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七篇)
  •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25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七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1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2


    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

    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每年的题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发现了这个就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重点了,后面的4个大题也一样相当的有规律。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化学的考试反思

    一、月考战略思想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使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现在就化学月考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二、考后学生情况调查

    考试过程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认真地进行。考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跑来给我说:考题太难,学会的化学式和实验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数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但经过老师实施心理教育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三、考卷的侧重点

    本次化学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式。其本质是知识点的变形应用。

    四、听取学校教研意见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化学科教师重任在身,要把分数提起来,要提高学习兴趣,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五、调查学生后的分析及对策

    1、化学式和化学计算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如果化学式扎不牢,化学计算将难以开展,更影响到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探究和应用。找出分析问题的思维切入点,找出运用知识点来解决新问题之间的‘着陆点’、‘桥梁’和‘纽带’。形成新旧知识的重建构造,有机化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见题型太少,要通过练题熟练地掌握一些基础题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和难度的题的训练。

    练题可以增长见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本领。

    4、面对全体学生,实施了思想心理充电。

    主题是;面对事实,振作精神,科学探究,继续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数了。

    5、展开几种辅导工作:1指导同学们购书,展开课外阅读,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带着不懂的化学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学问结合。2理出课外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

    六、开发评卷教学的功能

    1、评卷教学的功能认识

    评卷教学,应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课题。如何开发化学评卷教学领域的思想教育价值,化学智力教育价值,化学美育教育价值。如何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化学语言、文字表达折射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状况。既给我们老师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学相长。也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通过评卷教学,实现化学计算的归类整理,复习应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

    采用归类题型评卷教学的方法,逐类旁通。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综合的化学计算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公式间联系,每个公式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加以比较,会灵活应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题来训练,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使学生从练题中发现,头脑灵活。

    强化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在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合价、化学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换算公式推导应用,是最先开始的基础化学计算。再经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理性思维能力。这里必须强调题型的归纳总结,提升知识,抽象认识化学原理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学生学化学式这个难点

    1、要在掌握常见常用的化学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要区别元素符号和单质的概念意义上的不同和联系。

    2、具体学习1——4章涉及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不好记忆,要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

    3、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式。

    把实验药品拿到课堂上或在实验室中学化学式。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这种强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学生爱不释手,此种方式学生最容易学化学式。有少数学生记忆不准确,再反复观摩学习。

    4、通过化合价的学习来指导掌握化学式。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里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个数与化合价关系密切。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学习方式。

    不宜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化学式,学生会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练题讲新课中来学习。每章结束后集中复习、检测。每章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每章小结时一个一个力争突破学习它。

    6、印发1——4章化学式。

    分成单质、化合物两大类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对化学式的进行抽问、检测、考试,纠正错误,强化知识。反复学习。

    八、综述月考认识

    月考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经验积累,学生科学探究的认知过程。考试和评卷教学为交与学双方提供了因材施教和基础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成功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的认知过程。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3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由此拓展出的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难点

    【引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如果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依然存在吗?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分组实验1】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NaCl溶液(即下表中的①和②混合),观察现象。

    S:蓝色的CuSO4溶液被无色的NaCl溶液稀释。

    T:下面我们来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并填写上表。 (学生每人有一张表格,自己独立完成相关的部分)

    T小结:通过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种离子均没有发生变化。

    【分组实验2】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BaCl2溶液(即上表中的①和③混合),观察现象。

    S:有白色沉淀生成,液体分层后上层为蓝色透明溶液。 T: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层溶液为什么是蓝色?

    S:白色沉淀应该是BaSO4,上层溶液为蓝色说明含有Cu2+。 T:根据你的分析填写上表相关部分。

    T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互结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 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相互讨论,提出方案。) 主要的方案有:

    1. 滴加稀硫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Ba2+。(少数学生能够提出) 2. 滴加BaCl2溶液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多数学生提出) 3. 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上层溶液中是否还有Cl-。

    (教师鼓励学生的实验设计,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溶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

    T: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①和③混合后发生了化学本化,溶液中有的离子消失了,有的离子还存在。我们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 反应前 反应后Cu2+ + SO42-

    BaSO4↓ + Cu2+ + Cl-

    Ba2+ +Cl-

    T:上述反应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那么该反应的本质就是??

    【板书】Ba2+ + SO42- == BaSO4 ↓ T:这种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学生练习】分析下列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情况,写出离子方程式。(见表二)

    (学生练习,独立完成上表,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投影学生作业,全班交流。)

    T:从刚才同学们的练习中,我们发现四个不同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同,离子方程式却相同,这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H2O。也说明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T:下面老师演示几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现象,判断生成了什么产物并完成下表。

    【拓展练习】1.写出NaHCO3、NaHSO4的电离方程式。

    NaHCO3 == Na+ + HCO3- NaHSO4 == Na+ + H+ +SO42- 2.写出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 HCO3- + H+ == H2O + CO2 ↑

    Cu2+ + Fe == Cu + Fe2+

    【教师点评】1.酸、碱、盐的电离一般只电离出阴离子(包括算是酸根)、阴离子两个部分。NaHSO4的电离属于特殊情况。

    2.除了与酸碱盐有关的复分解反应外,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

    子反应。

    【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利用离子反应鉴定明矾水溶液中的Al3+、SO42-;

    利用离子反应把混合物提纯:如粗盐中除去Ca2+、Mg2+、SO42-。

    【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4

    第二节 离子反应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推进新课〗

    老师提问:“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而电解质溶液导电则是因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

    〖板书〗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例题剖析〗

    【例题一】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②naoh③h2so4④h2o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⑧ca(oh)2

    〖学生回答〗略

    〖教师精讲〗

    电解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所以⑦错误;电解质也不是混合物,所以⑤也是错

    误的,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小苏打(nahco3)是电解质,因此,最后的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⑥⑧。

    〖小结〗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结论〗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板书〗

    2、类型:酸、碱、盐和水

    〖推进新课〗

    我们还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板书〗

    3、电离方程式

    〖老师提问〗

    请同学写出硫酸、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书写〗

    h+2-

    2so4=2h+so4

    naoh=na++oh-

    na2so4=2na++so2-4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27第一段。

    〖学生回答〗

    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讨论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答案〗

    碱: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板书〗

    4、酸、碱、盐的定义

    【布置作业】

    p29 1、2、3、6 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类型:酸、碱、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 在学习离子反应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具准备】

    cuso4溶液、bacl2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渡〗

    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

    必定有离子的参加,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课堂实验〗

    1、5 ml cuso4+5 ml nacl 现象:无明显现象

    2、5 ml cuso4+5 ml bacl2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

    cuso4+bacl2=cucl2+baso4↓

    cuso4和bacl2在溶液中分别发生了电离:

    cuso4=cu2++so42-

    bacl2=ba2++2cl-

    当cu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时,cu2+和cl-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和

    2-so4之间则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反应的实质是:

    ba+so4=baso4↓

    〖板书〗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推进新课〗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一般步骤为:写——改——删——查

    3 2+2-

    〖举例〗ba(oh)2+h2so4—

    〖答案〗略

    〖板书〗

    (1)、书写的步骤:写——改——删——查

    〖小结〗

    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中可以得出:我们要对初中学习过的溶解性表熟记。 〖黑板演练〗按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水浴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多媒体】: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

    ch2oh(choh)4cho+2cu(oh)22oh(choh)4cooh + cu2o↓+ 2h2o

    [板书]生理氧化:c6h12o6(s)+6o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co2(g)+6h2o(l)

    【动手探究】:怎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淀粉可以遇碘变蓝色呢?

    生:(设计方案,当堂验证)

    1.把碘酒滴到土豆片上;

    2.把碘酒滴到面包片上;

    3.用淀粉水溶液在白纸写字,然后晾干,制成化学密信等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那么,蛋白质有什么特征反应呢?

    [演示]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也可以取用鸡蛋白溶液,加入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这个反应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

    【链接生活】视频材料:李奶奶上街买毛线,无法区分晴纶线和纯毛线,你能帮助她吗?

    【视频】纯毛毛线的灼烧(学生观察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师:蛋白质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常用来鉴别蛋白质。

    【过渡】:刚才认识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师: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下面先以糖类中的二糖代表物蔗糖为例,观察

    现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演示】:实验3-6,如图连接实验装置,验证蔗糖的水解反应。

    1.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后取少量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 取1ml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多媒体】c12h22o11+h2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生:淀粉和纤维素等多糖能否水解呢?

    师:可以,不过它们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多媒体】:

    【多媒体】肥皂工业制法生产流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肥皂就是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也称为皂化反应。 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初中生物上学习的蛋白质消化过程,在酶等作用下,蛋白质最终水解的产

    物是什么呢?

    生:氨基酸。 师: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我们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可见其重要性。

    【例题剖析】

    例1、 (20xx·理综)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环节。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渐渐耗尽。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当糖浓度下降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以上过程,回答下述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3)经测定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5%形成了酒精和发酵产物,其余1.5%则是用于________。

    (4)请写出由麦芽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葡萄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酒精的反应方程式。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5%(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0)和其他发酵产物。设有500 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00%,发酵后最多能生产酒精浓度3.20%(质量分数)的啤酒多少吨?

    师:本题是一道化学和生物联系的理科综合试题,前三问是生物问题,后两问涉及化学知识,如何解决呢?

    生:前三问是生物问题,考查了呼吸作用和生殖方式知识。后两问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

    和简单计算,容易得到结论。

    例2.现有五种有机物:①甲苯 ②乙酸 ③葡萄糖 ④淀粉 ⑤蛋白质。其中除甲苯外其余均为水溶液。可分别用五种试剂加以检验。试将选用的试剂、对应现象的代号和结论填入表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小结: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

    特点,知道他们共同的性质,并能简单地加以鉴别即可。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为主。 布置作业:p76t5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如何证明淀粉已开始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已水解完全?注意检测时溶液酸碱性的调节。

    2. 有关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小论文评选和专题演讲。

    3. 可放油脂水解的录像,或实验室中制取肥皂的录像;也可以将制取肥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外进行。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 混合物成糊状 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6


    高中化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必修一课件,这个课件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将了解到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深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化学与实践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将会了解到化学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和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们将会学习到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原子量、摩尔质量等重要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化学计量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将学习到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了解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还将学习到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限量问题。


    第四章: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将学习到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的概念,了解原子中电子排布的规律。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中的电离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学生们将学习到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特点,了解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将学习到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溶液的电离平衡。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们将学习到氧化和还原的定义,了解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概念。同时,还将学习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和应用,还能够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计量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还将学习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为高中化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7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知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模式,而是从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了解铁、铜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掌握的Fe2+、Fe3+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的区别和转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教学的程序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用途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知道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其次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家:Fe2+、Fe3+的检验:

    ⑴观察法:含Fe2+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分组实验】现有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归纳】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归纳)Fe、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创新应用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5、6、7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分享七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