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经典7篇)
  •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发表时间:2024-09-26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经典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 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 概念 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运动,一定具有。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引导:

    速度是(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线运动是。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实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怎样呢?

    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

    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投影]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物理2(必修)》(司南版)第二章 第一节动能的改变 2、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是对动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学习整章内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开始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相互联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所以本节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另外,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等相关知识

    三、设计思想:

    “课堂探究教学”并不在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研究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本课时采用“问题—讨论—分组实验—交流归纳”的教学过程。从生活中实例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建立一种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教学流程如下:

    四、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掌握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恒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数值关系。初步认识动能定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利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动能的概念,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为理论推导动能定理奠定实验基础。

    难点:实验探究外力(重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

    六、教学方法 :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动能定理有个初步的认识。

    七、主要教学过程:

    1、建立场景,导入学习。

    生活实例演示:让一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问(1):小球的速度如何变化?动能如何变化?

    生活实例:列车离站加速行驶时,速度越来越大,即动能越来越大:汽车刹车后,速度越来越小,即动能越来越小。

    问(2):什么原因导致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

    [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调动学生,复习巩固动能定义,同时从情境中引入问题,比较符合高一学生认识过程,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为了研究方便,以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力做功为例,研究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改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你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这种关系作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3、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关键,学生能做好这一环节,后面的探究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同时,应该适时的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出的方案可能有好几个,现列举两个最容易讨论出,并行之有效的方案]

    方案A: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这个方案比较简单,学生在前面生活实例演示和根据“必修1”的学习,已经经历并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很容易想到,实验装置图如下:(教师事先备用,直接展示。)

    方案B:课本上介绍的方案这个方案,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确保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恒定的外力作用(实验条件)?怎样平衡小车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使小车只受拉力的恒力作用(判断平衡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排出难点。(这里我们就让学生明白:教材上给出的方案不一定就是最简单的)

    [使学生易于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进行理解,从而进一步鼓励学生开拓思路,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案。学生的探究过程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此时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指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让人。]

    结合讨论后的方案,确定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

    小车、电火花计时器、刻度尺、纸带、细绳、木板、砝码、定滑轮、铁架台、夹子等。

    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根据之前的讨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建议每个方案都要有人)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给与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体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明确在课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应如何逐步通过实验对课题研究。]

    不论选择哪一方案,实验数据处理都是对纸带分析,在纸带上取两个合适的点(如上图中纸带上的 B点和D点),用刻度尺测出这两点间的距离SBD,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求出打点计时器打B、E两点时,重锤的速度VB和VD,(提示学生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速度教学设计--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力F/N位移S/m功W=FS(J)B点速度VB(m/s)D点速度VD(m/s)动能的变化ΔEK(J)第1次第2次

    由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恒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变化的大小。

    [这时,教师呈现各代表小组的表格,要求学生分析总结,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教师只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规范其文字的表述。]

    5、评估与交流

    小组间相互交流,了解其他组的实验情况,在实验结果上和其它组是否一致?试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对实验过程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评估。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两个代表对自己小组进行评估、总结,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前设置下面几个问题:

    (1)、在实验结论数据中,功W和动能的改变ΔEK是否一致?

    (2)、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认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是什么?又如何减少实验过程误差的?

    (3)、实验装置可有改进的地方?

    [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正确听取、采纳他人意见的好习惯,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作用。]

    教师归纳:大量更为精确实验表明,能量转化可以用做功来量度。如合外力做总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八、课后作业

    1、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恒力做功和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

    2、理论推导:请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动能定理。

    九、 教学反思

    “物理课堂实验探究课”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动能定理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这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目标。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恒力(重力)做功数量,进一步分析物体动能的改变数值,从而建立功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感受到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是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更有效,思维训练也更加深刻,学生得到的不仅有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6

    一、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 “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

    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 解决中心问题

    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

    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

    思路二: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即: 得出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设计说明:

    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

    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物理学史 展现人文魅力

    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 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1798年,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

    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 。“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

    (五)、发现未知天体

    视频:“海王星的发现”,——展现科学发现的足迹,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冯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的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

    (六)、课堂小结与反馈 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 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二、 测中心天体的质量

    三、 卡文迪许——人文魅力

    四、 应用

    1、测天体密度

    2、发现未知天体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极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节中心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脉络清晰。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学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 篇7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高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大全(经典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