大小;(2)若b

    ,ac4,求a的值;

    余弦定理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7)

    一、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⒍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余弦定理教案(篇8)

    余弦定理的证明

    下面在锐角△中证明第一个等式,在钝角△中证明以此类推。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强有力的工具,关于这两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5)是用向量的数量积给出证明的,如是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用到作辅助单位向量并对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数量积,这种构思方法过于独特,不易被初学者接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从而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巧妙应用和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

    AD=bsin∠BCA,

    BE=csin∠CAB,

    CF=asin∠ABC。

    =casin∠ABC.

    AD=bsin∠BCA=csin∠ABC,

    BE=asin∠BCA=csin∠CAB。

    的直径,则∠DAC=90°,∠ABC=∠ADC。

    因为AB=AC+CB,

    所以jAB=j(AC+CB)=jAC+jCB.

    因为jAC=0,

    jCB=| j ||CB|cos(90°-∠C)=asinC,

    jAB=| j ||AB|cos(90°-∠A)=csinA .

    过A作 ,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设 轴、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 作数量积,可知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这里(1)为射影定理,(2)为正弦定理,(4)为余弦定理.

    参考文献:

    【1】孟燕平?抓住特征,灵活转换?数学通报第11期.

    余弦定理教案(篇9)

    正弦定理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整堂课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原则,突出: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并结合辽宁数学高考理科17题文科18题,巩固新知。

    余弦定理教案(篇10)

    教材分析这是高三一轮复习,内容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本章内容准备复习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应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本章内容与三角函数、向量联系密切。

    作为复习课一方面将本章知识作一个梳理,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已经了解,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从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还需通过复习提点有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面积公式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定理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探究回顾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练结合

    重点难点

    1、正、余弦定理的对于解解三角形的合理选择;

    2、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策略

    1、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

    2、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3、重视加强前后知识的密切联系。

    4、重视加强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5、注意避免过于繁琐的形式化训练

    6、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认识→实践”。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已经了解,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从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还需通过复习提点有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作为复习课一方面要将本章知识作一个梳理,另一方面要通过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合理选用并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是复习课,但我们不能一味的讲题,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教学思想:

    ⑴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合理安排:

    在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新知进行探究,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与方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⑵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整合,以讲练结合法、分析引导法、变式训练法等多种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⑶重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余弦定理教案(篇11)

    教材分析:(说教材)。

    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定理。这堂课,我并不是将余弦定理全盘呈现给学生,而是从实际问题的求解困难,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另外,本节与教材其他课文共性是,都要掌握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制定了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4.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同角的拓广,也是前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应用,其中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是检验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教学难点: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是突破发现余弦定理这个难点的关键。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学生:我所教的是课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正常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拿其中一班学生来说:数学入学成绩及格的占50%左右,相对来说教材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演示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启发式教学:

    利用一个工程问题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识,反复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讲授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这节课准备的器材有:计算机、大屏幕。教学程序:

    1.复习正弦定理(2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写正弦定理。

    2.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5分钟):利用大屏幕演示一座山,先展示,后出现B、C,再连成虚线,并闪动几下,闪动边AB、AC几下,再闪动角A的阴影几下,可测得AC、AB的长及∠A大小.问你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采用正弦定理,但很快发现∠B、∠C不能确定,陷入困境当中。

    3.探索研究,合理猜想。

    当AB=c,AC=b一定,∠A变化时,a可以认为是A的函数,a=f(A),A∈(0,∏)

    比较三种情况,学生会很快找到其中规律.-2ab的系数-1、0、1与A=0、∏/

    2、∏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比较分析特例,概括出余弦定理,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4.证明猜想,建构新知

    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现在余弦定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要符合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自己写出定理证明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写出来,并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证明。教师在课中进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大屏幕打出的正确过程进行讲解。

    在大屏幕打出余弦定理,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在黑板上让学生背着写出定理,也是当堂巩固定理的方法。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我分析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解答,在难点处进行点拨。以第二题为例,在求A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分歧,一部分采用正弦定理,一部分采用余弦定理,其实两种做法都可得到正确答案,形成解法一和解法二。在这道例题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上例中,能否既不使用余弦定理,也不使用正弦定理,求出∠A?)

    启发一:a视为B与C两点间的距离,利用B、C的坐标构造含A的等式

    启发二:利用平移,用两种方法求出C’点的坐标,构造等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渐入新的境界。每次启发,或是针对一般原则的提示,或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盲点处点拨,或是学生“简单一跳未摘到果子”时的及时提醒。

    6.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7.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3道题

    作业中注重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余弦定理教案(篇12)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选自高中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第二节。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及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有密切联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很多。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这堂课,我并不准备将余弦定理全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创设情境式教学,通过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并发现余弦定理。

    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余弦定理两种表示形式,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体会形数美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掌握余弦定理,教学难点设为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

    2、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

    ①如何探究问题②遇到新的问题时如何转化为熟悉的问题③做好评价与反思。

    4、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和直观的演示,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探索并发现余弦定理。对证明过程和知识体系板书演示,力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学具是:纸张、直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探究、获得性质;

    应用迁移、交流反思;

    拓展升华、发散思维;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五个层次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过程省略。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渗透结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样设计板书。性质的证明和习题解答是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发现错误可及时纠正;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展示到黑板上,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余弦定理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