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物理教学教案(精选4篇)
  • 物理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5

    物理教学教案(精选4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物理教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物理教学教案 篇1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物理教学教案 篇2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dm3的纯水、大烧杯、天平、砝码盒、金属块、杆秤、托盘秤、板书演示课件、投影仪、各种幻灯片、铁钉、铁锤、冰、水、“天平的使用”交互式动画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看书后,请同学合上书.并请同学口述天平使用方法,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投影把教材相关内容打在幕布上.

    在天平使用方法中,要特别注意横梁平衡问题的教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横梁平衡,当指针指在横梁中点时,我们就说这时横梁平衡(用投影将所示图形打在幕布上).第二是如何调节横梁成平衡(投影片是活动片,横梁可绕中心轴转动,螺母可以左右移动,用投影片显示,当横梁失去平衡,指针向左或者向右偏转时应如何移动螺母使横梁平衡.).第三,左盘放入物体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平衡,这时不能再移动螺母.

    教师可用投影仪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打在幕布上,边演示,边讲解如果不遵守这些注意事项会产生的后果.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课桌上小金属块的质量.

    不能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是学生常发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游码.提醒学生注意标尺上的刻度,弄清每个刻度线表示的质量数.

    总结概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几个知识点的内容和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知识.

    扩展资料一:质量的单位“千克”起源于法国,并于17制造了“千克原器”,又叫“档案千克”,189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仿制法国“档案千克”作为质量标准计量的“国际千克原器”,以国际标准原器作为质量计量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但为了更精确,各国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质量自然基准的方案和途径.

    国际千克原器是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kg。

    物理教学教案 篇3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1.确定状态找动能,分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1.第一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内能变化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

    正负符号要准确,收入支出来理解。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减少皆负值。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是不可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JK251.coM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1、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识网络。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4、做好全面复习。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每隔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天,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反思等方式。

    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

    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知识点,选用哪些物理规律,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

    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高中物理方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面。

    物理教学教案 篇4

    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有力无距离: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有距离无力: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F/S推导公式:F=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4.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关系: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平衡

    一、定义: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状态)

    二、受力平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受力不平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jk251.cOm扩展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通用10篇)


    我们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教案”,请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对您有用的所有信息。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灵魂。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1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思想: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

    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5.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6.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

    静止的,河水、

    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

    标准.

    [板书]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

    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 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

    1. 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 进行小结。

    3. 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识别光电效应现象。

    ●能表述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了解光子的概念,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理解光电效应方程。

    ●粗略了解光电效应研究史实。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赫兹实验中的放电现象,体验发现的过程。

    ●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

    ●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陶冶崇尚科学、仰慕科学家,欣赏物理学的奇妙与和谐的情愫。

    ●学习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判断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教学用具】

    1.实验装置赫兹实验装置;光电效应现象演示装置。

    2.多媒体课件;资料文字;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动画;研究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动画;光电效应的波动说描述与光子说描述动画;密立根证实光电方程实验示意动画;普朗克、爱因斯坦、密立根资料图片动画;

    【设计理念】本课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方面,本课作为后牛顿物理两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论的入门,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础的内容,同时,还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有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教材在知识陈述上较为浅显直接,而关于这些知识的“背景”,则是相当丰满、承赋人文,为实施“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基于教材特点,本教案设计“以人为本”,突出从赫兹发现光电效应,勒纳德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规律,到密立根实验验证光电效应方程,物理学家们上下求索三十年的历程,在让学生学到量子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微观思维方法的同时,获得物理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体现物理教育在个性品质、好奇求知、质疑创新、科学美及责任心等方面的价值导向。

    本课总体设计思想是:课堂教学以光电效应三十年精彩历程为线索,通过充分展示围绕“光电效应”所发生的发现现象、研究规律、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科学发现过程,在科学过程展示中推出学科知识,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装置重现现象及教师解说,着力于撼动青年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弘扬深厚的物理课程文化。

    【教学过程】全课以下列四个标题作引导,按历史的发展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动画显示课题后,教师引入主题)

    引入本课要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到麦克斯韦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波动说似乎已完美无缺了。然而,就是在证实电磁波存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实,这就是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论从理论上成功解决了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

    (屏幕切换显示四个标题)

    一、赫兹意外发现光电效应

    介绍赫兹实验动画显示赫兹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1885年,赫兹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证实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发生器是在两根铜棒上各焊接一个磨光的黄铜球,另一端各连接一块正方形锌板,它们共轴放置,两球间留有一空隙,它们相当于一个电容器,与感应圈连接,构成了LC电路,感应圈使两黄铜球聚集大量电荷,从而在空隙间产生电火花,形成高频振荡电流,辐射高频电磁波。与这个回路相距一定距离有电磁波接收器,是用一根粗铜导线弯成一开口的圆环,开口端各焊一黄铜球,之间有可作微调的空隙,这个接收器实际上也是一个LC电路。调节间隙改变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可与发射过来的电磁波产生共振,从而在接收器的空隙间观察到电火花。

    演示赫兹电火花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实景数码照片)

    介绍赫兹的发现并演示利用电火花实验装置,赫兹测量了电磁波速、进行了研究电磁波的反射、聚焦、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各种波现象的实验,大量反复地实验不但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同时意外地发现了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个重要现象:当发射器间隙的火光被阻隔时,原来接收间隙的火花变暗(如图3所示),而用其他任何火花的光照射到接收器铜球,也能促使间隙发生电火花,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中直接起作用的是火光中的紫外线,当火花的光照到间隙的负极时,作用最强,这种情况下接收器间隙发生的电火花实际上是紫外线的照射使一极铜球上飞出电子到另一极铜球所形成,赫兹称之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也就是光电效应。

    演示光电效应现象动画显示光电效应演示仪原理如图4所示,课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紫外线照射下,电流计指示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归纳什么是光电效应

    (文字显示)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二、勒纳德研究光电效应现象的规律

    引入赫兹的发现吸引了许多人去深入研究光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1)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工具

    小球、细绳、弹簧测力计、钩码、坐标纸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一、导入重力概念

    1.学生观察漂亮的瀑布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瀑布飞流直下?

    2.学生观察运动员蹦极的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蹦极的运动员急速下坠?

    3.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跳伞的图片,思考:跳伞运动员为什么会落向地面?

    经过学生观察思考,对重力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入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面受的力

    教师通过图片说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二、研究重力方向

    【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和重垂线

    【师生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提出问题】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检验墙砌的直不直,要用重垂线还检查一下,大家知道这是利用了什么道理吗?并请一位同学上前展示。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四、自学重心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重心的概念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习小组之间交流。

    教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9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专业中其它科目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12级宠物养护专业学生(行为主体),参考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行为条件)能够全面(表现程度)掌握肌肉注射的基本要求(行为动词)。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某教研室的周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B.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写作要求:每节课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题突出对教材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与掌握),1道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突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道问答题(问答题突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评价能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新课标下写作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习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6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下内容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信息:“高中物理教学教案”,建议您收藏此网页方便日后浏览!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2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广泛,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的改革,同时也对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和物理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实验策略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教学的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让陈旧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和改变,同时还优化课程教学,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学习,从而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比较多,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物理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图像,同时也能将物理教学内容更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物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操作内容比较多,并且物理知识也是与实验相结合,物理理论与实验构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就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研究物质的基本构造、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当然这些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学生与教师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因此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要对其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才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1.教材特性分析

    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学生既可以学习物理的理论基础,也可以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对物理理论有全新的认识。此外,在物理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2.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在教材的分析方面也要从综合性的角度思考,目前,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形成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主要以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让物理教学具有时代性与基础性,进而还要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物理教学与时俱进。

    3.物理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分析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内容与高中物理实际情况,将教材的教学内容以修学分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将教材的内容分为12个教学模块,然后,将每一个模块分配一定的学分进行进修,学校将学生必修的内容安排为4个学分,这4个必修课需要学生学习,获得合格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块进行选择。学生通过选择学习,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的意义分析

    1.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后,有将近1/3的学生转变了对物理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有将近30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活跃,还有15名以上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探究物理实验。在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后,在期末的综合考评中,有82%的学生物理学习有进步,与之前学生的学习相比,在学生活跃程度方面增加了10%,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增长了将近20%。学生的变化说明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同时也能增加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同时还能丰富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黑板教学的同时,让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3.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课堂教学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而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期间,也要具备实验分析能力。物理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数字或视频,让学生在理解物理内容方面降低难度。让学生理解物理教学内容,并不断地开拓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空间。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的具体措施

    1.教师要树立创新改革教学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就要求物理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习新事物,并不断地寻求物理教学的改革创新方法,从而快速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其与物理教学内容的协调性,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其次,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让引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第三,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达成共识,然后再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断调整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从而促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2.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不断的丰富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在学校课堂的运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需要不断地引进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让物理课堂教学不断的丰富。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物理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小内容,然后教师对拆分后的小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针对性比较强,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的重点。微课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既不占用学生的时间,还能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简单易懂,针对性强。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针对与物理教材相关的视频等进行播放,或者教师制作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创设相对应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交互电子白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它是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集于一体的教学黑板,是一块能显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屏幕式黑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能够让物理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感应笔书写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给学生展示有关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还能不断地延展学习,随时查阅展现学生不理解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模仿物理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加自己的想象来理解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现象,而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后,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模仿物理实验,学生对教材中的物理实验能够有直观的感受,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重复播放实验视频,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程度。此外,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模仿实验,能够增加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总之,在传统的教学中,物理教学是一大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整体教学水平比较低。信息技术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此外,教师在物理教学模式上不断的创新,让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广晓.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J].学周刊,2014.

    [2]方建平.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

    [3]李敏.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

    [4]李德武.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理科考试研究,2014.

    [5]马鑫.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华少年,2016.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及相互作用力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2.能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具

    小弹簧(每小组一个),演示用的两块铅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是根据哪些现象和实验总结出来的?

    可答:将木棍折断需用力,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排斥力;将两块铅块压紧后能连在一起……。

    教师可再演示两块铅块压紧后能连接一起的实验,加深对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进一步证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学生分组实验:慢慢用力弯曲橡皮,观察橡皮受力后的状态变化,着重分析橡皮发生形变时为什么有弹力产生。

    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应使学生体会到弹力是宏观领域中的力,实际上是物体在形变时内部的相邻两边大量分子相互作用力的总和。

    学生分组实验:用手压缩小弹簧。观察弹簧形变的情况,并分析压缩弹簧时为什么也有弹力产生。

    用手压缩弹簧时,压到一定程度就很难继续压缩,弹簧产生一种抗拒压缩的力,这力就是宏观表现出的弹力,实际是弹簧截面两边大量分子互相排斥的结果。

    小结: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的引力和斥力的合力,称为分子力。

    2.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读书得出答案,并进一步提问:

    (1)分子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答案参阅课本图11-6

    (2)为什么当r>r0时表现为引力,r<r0时表现为斥力?

    抓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对斥力的影响比对引力的影响大这个要点去回答。

    3.教师指出:为了处理问题简单起见,可认为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当r>r0时,F为引力。

    然后用仿照课本图11-7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

    4.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1)我们把锯条弯得很厉害时就会断裂,为什么?

    答:分子间距离超过一定限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0,于是物体就被拉断。

    (2)打碎的玻璃杯,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拼在一起利用分子力使杯子复原?

    对此题学生常常提问若把玻璃磨平能靠分子力把它们粘在一起吗?

    教师可介绍在制造光学仪器时,需要把两块透镜进行粘合,就是把两个粘合的表面磨光,并处理得很干净,再加一定的压力就可以使其粘合在一起。这种粘合就是利用分子间的引力。

    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摩擦焊接、爆炸焊接,都是利用分子引力。摩擦焊接是使焊件两个接触面高速地向相反方向旋转,同时加上很大的压力(约每平方cm加几千到几万牛顿的力)经几s钟后就焊成一个整体了。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第12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

    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

    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 的理解与应用。

    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

    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

    五、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 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5

    一、课题:万有引力规则

    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育内容课型分为:规则课、概念课、试验课、习题课、温习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育方针

    (一)常识与技术

    1、了解万有引力规则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规则公式处理简略的引力核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规则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进程与办法:在万有引力规则树立进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测假定与推理证明等办法。

    (三)情感情绪价值观

    1、培育学生研讨问题时,捉住首要矛盾,简化问题,树立抱负模型的处理问题的才干。

    2、经过牛顿在前人的根底上发现万有引力规则的考虑进程,阐明科学研讨的长时间性,连续性及艰巨性,进步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育重难点

    要点:万有引力规则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

    1、对万有引力规则的了解;

    2、学生能把地上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育法:协作探求、启发式学习等。

    七、教具:多媒体、讲义等。

    八、教育进程

    (一)导入

    回忆曾经对月—地查验部分的学习,清晰已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上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间隔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这儿进一步斗胆假定: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

    引发学生考虑:很可能有,仅仅由于咱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咱们不易察觉算了,所以咱们能够把这一规则推行到天然界中恣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年代含义的万有引力规则.然后在学生的爱好中进行假定证明。

    (二)进入新课

    学生自主阅览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规则部分,考虑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遍及存在于世界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彼此招引力。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上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规则怎样反映物体之间彼此效果的规则?其数学表达式怎么?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含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规则的内容是:世界间全部物体都是彼此招引的。两物体间的引力巨细,跟它的质量的乘积成下比,跟它们间的间隔平方成反比.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别离表明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两个物体间的间隔,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米时的彼此效果力,单位:N·m2/kg2。

    3、万有引力规则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教师引导总结: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间隔远大于物体自身时,物体可当作质点;当两物体是质量散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核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间隔。

    4、你以为万有引力规则的发现有何深远含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规则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含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上上物体运动的规则和天体运动的规则一致同来;对科学文化开展起到了活跃的推进效果,解放了人们的思维,给人们探求天然的奥妙树立了极大决心,人们有才干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三)深化了解

    在完结上述问题后,小组评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化对万有引力规则的了解,即:

    1、遍及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比较太小了,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十分小,完全能够疏忽不计。

    2、彼此性:两个物体彼此效果的引力是一对效果力与反效果力。

    3、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和物体地点的空间及其他物体存在无关。

    4、适用性: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间隔远大于物体自身时,物体可当作质点;当两物体是质量散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核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间隔。

    (四)活动探求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个游戏:两人挨近后脱离三次以上。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本节常识点的形象和运用,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现核算效果,师生互评。

    1、请预算这两位同学,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可设他们的质量为50kg)

    解:由万有引力规则得:   代入数据得:F1=1.7×10—7N

    2、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请预算其间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

    解:由万有引力规则得:代入数据得:F2=493N

    3、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快度,则其间这位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并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

    解:G=mg=490N。

    比较效果为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由于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五)讲堂小结

    小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真总结归纳本节内容,完结多媒体出现的常识网络结构图,并把自己这节课的领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进行生生互评。

    (六)安置作业

    作业:完结“问题与操练”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6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三、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

    四、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可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会给出我们答案。

    【新课教学】

    一、力

    【多媒体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教师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 牛(N)

    【强调】1、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2、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演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强调】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五)、力的分类

    1、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弹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一)、定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 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4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因此重力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垂柳、铅垂线

    【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2】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三)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载重汽车超载,引起的路面严重变形而毁坏路面的情况,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与电荷间和磁极间,其本质是相同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思考与讨论】

    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3、强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作用力;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中较好的地方: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知识脉络清晰,重要知识点有强调。讲课语言清晰,较有亲和力。

    教学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语言不精简,或欠科学性。讲课过程中有些紧张,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讲下来。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衔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等暂时讲不清楚的内容的解释和过渡不是很好。 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讲清楚,我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自学,也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物理教学教案(精选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