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热门十篇)
  •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4-09-15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热门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听读、默读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3、情感体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小时侯:看图画:

    (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

    (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

    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2、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读书有关。

    三、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尽量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

    看画《水浒》: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

    读书《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这几件往事的回忆,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当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的思想情感历程。真是往事依依。“依依”是什么意思?留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往事依依”,难以忘怀?学生找文章首尾部分“记忆犹新”、“铭刻在心”。文章开头紧扣“依依”,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四、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1、学生朗读。

    学生读、讲;教师点评。

    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

    化用古人诗句,对称呼应,韵味十足。

    2、齐读诗句春夏秋冬

    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

    说说、背背[学生齐背]

    3、学生如说不出,就补充。

    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还化用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原文如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希望课后能够背诵。

    五、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六、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好,我就用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吧!课后请同学们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二、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3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字词的读音

    相称( ) 郁( )闷 一缕( ) 娱( )乐 污涩( ) 蜷( )伏

    怂恿( ) 婢女( ) 惩戒( ) 怅然( ) 红绫( )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课文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而三只猫各有什么不同?

    (1)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

    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三、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 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文章阐述。

    2.简要描写一种小动物。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

    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 ---------------------------------------,我想 说: ------------------------------- 。”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可怜的小猫》,并做相关练习。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繁衍(yǎn)迁徙(xǐ)譬如(pì)小憩(qì)栖息(qī)遨游(áo)惭愧(kuì)冥思遐想(xiá)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明确:

    1、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4、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学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的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1、介绍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根据《附录》的字词,完成练习出示答案互批。

    3、学生讨论:阅读《往事依依》课文的和体会感受。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三、分组讨论理清内容

    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第1段,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察图画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动人情景。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6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四、理清脉络联想拓展

    少年时代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文学如此多奇妙的感受,“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

    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4、聆教诲:

    恩师教导:“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5、总结归纳:

    看——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品——《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精彩讲课 听——老师读书教导

    6、课堂小结:采用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将文诗句补充完整,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讨论理解情感。

    1、自由朗读,画出表现作者读书产生的感受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把难以理解的句子总结出来,以供集体讨论。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这些事的叙述中,你最喜欢哪一段的叙述?为什么?(重点)

    提示学生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交流中穿插有感情的朗读。

    三、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获得哪些启发?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四、字词正音词语解释

    徜徉(cháng)(yáng)浩淼(miǎo)雕镂(lòu)

    镌(juān)谆谆(zhūn)雨晦(huì婵娟(chán)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

    五、朗读欣赏归纳主题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六、布置作业

    组长主持“文学伴我成长”手抄报。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晏殊《浣溪沙》相关资料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浅显,初中学生阅读文字上无多大障碍,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可讲清大意,其他内容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教学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自学: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第一单元,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把我们带进了亲近文学、走进文学之门。但我们一踏进大门去就觉得眼花缭乱,似走入仙境,又似走入迷宫,近处是弯曲盘旋的山路,远处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让人痴迷又让人不敢涉足。

    没关系,这节课,于漪老师用她曾经跋涉过的脚印,指引我们拥抱文学,用她曾经渡过这雾海的小船,载我们去遨游五彩斑斓的文学海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第六课,首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

    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依稀铭刻意境

    2、作者简介

    于漪(1929-),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于漪老师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三、【学生活动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是对往事的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四、【学生活动三】总结全文。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五、分层作业:

    A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B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A3.完成导学练知识积累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语言,品味描写;情感熏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默写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件件往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

    问:文章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1.生动的字词2.特殊的句式

    3.恰当的修辞或艺术手法4.丰富的思想内容

    5.动人的情感6.深邃的人生哲理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学生活动三】模仿秀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三、【学生活动四】悟一悟:

    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相同:本段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的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闻学的激情。

    不同: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作用: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学生活动五】动感地带。

    1.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事,都与读书(画)有关,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迪?

    “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3.你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或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向你的朋友推荐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五、【学生活动六】总结全文,唤起共鸣。

    美的书可以吸引人,美的语言可以打动人,美的情感可以震撼人,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读书吧!让我们尽情抒发对书的激情吧!

    学生齐声朗诵有关读书的一段话:“读书真好!她使足不出户的我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到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她使我可以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关羽败走麦城。读书真好!她使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烛。”

    结束语:同学们,读书能使人充实,使人明智,使人成为现代文明人,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充实、明智的现代文明人吧!

    六、分层作业:

    A1、摘抄有关写四季的诗歌或好句、好段。

    B2、完成导学练阅读理解部分。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

    ↓山水千国北语言优美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前后照应

    ↓画传诗课楼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2、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3、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1、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2、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4、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朗读。

    2.过程与方法:师生朗读接龙,培养朗读能力;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孝敬长辈,承担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三.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作为文章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四.教学流程安排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朗读接龙,复述课文,把握内容;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感悟主题;

    师生交流,总结收获,运用生活。

    五、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录音《相亲相爱》一小段。

    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谁不渴望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谁不渴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美美?可生活就象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当我们的家庭中发生分歧甚至矛盾时,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的。

    学生听录音,感受优美的旋律。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范读课文1、2自然段。

    6名学生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价,复述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幻灯片一,要求学生依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师适时适当评价。

    一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给学生以复述的方法指导,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篇幅短小,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散步途中解决分歧的故事。事件不大,而且平平常常,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能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让我们理解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究一下好吗?

    出示幻灯片二。师参与讨论。

    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选择一个问题共同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问题的交流,适时予以评价。

    学生汇报交流本组讨论交流。

    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感。

    听了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老师也深有感触,作为肩负着上养老,下育小的责任的中年人,责任确实重大。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背起这份责任,而且要走的“慢慢地,稳稳的”,因为我们背的是整个世界。同学们能把这节课的收获向大家说说吗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收获写成日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同时也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们读一读,增进我们的相互理解。祝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相亲相爱。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听录音,结束课程。

    让学生所学运用于生活,增进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母亲

    儿子

    分歧

    妻子

    “我”

    七.附幻灯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问题一: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一家人各自有什么表现?

    问题二:他们各自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设计(热门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