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渔家傲课件(精选十篇)
  • 渔家傲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25

    渔家傲课件(精选十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渔家傲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渔家傲课件 篇1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正姿势:把书捧起;、凝精神:目光专注;、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

    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

    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课件 篇2

    魏复波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五、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ppt展示)

    (二)分析全词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1、知识积累:关于“典故”的知识: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中考习题拓展训练:

    题型一:描绘画面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解题思路:

    抓景物,描特点,用散文化的语言。(通过想象与联想,再现画面。)

    题型二:炼字品析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字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

    解题思路:

    (1)明确该字在句中的特殊的含义,写出了什么特点。

    (2)体悟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当堂练习(见ppt)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渔家傲》。

    (2)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渔家傲》改写成150字左右的小散文。

    (3)预习《江城子》和《破阵子》

    渔家傲课件 篇3

    《渔家傲秋思课件》是一件表现渔民生活和秋天美好的艺术品。它的名字来源于诗人杨万里的《秋思》中的一句:“渔家傲村静,依傍古堤立。”这句诗意味深长,传达了秋天的清凉和宜人,以及渔民对家园的热爱和自豪。这篇文章将从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让我们看看《渔家傲秋思课件》的视觉效果。这个课件由多幅丰富多彩的图片组成,展示了一片蒙古包围攻了中国的历史场面。这些图片栩栩如生,表现了渔民在水上捕鱼、垂钓等生动场面,同时也展现了季节的变迁,如桂花飘香的深秋和渔民们带着秋收的喜悦。这些细节描绘得入微,仿佛直接把观众带入到了当时渔民的身边,感受到了他们的劳动和美好。

    其次,让我们关注一下《渔家傲秋思课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人都应该以家为起点、为国尽心,为家国阔步奋进。渔家代表着南方普通民众,他们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工作、生活,始终保持着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渴望家园繁荣昌盛,愿意为了守护家园而舍生忘死。这种家国情怀是渔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渔家傲秋思课件》的历史背景。这个作品的背景主要发生在红色大革命时期,此时正处于中国革命的烽火与大战时期,但课件中的渔家经常也要抵御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的侵扰,这正是革命时期我国在国际上和国内所遭受的各种打击。渔家身上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不屈的战斗精神,与当时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战斗相互呼应,彰显着人类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总之,《渔家傲秋思课件》是一件充满浪漫雅致的艺术品,它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相互融合的目标,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传递了人类对于生命的追求,为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都将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和启迪。

    渔家傲课件 篇4

    一、导入

    万绿丛中一点红,在学习了那么多诗词之后,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因此其前半生诗词多为小女儿的轻快明丽之作。比如这首回忆郊游玩耍的《如梦令》。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中原,北宋政权覆灭,李家也在政治上几次三番地受牵连,家道中落。尤其南渡后,其夫早逝,无依无靠,过着漂泊辗转的生活,因此其后期诗词多为伤感哀愁之作。比如这首写于李清照晚年,寄人篱下时写就的《声声慢》。

    所以,我觉得李清照就像一朵胭脂雪,她原本独特又充满女儿家的灵性,但后来却因命途多舛,凝成一朵清冷孤苦的雪花。

    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建炎四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但仍在梦中忆及,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二、读词,感受其韵律

    全班齐读,正音,解释部分词词义。

    接下来,我们先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三、小组任务

    (一)围绕问题讨论:“易安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海天一色图——壮美)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其画面如此气势磅礴,读的时候要将那种波澜壮阔表现出来,重点突出“接”“连”“千帆”,停顿突出,延长突出。)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殷勤探问图——喜悦)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情感是受宠若惊,而又十分欣喜,“帝所”是其向往之所,要重点突出,“殷勤”这样的态度久违了,十分高兴,要突出。)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天帝言——悲愤)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嗟”是作者惆怅的感慨,心情一下子低落了,要读的缓慢,“谩”是心中的愤懑的宣泄,要读的慷慨激昂!)

    4、看到了梦中的三山。(梦归三山——逍遥)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想要去三山,是因为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读时应像李白一样洒脱自然)

    四、再读,体会情感变化

    自由读,再感受情感变化。

    花式朗读(做ppt)

    五、小结

    在你们的朗读声里,我似乎听见易安这一朵胭脂雪沉沉睡去,她乘着风飘啊荡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终于落归了梦中的三山。

    板书:

    海天一色图——壮美

    殷勤的天帝——喜悦

    答天帝言——悲愤

    梦归三山——逍遥

    渔家傲课件 篇5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故事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理解诗义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

    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傲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诗歌,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内容。(重点)

    3、在品读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

    引导与点拨学生以读为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准备:

    课件、朗读音频课时安排: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介绍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攻取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被围攻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手,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时刻,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坐镇延州军事要塞。

    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展示读,听读,齐读,点评(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评

    三、品读词句,深入体会

    请再读全词,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应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1、在上阕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这景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拨学生品与读。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据课堂交流情况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请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请搜集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渔家傲课件 篇7

    渔家傲秋思乃是一首古风诗歌,它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感悟。本篇文章将围绕着这首诗歌进行分析和阐释。

    首先,渔家傲秋思所表现的主题是自然山水之美。诗歌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秋天山水的美丽之处,从而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如:“云销雨霁、万物霭然,节令调和,气爽光明”,将秋日山水的光与色、阴与阳、寒与暖、空与实统统展示人们眼前。诗人所言的秋日美景,在一片现世的色彩中蕴藏了极富内涵的审美情趣,使人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山水的美,还能在这种感觉的基础上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共生的关系。因为只有对自然深深的感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山水美的含义。

    其次,渔家傲秋思表现出人情世态之美。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于世事沉浮的感慨。如:“百年促现日,鸟道逐洪流,徜徉今古间,万物随风游”,表达了流年似水,时间匆匆,生命短暂的思考。同时,通过诗中“野蔓乱架石,武威抗霜奇”的描述,表现出人类在自然界中逐渐成长的旅程。这种旅程充满意外,但也充满勇气和信仰。人与自然的交织关系在此得到了凸显。在面对自然的残酷,人们需不断发挥自身的力量,通过艰苦奋斗来适应自然的变化。

    总体来讲, 渔家傲秋思这首诗,从山水自然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心灵的感受。通过深入地挖掘和思考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渔家傲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渔家傲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渔家傲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课件(精选十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