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最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内容十五篇
  •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5

    最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内容十五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也许"最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内容十五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一些购物的策略,会根据购物的多少选择比较优惠的方案。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估算购买物品的总价,选择比较优惠的购物方法。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选择材料。

    教学准备:写有问题资料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三家商店为促销一种饮料分别推出的优惠方案:

    甲商店 买一大瓶送一小瓶

    乙商店 一律九折

    丙商店 购物30元以上八折优惠

    1、要买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2、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较为合算?

    3、淘气要买3大瓶饮料和3小瓶饮料,他回去那个商店?

    4、班里举办联欢会,要给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如果参加联欢的同学共有35人,去那个商店购买比较合算?

    学生猜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商讨答案

    1、讨论交流三个商店推出的优惠方案的意思,理解:到甲商店买1小瓶饮料不能享受优惠,到乙商店享受九折优惠,再到丙商店不能享受优惠。

    2、说一说要买1小瓶饮料到三个商店各用多少元,比较到哪家去买合算。

    3、交流买1大瓶和1小瓶饮料去那个商店合算。

    4、交流第3个问题。

    5、计算第4个问题,先要学生确定买多少大瓶,多少小瓶。再算出到三个商店去买各用多少元。

    三、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

    做练一练中的题目。

    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1、甲:2元 乙:1.8元 丙:2元

    2、甲:10元 乙:10.8元 丙:12元

    3、甲:30元 乙:32.7元 丙:28.8元

    教学反思: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字母能表示什么,能用字母表示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同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本课重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没有具体数字的数量,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好吗?(课件反复播放ABC英文歌曲。学生跟着唱)

    师:刚才的唱的内容是什么?(英文字母歌)

    师:谁能来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字母? (生答)

    师:是呀,字母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广泛的应用,刚才所说,在音乐简谱中它表示音高,在车牌号上可以表示一个地区……同样,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

    1、师:瞧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盒子,一个装着乒乓球,另一个装着羽毛球。又知道“羽毛球比乒乓球多3个”,问:你来猜猜看,盒子里的羽毛球和乒乓球各有几个?

    (课件出示两个分别写着“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盒子再出示“已知羽毛球比乒乓球多3个”这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填表)

    乒乓球个数

    羽毛球个数

    师:我们已经猜出了5种可能性,还有其他可能吗?(有)那我们用省略号来表示剩下的可能性,好吗?

    师:如果我们刚才继续猜下去,这两种球的个数能猜得完吗?那可怎么办?谁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法子来表示呢?

    生汇报,师板书。如:乒乓球:a 羽毛球:a+3

    还可以怎样表示? 羽毛球:a 乒乓球: a-3

    师:请同学们思考:a+3中,a 表示什么?a+3 表示哪一个量?

    a-3 中,a 表示什么?a-3 表示哪一个量?

    当a=3、8……时,羽毛球分别是几个?

    师结合板书,小结:看来,除了用一个字母表示数量外,我们还可以

    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数量 (含有字母的式子)

    2、 那咱们试试看,

    一箱苹果重10千克,吃了a千克,现在还有多少千克?

    一只足球35元,买x 只,应付多少元?

    商店运到g台彩电,总价7200元,每台彩电多少元?

    周二温度由26C下降tC后是几摄氏度?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一个字母只能表示数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出数量,而且能表示出数量关系。

    独立思考:如果我们用A表示乒乓球的个数,用下面的式子分别表示排球、足球、篮球的个数,你能看得出乒乓球个数与这几种球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A-5 6A A÷2

    师小结:看来,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出数量关系,的确作用很大。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1、师:我们就用刚刚学的本领,到超市里去逛逛吧!(课件出示超市情景,镜头特写一些物品的单价)

    师:每位同学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食品。

    (师下发购物单、生自主进行)

    购物单

    名 称

    单 价

    数 量

    总 价(列式计算)

    2、交流:

    师:(可以投影一些同学的购物单)你买了什么?还有谁也买了()?看这些买()的情况,这些量中,什么变?什么没有变?你能买()的总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师:可以用你喜欢的来表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

    师:那么,买()的购物单我们也用不着一张张地看了,谁能用一个算式反咱们全班买()的总价表示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可能会讲同一个字母)

    师作补充:一般来讲,在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这些字母可以是哪些数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a、b、c、d……任何一个字母来表示数,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某些特定的量常常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如v用来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而在求面积时,s又用来表示面积。

    四、 激发情感,升华新知

    1、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小!但如果能很快地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的话,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收获更大!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口答:(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46名乘客,在西门站下去A名,

    又上来B名,这时,汽车上有( )名乘客。

    (2)A的5倍减去4.8的差表示为( )

    (3)张师傅每天做A个零件,李师傅每天比张师傅多做8个,

    李师傅5天共做()个零件。

    (二)师:上星期,我们齐贤镇举行了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镇校五年级6个班

    组成一支代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的人数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想想看还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其他相关的信息吗?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写得快,写得多。

    (三)玩一个数青蛙的游戏,好吗?

    (课件播放)1只蛤蟆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蛤蟆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蛤蟆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唱吗?能用咱们今天的知识解决它吗?

    (n 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四)挑战性问题。

    师:最后,我们再看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后解决。

    在某地,人们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有如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收的次数除以7,然后再加上3,就近似地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

    (1)用字母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

    (2)当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分别是84、105和140时,该地当时的温度约是多少?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近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近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__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1)猜一猜。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7)

    2、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半径分别1cm,2cm,3.5cm的圆,同桌的两个同学将所画的圆的大小分别进行比较(分别对应重合)。并回答:这些圆为什么能够分别重合?并体会圆是怎样形成的?

    二、 讲授新课: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木条照课本演示圆的形成,用圆规再次演示圆的形成。

    分析归纳圆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的端点叫做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注意:“在平面内”不能忽略,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进一步观察,体会圆的形成,结合园的定义,分析得出: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上。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例如,到平面上一点O距离为1.5cm的点的集合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5cm的一个圆。

    3、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体会到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圆的内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同样有:圆的外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图,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

    则是以点O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心O的距离小于2cm的所有点的集合;

    圆心O的距离大于2cm的点的集合。

    例如,和已知点O的距离为3cm的点的集合是以点O为圆心,3cm长为半径的圆。

    5、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如下: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分析〉证明多点共圆,由圆的定义知道,即要证明点A、B、C、D到点O等距离。

    三、 巩固练习:

    1、已知△ABC中,∠C = 90 ,AC = 2cm,BC = 4cm,CM为中线,以C为圆心, cm长为半径画圆,则A、B、C、M四点中在圆外的有

    3、我们学过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还有那些?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圆的概念的探讨,深入地了解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脱离在小学时的对圆的肤浅认识,掌握圆在初中的知识里更完整的定义。

    在教学重点上关键让学生了解圆的两点,简单的说,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点在圆上,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在圆的概念的引入时,首先利用集合的语言去解释圆,例如像前面学过的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集合定义,然后利用图形的画法理解圆的定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的讲授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演示圆的形成,要了解画一个圆的两个必需条件:定点和定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圆的概念,同时,还会体会到圆的内部和外部的意义,并能等同的用集合的定义解释内部和外部,从而又能引出一个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学生会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更清楚的认识圆的定义,更完整的了解圆。例题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多点共圆必须要以定义为依据,并能探索其他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和讲授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演示去了解圆的形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上总的框架先探索研究后理解应用.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8)


    第一次单元测试中,考察了“马”和“奇观”两个单元的所有内容。

    本次试卷从整体上看,难度适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表述自己的认知和真实情感。这份试卷更侧重于回顾到课堂当中,更多体现的是课堂上所学所讲过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及灵活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前半部分内容皆为基础知识部分,考察内容为:看拼音写词语、补充成语及关联词、古诗句积累等。从考试的情况反馈上看:部分同学的及时复习和巩固工作没有相应落到实处!一些讲过的知识点无法运用自如且与原意背道而驰。如积累填空中的“阳阳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去福利院照顾孤寡老人,请用积累的一句名言警句赖夸夸他”。不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从而呈现出理解不了题意,乱做、乱答一通的现象。古诗句的积累平常背得朗朗上口,相关默写、听写也有完成。可考试时马虎粗心,错了个别生字词,令人惋惜。所出现的问题令人不得不引起重视!今后在积累与练习方面,我用多一点的时间来巩固语基部分,如出一些测试题进行小测、以此来加深印象、巩固积累。

    本次后半部分内容为阅读理解及作文。阅读理解题型皆为说明文体裁,失分尤为严重,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问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如题目中要求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学生的答案中均不能很好地涉及或体现及说明文的解题技巧也不能较好运用。课外阅读重在训练与理解。阅读能力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步步慢慢成长的,我也会落到实处,做好相关指导和讲授。并且通过系列、恰当的练习来达到效果。本次作文是“奇景”或“游览景观时发生的趣事”,命题新颖且内容广泛,但学生还不能够抓住重点,重点突出景物的描写,而是对此景周围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泛泛而谈。以后,我会注重讲解和练习。希望能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一根毛线

    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在本节课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促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在活动时教师大胆放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出示多媒体画面)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1)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4)你能指出这几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谈话: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教学设想: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想不想亲手做个角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吧!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两根小棒、两根硬纸条、一段毛线、一张圆形的纸),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巧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你能使这个角变大些或者变小些吗?(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样使角变大些?变小些?

    (4)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这里有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哪个角最小吗?

    问:剩下的这两个角谁大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讨论。

    (4)你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角的大小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角娃娃真调皮,现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课本里去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引导思考,根据你看到的图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想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这颗星星上有几个角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朋友非常高兴,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回家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0)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下面○里填上>、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 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 50000写成 5万,或 50000=5万。又如 1800000写成 180万,或 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 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1. 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 出示中国地图。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 0000平方千米。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122 0000=122万 100 0000 0000=100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1. 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复习题。

    生独立完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情景图。

    2、生独立分析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找出等量关系式。

    4、让生先估一估,画出线段图。

    5、讨论完成。

    6、交流订正。

    7、让生学着检验。

    8、教师总结。

    三、练习。

    1、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电脑用户。

    让生认真分析,找准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

    3、五年级有多少人?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解方程。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互相评价。

    五、课外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xx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两个三角形具备三个条件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得到 三角形全等的另一判定方法。

    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连结另

    两个端点所成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例如,图中ΔABC与ΔAB'C不是全等三角形。

    但如果把另两个端点也用螺栓固定在第三根木条上,那么构成的三角形的形状、

    大小就完全确定。

    现在我们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将两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ΔABC能唯一确定吗?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ΔABC,使AB=4cm,BC=6cm,∠ABC=60º.将你画出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 进行比较,它们能互相重合吗?由此你得 到了什么结论?

    一般地,有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如图,若∠ABC=∠A'B'C',AB= A'B',BC=B'C',则ΔABC≌ΔA'B'C'。

    例1:如图,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的距离,小红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OA=OC,OB=OD,且点A,O,C和点B,O,D都在一条直线上。小红认为只要量出DC的距离,就能知道AB的距离。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如图,把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卡钳,在图中,要测量 工 件内槽宽AB,只要测量什么?为什么?

    2、如图,点D,E分别在AC,AB上 . 已知AB=AC,AD=AE,则BD= CE.请说明理由(填空)。

    3、如图 ,已知AC=BD,∠CAB=∠DBA.请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

    (1)ΔABC ≌ ΔBAD;(2)BC=AD,∠C=∠D.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 证:∠A=∠D.

    ∴BE+EF=CF+

    即 =

    在△ABF和△D CE中,【FW76.COM 76范文网】

    ∴△ABF≌△DCE( ).

    ∴ =

    5. 如图,已知:AD∥BC,AD=CB,AF=CE.求证:△AFD≌△CEB.

    在△ 和△ 中,

    ∴△ _≌△ (______).

    1. 如图,已知:AD∥BC,AD=CB,AE=CF.求证:∠D=∠B.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最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教案内容十五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