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最新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5

    最新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本文作者经过精挑细选为你编辑了“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相关内容。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上课。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1

    【日积月累】

    1.赞美祖国的成语:山清水秀、江山如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锦绣河山

    2.描绘山水的成语:重峦叠嶂、崇山峻岭、连绵起伏、青山碧岭、水平如镜、一泻千里、水天一色、水波不惊。

    3.描写祖国河山的名句。

    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习题解答】习题3答案:这首诗从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名族、光辉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等方面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习题4答案:我们爱你——京剧的字正腔圆,皮影的活灵活现,书法的笔走游龙,国画的栩栩如生。

    我们爱你——北京长城的蜿蜒起伏,云南石林的千姿百态,陕西兵马俑的惟妙惟肖,山西云冈的神奇美妙。

    我们爱你——古筝的情悠意长,笛子的悠扬婉转,二胡的柔婉连绵,腰鼓的厚重回响。

    我们爱你——南京板鸭的芳香扑鼻,金华火腿的皮薄肉嫩,宝应大闸蟹的鲜美。

    2郑成功

    【日积月累】

    3.不同方式的看:眺望、环视、仰望、俯视、瞻仰、浏览

    4.中国历史上的名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迹: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

    郑和——七下西洋,扬威异域戚继光——抗击沿海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

    5.爱国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习题解答】

    习题3答案:褒义词:慷慨激昂、载歌载舞、喜出望外

    贬义词:横行霸道、负隅顽抗、惊恐万状

    造句:1.温在剑桥大学里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

    2.在乡里横行霸道多年的不法分子今天终于被逮捕归案,百姓们无不拍手叫好。

    习题4答案:总结全文、突出中心的作用。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在北京。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北、京、安、门、前、升;认识宝盖头;认识上下结构;理解北京天安门前红旗升等词语;认识逗号,进一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3、学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会用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初步课文,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在北京。

    2、学习4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韵母:eiinganeneng

    2、比一比,读一读:in---ingen---eng

    3、用卡片开小火车认读:我、国、天、爱、女、们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出示词语天安门读准安、门

    2、你知道天安门在哪里?出示词语:北京读准北、京。京是后鼻音,要多读。告诉学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党中央、国务院都在北京。

    3、天安门前的广场上有什么?

    让学生看着图连起来说:这是天安门。天安门在北京。天安门前升起了五星红旗,一只只白鸽飞向蓝天。

    4、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课题就是北京天安门。学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拼拼读读课文。

    2、教师范读、领读。

    3、指名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1、卡片认读生字词,重点正音:京

    2、师生共同分析字型,理解字词。

    北:看看课堂作业上的笔顺,第一笔是什么?第四笔呢?学生书空。北是东南西北的北。

    京:用口、小来分析字型。

    北京是什么?让较多的学生说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安:女字的头上有个像盖子似的,我们叫它宝盖头。安是由上面的宀和下面的女合成的。这是上下结构的字,以前我们还学过哪几个上下结构的字?

    门: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天安门在哪里?(让较多的学生说说)

    五、书写指导。

    北:第一笔的竖写在竖中线的左边一点,然后写横和提,横在横中线上。右边先写撇,写在横中线上。

    京:中间的口要写得小些,小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安:宀不要写得太阔,女字的横要写得比宝盖头长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生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上节课学的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北,说说笔顺。

    3、你知道北京吗?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引导学生扩散性思维。)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课文中有几个句号?一句话中间有这么一个师板书小圆点加尾巴,,像豆芽似的,叫逗号,它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表示一句话还没说完,要停一停。

    2、领读、齐读。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我们为什么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天安门象征着北京,看到了天安门就像看到了北京。我们人人都爱自己的祖国,也爱北京、天安门。)

    3、领读、齐读天安门前国旗升,学习生字前、升。

    前:左下月有什么变化?(撇改竖)前就是前面的意思。请两位学生一前一后地站着,让全班同学回答:谁在前?谁在后?然后再用前组组词。

    升:谁能看作业本上的笔顺来书空?你们在电视里看到过天安门前升国旗的情景吗?

    师:每天早晨,解放军战士在天安门前升起了国旗,国旗在天安门前高高飘扬。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就是在这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天安门前升起了第一面无星红旗,这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朗读全文。

    1、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祖国的首都北京,热爱天安门,要读出这样的感情。爱读重音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

    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

    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

    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

    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

    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

    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

    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画

    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

    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

    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

    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检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随文识字的情况。

    2.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大面积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生字:稳、歪、扁、棍、喷、舰。

    词语:漂流、平稳、扁平、借助、豪华、娱乐。

    3.对照自己设计的表格或图画说说船的演变过程。

    二、朗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课文,思考:船在各个不同阶段,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人们为什么要改进它?

    2.交流讨论:

    树干:简便易行,但不平稳。

    筏子:不容易翻,但走得慢。

    独木舟:快、安全、还可以放东西。

    装上船桨:使船走得更快,但要用手划,比较费力。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更快。

    轮船:把桨装在船上的大轮子上,不需要风也能走。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现代的轮船: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军舰、油轮、潜水艇……

    3.分角色表演:分别请几个学生演不同阶段的船。

    4.如果你是一艘豪华客轮,见到最初作为船的那段树干,你会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船?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船?根据你的需要想一想,动手设计并画下来,再向大家介绍它的特点和作用。

    2.从船的发展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船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

    四、巩固练习。

    1.你注意过身边的事物吗,它们也像船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请你举例说明一下。如:书包、文具盒、自来水、电铃等等。

    2.选择你喜欢并且熟悉的一种事物,想想它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然后写下来。

    五、实践活动。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积累童话故事,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量,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把课外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给学生听。

    2.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是谁写的?看来同学们都喜欢阅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奇妙的王国里》有哪些动人的童话故事。

    3.板书课题。

    二、交流读书收获

    1.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从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看的,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三、读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

    1.出示《安徒生童话》的封皮。

    (1)学生找书名和作者。

    (2)你读过《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吗?

    2.出示《丑小鸭》的故事梗概。

    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对他评头论足,说:“你真丑得厉害,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鸭子结婚,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它们都认为自己门第高贵,了不起,其实庸俗不堪。相反,“丑小鸭”却是非常谦虚,“根本没有想到什么结婚”。他觉得“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上去好。”就在“广大的世界”里有天晚上他看见了“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说不出的兴奋。”这就是天鹅,后来天鹅发现“丑小鸭”是他们的同类,就“向他游来……用嘴来亲他。”原来“丑小鸭”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即使他“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3.出示《丑小鸭》的片段内容。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1)师生一起阅读。

    (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3)阅读时,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5)师生评议。

    四、读童话故事《稻草人》和《格林童话》

    1.介绍叶圣陶及《稻草人》

    当你进入叶圣陶所写的《稻草人》的世界,你会知道在夜间的田野,星星是怎样眨眼,月亮是怎样微笑。你还会知道,田野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辛苦和悲伤。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代表作《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第一块丰碑。

    2.介绍格林兄弟和《格林童话》

    打开《格林童话》,你能从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德国民间故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灰姑娘虽然身处逆境,却仍然心存美好,真诚待人;傻小子不知道“害怕”是什么,他勇闯魔归宫,惩罚了恶魔们……

    《格林童话》是18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搜集整理而成的。《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等不仅在德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早已超越国界,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

    《格林童话》自1812年问世以来,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已被译成世界上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其中《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不来梅城的乐师》《睡美人》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许多还被改编成各种戏剧、歌剧和芭蕾剧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格林童话》以一种特有的文学风格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它的影响超越了它的国界,也超越了它的时代。

    五、童话故事推荐会

    1.谁来向大家推荐优秀的、有趣的童话故事?

    2.小组交流。

    3.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读书的好习惯?

    出示泡泡语:每次读完书,小心地把书收好,不把书弄脏。

    4.小结:是啊,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让我们越来越聪明,同时我们要好好爱惜书籍,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

    六、建立班级“快乐读书吧”

    1.怎样让班级里也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呢?读书吧里的书从哪里来?

    2.怎样运用“快乐读书吧”里的书来阅读呢?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6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国、你、是、他、们、都;认识□(方框)、(单人旁)、(日字头)、(右耳旁);掌握你他中国中国人我们是等词语;进一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3、学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会用我你他和爱说话。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和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拼读音节:menshidouguo

    2、用卡片认读:日、玉、地、走

    3、认读偏旁和基本笔画: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问:知道这是什么吗?(认读卡片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叫什么?谁能用我们的祖国叫。来说一说?

    2、指着长城问:这是什么地方?告诉学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它象征着祖国。

    出示投影覆盖片,告诉学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你认识吗?(可让学生上台来指图说说)他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都是什么人?(中国人)

    3、出示课题,齐读。

    三、初读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四、教学生字词。

    1、分别指名读五句话。

    2、卡片认读生字词,重点正音:是翘舌音。们轻声。都避免与多混淆。

    3、教学新偏旁。认识方框儿、单人旁、日字头。

    4、师生共同分析字型,理解字义。

    国:全包围结构,外面是方框儿,里面是玉。写时要先里头,后封口。

    你: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旁?右边书空。谁能用你说一句话。

    是:上面是什么头?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他:可以用哪个字帮助记忆?

    们:什么结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笔顺是怎样的?我们的们还可以说什么们?

    五、书写指导。

    今天学的生字中哪几个是左右结构的?

    你、他、们:左右结构写时左窄右宽。

    国:最后一笔封口,里面玉的一点别丢。

    是:日写的窄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巩固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新学的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国、们,检查笔顺是否正确。

    3、用是说一句话。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分句读。

    2、在语言训练中理解、运用三个代词:我、你、他。指名三人上来,三人轮换边用手指自己或别人,边说: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他是中国人。

    3、小朋友,你是哪国人呢?让学生一个个起立响亮地说:我是中国人。教师说:我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师指课题,让学生齐声回答:中国人。所以我们都爱自己的国家中国。

    4、指导朗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做一个中国人是光荣的,自豪的,我们都热爱中国。朗读课文时,要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

    三、句式训练。

    指导做课后作业第1题,把句子说完整。

    1、我们都是()。还可以说:我们都是小学生。

    2、我们都爱()。还可以说: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乡。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理解词语五个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课外书资料补充交流。

    教学重点: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5---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汇报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板书设计:

    躺在波浪上看书

    /轻轻涌动像彩虹

    (死海)奇乐

    含盐量高浮力大/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9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不知所措惶恐懂事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小屋清晨惶恐红艳艳阳台花丛懂事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10

    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三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三年级数学教师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3)拓展延伸: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一、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1倍”的关系,即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1倍。其次,通过新知应用的五道习题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学生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拓展思维涂一涂,由图转化到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升华,渗透了数形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检测导结: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效率,发现不足及亮点。认真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_,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篇12

    2、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男孩勇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

    (1)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

    (男孩不想让妹妹为自己紧张、担心,所以抽血时,男孩很安静,并微笑着,安慰邻床上的妹妹。)

    (2)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立刻停止”“一动不动”“颤抖”从这些词中此时男孩心里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就要死了。)

    指名朗读

    (3)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医生没有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以为输血就会死,但为了救自己的妹妹他却下定死亡的决心。他被男孩的这种做法打动了。)

    a、理解“震撼”的意思。

    b、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

    c、指导朗读。

    当男孩从医生嘴中得知自己不会死,还能活到100岁时,他又是怎样的呢?

    (4)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个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a、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b、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联系说话的语气理解)

    c、出示插图,看图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观察男孩的表情)

    d、同桌互读这段话,互评。

    e、指名读。

    f、齐读。

    【最新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