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分享九篇)
  •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4-09-17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分享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1

    ①结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次的理解,说一说你对一次函数中的“一次”的理解. ②k可以是怎样的`数?

    ③你怎样认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一个常数b的和即 Y=kx+b 定义:一般地,形

    Y=kx+b( k,b 是常数,k≠0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

    b=0时,

    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3X③Y=X2④Y=7-X

    学生独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

    解释与应用

    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①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时)之间的关系式;②圆的面积y(厘米2)与他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③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y(厘米)之间的关系式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移作图与平移变换的应用

    2、内容解析

    平移作图是平移性质的应用、平移作图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它是应用平移变换解决问题的基础、利用平移变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图形变换思想和转化思想、平移是本套教材首先介绍的基本的图形变换、由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些不规则平面图形通过变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利用规则图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对平移变换应用的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变换有着“示范”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研究简单的平移作图和利用平移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平移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都可以利用平移制作出来,因此让学生多举一些有关平移的例子,有利于学生体会平移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平移的认识、

    上节课通过模板让学生想象动手平移的过程,探索出平移的性质,本节课则既要动手操作画图,又要发挥想象,考虑平移后的情况,以利于应用规则图形解决问题,从教学要求上看是更进了一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平移性质的作图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能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质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够运用平移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在给定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情况下平移后的图形;对于网格中的平移作图,要求能作出在同时给出横向和纵向移动距离的情况下移动后的图形;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的性质,将图形平移,利用得到的规范图形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平移作图实际上就是作平行线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应用,学生理解不会很困难、而运用平移变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涉及平移的概念(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相关规则图形的知识、从能力方面看,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引导,让学生逐步感悟、领会,并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利用平移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多媒体显示下面两组图片、

    问题1观察这两组图片,你能说出平移具有的特征吗?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回答,说出平移的特征,若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梳理所学的知识: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梳理回忆,一方面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平移的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学生对平移的定义及性质的理解、

    追问1我们在研究平移的性质时,是通过水平方向平移得出的,图形平移的方向是否紧限于水平?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回答,教师作必要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梳理上节的内容,同时意识到对于平移变换,除了有水平方向的平移外,还有其他方向的平移,平移的基本特征对于其他方向的平移也是适用的、

    追问2平移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利用平移可以制作很多美丽的图案、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利用平移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举例,教师点评,注意例子的广泛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举平移的例子,说明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平移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平移的再认识、

    2、动手操作,应用性质

    例1如图,平移三角形,使点移到到点、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问题2

    (1)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要原来图形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本题中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

    (2)图形平移后的对应点有什么特征?作出点、点的对应点,能确定三角形的位置吗?

    (3)如何确定点、点平移后的位置以及平移后的三角形?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叙述作法,教师板书,并画图(如下图),同时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图,并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里三角形的顶点是关键点,找到三角形平移后的关键点,就能完成三角形的平移、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台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脚手架”,将问题转化为作平行线和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使学生明白确定一个平移后的位置需要的条件是:

    (1)图形原有的位置;

    (2)图形平移的方向;

    (3)图形平移的距离、

    练习

    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做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及时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在作图中的应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2下图是小李家电视机的背景墙面上的装饰板,它是一块底色为蓝色的正方形板,边长为18cm,上面横竖各有两道装饰红条,红条宽都是2cm,请用平移知识求蓝色部分板面的面积、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⑴能否通过平移将蓝色部分集中在一起?对于这一点,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做好预设,可以用投影进行演示;

    ⑵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两名学生板书;

    ⑶师生共同评析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平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理解题意,想象动手平移的过程,引导学生将蓝色部分板面集中到一起,以便于集中求出蓝色部分板面的面积,使问题变得简单、

    练习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2AB,E、F分别为AD及BC的中点,扇形FBE、CFD的半径FB与CF的长度均为1cm,请用平移知识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和、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总结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平移变换解决问题有时不仅简便,而且还是必要的方法,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所要探究的图形,通过平移适当集中,这样可以给解决问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平移作图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2)利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把握本节课的核心————利用平移性质作图、

    5、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5、4第2,3,4,6题、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

    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有理数?

    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

    (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

    5、实数的绝对值:

    6、实数的运算

    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 ,那么x的值是多少?

    例2,判断题:

    (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

    (2)在实数范围内,若| x|=|y|则x=y。( )

    (3)0是最小的实数。( )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

    解:略

    三、练习

    P148 练习:3、4、5、6。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

    1、P150 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4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最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

    第2题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

    (1)若,_________;

    (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

    1、议一议:

    (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

    (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

    (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

    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

    2、做一做:已知两点a、b

    (1)画线段ab(连接ab)

    (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

    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

    (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中点的概念?

    总结: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

    如果,那么b是线段ac的中点。

    4、知识运用:

    例1、如图,线段ab=8cm,c是ab的中点,点d在cb上,db=1.5cm.求线段cd的长度。

    练习:

    1、如图ab=8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0.5ab

    3、已知线段ab=8cm,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m,n分别是线段ac与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射线oa和射线ao表示同一条射线;

    b.延长直线ab;

    c.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d.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2.如果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你认为至少要钉子( )

    a.1根b.2根c.3根d.4根

    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1)若,_________;

    (2)若,_________。

    4.如图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按要求画图。

    (1)画直线ab、射线bc、线段bd

    (2)连结ac交bd于点o

    (3)画射线cd并反向延长射线cd

    (4)连结ad并延长至点e,使ad=de。

    四、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b、直线没有端点,射线至少有一个端点

    c、经过平面内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d、运动场上的300m赛跑,表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是300米

    2、b是线段ad上一点,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bc=3,求线段cd、ab的长度

    3、线段ad=8,ab=cd=3,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

    4、已知线段mn=7,点p在直线mn上,且mp=3,则np= 。

    5、一条直线上有a,b,c三点,其中ab=4cm,bc=3cm,若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8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 篇9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模板(分享九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