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4

    八年级语文教案。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一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约________分钟)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_______分钟)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_______分钟)

    四、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教法探讨

    1、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读之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采用何种手法来得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2、本文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意蕴十分丰富,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在具体方法上可灵活处理,可先让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逐一探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9页~32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_______分钟)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___分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练习设计

    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语的同义词。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

    教法探讨

    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

    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

    参考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的奇迹毁于一旦。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2、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3、理解并运用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树立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三、指导学生自学。

    (一)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二)思考: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四、 教师指导教学。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思考2:哪个词点名滕子京的身份,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政绩?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课本上有注释的要求学生标注,没有的在原文标注)

    ①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 “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②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③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④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思考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思考2: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 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思考3、“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思考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三)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①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②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③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④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⑤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⑥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⑦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明确:“霪雨”,“阴风”,“浊浪”,“薄暮”,“虎啸”和“猿啼”, “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

    思考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 “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作者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上和诗词鉴赏上应用此法)

    思考3:第4段的特与第3段有什么相同之处,请学生分析、体会。

    明确: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思考4: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五、布置作业。

    1、前四段背诵。

    2、在复习所教内容和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归纳课文,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请学生尝试在黑板上画出文章结构图示。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思考: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明确: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同学们发表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理想的感想并分享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全文结构特点;训练朗读、复谈、概括能力;理解文中议论抒情语段的作用。

    二、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又极富抒情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课文内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授课时也要有“情”。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范读课指导朗读就成了教学本将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三、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提出听读的任务:文中写了几个事例?给每个事例拟定一个小标题。让学生给文中三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写了几个事例,为每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小标题:松骨峰战斗,或书堂战斗;第二个事例小标题:马玉祥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小标题:防空洞中的谈话。)说明:给三个事例分别拟小标题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个事例,用提问法。

    1.这个事例由哪几段构成?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由又6、7三段构成。第5段叙述战斗的经过;第6段记下烈士的名字,表达深切悼念和崇高的敬意;第7段写营长的感受,突出战土的可爱。)

    2.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壮烈的搏斗”?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学生应找出有关的语句:时间紧迫,无险可守;敌众找寡,(装备上)敌优我劣)

    3.概括这个事例内容,拟出小标题。

    第二个事例:复述法。

    提示:复述时,注意描写烟与火的句子,注意小孩子的五次哭声,注意马玉祥的心理活动和他救人时一系列动作的关键词语。

    第三个事例:朗读法。

    请两位同学朗读(或分男生,女生)一位同学读“我”的话,一位同学读战士的回答。

    提示:注意作者与战士三问三答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记叙的对话的内容与前面两个事例的关系。

    二、研讨三个事例对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的作用,理解三个事例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魏巍同志在谈他怎样.写作本文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很久以来就在他脑子里翻腾着,因为战士们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伟大,这样感人,所以他一草有表现这一主题的强烈愿望。但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他认为最本质的东西,是对伟大祖国的爱,对朝鲜人民深厚的同情,和在这思想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英雄主义。他曾从他采访所得的100多个生动事例中选了20多个例子来写,但没写好,后来只选了5个,最后写成本文时又删掉两个,终于取得成功。

    学生先两三个互相讨论一下,然后集体讨论。

    明确:

    (1)从三个事例所写人物来看,“战斗”写一个连队,歌颂的是英雄群体;“救儿童’写的是马玉祥这位战士,歌颂的是英雄个人:“谈话”写的是几名战士,歌颂的是英雄们的所思所想。

    (2)从三个事例发生的时间来看,“战斗’提在作战时;“救儿童”是在行路时;“谈话”是在休息的时。

    (3)从三个事例发生的地点看,“战斗”发生在战场上;“救儿童”发生在朝鲜老乡家;“谈话”发生在防空洞里。

    (4)从三个事例所表现出的志愿军战士的思想感情来看,“战斗”突出表现志愿军战士对侵略者的恨;“救儿童”侧重写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谈话”则主要展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

    (5)从三个事例所体现的主题来看,分别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6)从三个事例对志愿战士赞颂的角度和内在联系看,前两个事例分别赞颂他们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第三个事例赞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产生前两个事例的思想基础。总之,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志愿军战士共同具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因此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理清全文结构。

    划分全文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3段),从切身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概括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4-14段),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15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四、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一至二遍,读准字音,理解注解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

    2.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着重思考分析了作者报道的三个典型事例。从志愿军英雄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呢?课文中作出了答案,请找出来读一读。

    一、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揭示志愿军战士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的语句读,教师给予点拨。最终找出这几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这几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和赞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说一说:

    (l)这几句话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2)它与后面报道的三个事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

    (l)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是对后边事例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具体说:第一个事例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和高尚;第三个事例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和谦逊,胸怀的美丽和宽广。报道三个事例中,已经包含了这几句话的意思了,因此不写这几句是不是也可以呢?(这几句话放在文章第一部分,即放在三个事例之前,使读者先对战士们的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境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有重要的感染作用,决非可有可无的。)

    二、抒情议论的语句,可以起到抒发感情,点明中心的作用,还可以具有衔接段落内容的过渡作用。找出这样的语句,简单析分析一下。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第一分句承上,第二句启下。)

    三、文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呢?

    讨论,明确:

    1.也都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2.呼应。具体说:开头(1-3段),从写作者在朝鲜的具体感受,引出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结尾(15段),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杀敌联系起来,再次强调我们的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朗读开头和结尾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部分,要求有感情(最好访班内朗读较好的同学),教师适当朗读指导;范读。

    四、选择《教师指导用书》中“有关资料”中的部分内容,读给学生听。如魏巍与李玉安的通信,本文的发表及其影响的报道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口头回答练习一、二、三题。

    2.把文中第一个事例改写成一篇简讯。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八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课

    背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

    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1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第2课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4 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针对对象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对话技巧和了解详略安排的手法。 难点

    1、理解讽喻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战国策》

    请你查找《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纳谏

    邹忌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2)解释字词

    纳谏:

    修:

    形貌:

    昳丽:

    窥:

    孰与:

    不诺:

    私:

    地方: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

    间进:

    期年: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理清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皆朝与齐。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了解邹忌劝谏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

    (1)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精彩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品味邹忌的三问及邹忌之妻、妾、客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的技巧之高 学生细心揣摩,讨论交流:

    (1)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 (2)邹忌比美为什么能与齐王纳谏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生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21课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2)了解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

    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迁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侯

    祝兹

    棘门

    都尉

    按辔

    介胄

    嗟乎

    .......持兵揖

    诏将军

    可得而犯邪

    ....

    6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子词 军细柳:

    上自劳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彀弓:.....弩:

    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约:

    持兵揖:

    ......介胄之士:

    天子为动:

    使人称谢:

    曩者霸上:

    式车:

    .......

    3、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汉文帝主要描述了几个场面?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3)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2、小组活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的语句,并说说周亚夫在治军方面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时,既写了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也写了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文中几次出现它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2、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读课文思考: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 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了解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严明,连天子来访也不例外。从中你可以看出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4、理解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5、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3课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

    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悬念及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

    (1)悬念的作用。(2)文中几个铁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

    骚乱:

    掷: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是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身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8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3、了解本诗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叙事抒情诗的特点以及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本诗首尾呼应的写法和大段铺排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母爱温暖的热切憧憬。

    3、体会诗歌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不同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堰河

    童养媳

    天伦

    坟墓

    檐头

    瓦菲

    掐死

    青.......苔

    灶头

    酱碗

    红漆

    虱子

    荆棘

    火钵

    凌侮

    ........冰屑

    麦糟

    忸怩

    漂泊

    叱骂

    灵魂

    典押

    围裙 .........(2)多音字

    泊 (3)解释下列词语

    荆棘:

    天伦:

    忸怩:

    叱骂: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写成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欣赏精彩片段

    (1) 请你根据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 ①写大堰河勤劳的精彩的诗句有

    ②写大堰河善良的精彩的诗句有

    ③写大堰河慈爱的精彩的诗句有

    ④写大堰河博大的精彩的诗句有

    ⑤写大堰河悲苦的精彩的诗句有

    (2)分组讨论、体味大堰河的性格美。

    2、体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在诗歌中去找、去体会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色及这样写的好处。 (小组讨论交流)

    3、练习朗读

    这首诗写的非常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读得真挚、深沉、凝重和悲怆。

    4、拓展训练

    用简单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的劳动者的形象,写成一首诗。

    5、课堂小结

    6、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两手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槐树

    蝉翼 (2)多音字

    便

    (3)解释下列词语

    焉支:

    隘口:

    荒莽:

    山巅: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分析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具体分析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2、欣赏精彩片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找出课文中凸显长城沧桑之感的最精彩的语句有。

    (2)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11 (3)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诗句来谈谈。

    3、感受诗歌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特色。 (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欣赏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归纳整理。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探究诗歌的基本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欣赏诗歌中最精彩的片段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最精彩的?请根据提示找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1)描写这片槐树叶最精彩的语句有

    (2)诗人追忆历史最精彩的语句有

    3、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训练。

    4、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狗窦

    ......舂谷

    貂裘

    沧州 ........

    5、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13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课堂小结。

    第7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

    摇曳

    踪迹

    失眠

    鼾息

    抛弃

    窒息

    .......鼻翼

    掀开

    污浊

    嘘着

    面颊

    垂拂

    厮守 .......(2)多音字

    将 (3)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

    窒息:

    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9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认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矛盾。

    3、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的人物性格。

    难点:

    1、理解和把握剧情的发展,展示矛盾冲突。

    2、理解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曹禺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日出》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日出》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禺

    凄凉

    萧条

    薪水

    庶务

    存蓄 ......

    狞笑

    抽咽

    半晌

    咳嗽

    踌躇

    嗫嚅

    瞅见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凉:

    嗫嚅:

    萧条:

    踌躇:

    愤慨:

    薪水:

    狞笑:

    世故:

    凄楚:

    安分守己:

    4、整体感知

    默读剧本选段,理清课文思路。用笔画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

    5、梳理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大的冲突,从这三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分角色朗读三次大的冲突,并说说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17

    2、剧本中人物语言(即台词)极富个性化特征

    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阴险、狡黠的李石清又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小组朗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的个性特点。)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一、二部分。

    2、找学生到讲台演出第

    一、二部分。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第三部分:矛盾的冲突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指出这一部分矛盾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组讨论交流:文中是怎样刻画潘月亭这个人物的?

    (3)思考:面对潘月亭的凶残和李石清的残忍,黄省三的性格有哪些发展变化?

    (4)朗读黄省三的一大段台词,讨论:这一大段慷慨激昂的陈辞,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结局 (1)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思考写的是什么,矛盾的结局怎样的?

    (2)讨论: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课内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日出》或学生表演课本剧《日出》。使学生深刻认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10课

    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寻欢作乐

    行辕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挑拨是非

    惩罚

    驿站

    千载难逢

    死乞白赖 .......龇牙

    阉马

    肆无忌惮

    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

    19 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第25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 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和他的“桃花源”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妻子

    交通

    无论

    绝境

    鲜美

    3、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①画出不懂的词语,查找工具书解决; ②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了解内容

    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课堂小结

    21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学生活动】小组一名成员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 (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现场采访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您想不想出去?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2、探究考证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 (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到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 (3)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6课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

    22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浩浩汤汤

    属予

    霪雨

    日星隐耀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 或

    或异二者之为( )

    一碧万顷( )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浊浪排空(

    ) 和

    至若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3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

    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

    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24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

    【教学媒体】u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下载的故宫图片。

    看得出,同学们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并理清游览路线。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习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

    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明白的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导入并要求学生出示图片

    五、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1、2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3—15段)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六、学生质疑

    七、小结:

    北京故宫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一详细介绍,而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这篇说明文正是相略得当的选择了材料,用不长的篇幅,鲜明的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八、布置作业:

    A组预习、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B、C组、“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音3遍

    【反思】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