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做数学课件(范例六篇)
  • 做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14

    做数学课件(范例六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做数学课件(范例六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做数学课件(篇1)

    教学分析:

    本章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图形与变换中重要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和(二)基础上来探索、研究、认识轴对称,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圆满地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图片上画一画

    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题。

    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做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

    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教材上安排了计算方法的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设计意图:“乘得的积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让学生用刚刚总结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例4的计算,意图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化解冲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为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操作依据,避免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发生错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0.48=( )×( )

    =( )×( )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基本计算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基本应用感受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积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3、4、5题。

    做数学课件(篇3)


    导语: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__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______,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既然如此,那么,数学教师能否布置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之类的“数学生活”手记呢?

    让学生把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或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那样的教学必然是呆板而肤浅的。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些数学题材哪里来呢?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则对这些素材加以梳理、提炼,就可以成为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的例题,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数学思想家”。

    通常我感到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日记、作文,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比较多的,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实现和学生的沟通呢?我觉得除了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了解情况之外,通过文字沟通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哪个同学有难题?哪个同学跟不上?哪个同学最近有心事?抑或老师哪里讲得不清楚?……都可以从日记中反馈得到并及时处理解决。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是很难的,讲快了,学习底子差的同学跟不上,讲慢了,思维快的同学“吃不饱”。怎么办?通过让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每次搜索一道趣味题、思考题做做,给老师批改,我想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数学生活日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写下读后感等等都可以。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是否可行?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这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尝试!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周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

    一次,几位数学老师在一起闲聊,提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识整理意识。

    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一部分同学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依赖于老师整理所学的知识。

    2.缺乏作业检查意识。

    很多学生对做数学作业是任务观点,做完了便万事大捷,到五、六年级还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检查作业。

    3.缺乏解题策略优化意识。

    尽管现在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但学生对自己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做进一步反思、整理和优化的意识的确很差。他们很少去考虑自己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更不会去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经常在做混合运算时,遇到能简便运算的题,会有学生问:“要不要简便运算?”

    4.缺乏错误追因分析意识。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学生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题只是最后一部错了,他却不会去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以至于这次改对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又错了。

    5.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品质。

    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畏惧数学,没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里作了我喜欢的学科的统计,结果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12%。

    怎样来改变这些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学校里正在搞“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如果让学生来写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决定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周记。

    (二)

    数学周记怎么写?写什么?当我向学生布置这项作业时,学生一脸茫然,觉得不可思议。也难怪,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哪有数学老师布置的?慢慢来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不难,给你们个模式,套着写就可以了。

    1.这星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我学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内容?

    3.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数学周记交上来了,学生都按照格式写了,如:

    这星期学了简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和例2。我学得比较好的是对这两类应用题我能自己分析题里的相等关系。但有的时候我两类应用题会混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有:做作业整洁,正确率高。下星期我要争取多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虽然学生的数学周记写得很简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一周数学学习情况做了回顾与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周记就这样成了学生每周必做的一项作业。

    坚持了几个星期,学生写数学周记逐渐成了习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需要对学生撰写的数学周记的内容再次进行引导,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这时,一篇数学周记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注意:

    陆老师,每周的数学周记差不多都是这么写的,简直千篇一律。说实在话,我觉得可以把周记分成三大类:一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二是难题错题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学习表现;还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当即批语: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老师采纳你的建议。

    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周记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

    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学得怎么样?

    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

    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

    3.错题追因分析。

    这星期我错了哪些题目?为什么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解答一下。

    4.学习情感态度的反思。

    这一周哪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哪次最不满意?为什么?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几方面展开。

    5.对自己后续学习的计划。

    一周数学学习过程的收获对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还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

    (三)

    可写的内容多了,学生撰写数学周记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把自己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周记的形式反映出来,认识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自己学好数学,逐步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请看下面几则周记:

    这星期,我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老师让我们用学具卡片自己把圆剪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把它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我的同学还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同样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老师说这种方法叫转化,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通俗的讲就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我想起了以前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也是用的这种方法,看来,转化真的是一种好方法。

    做数学课件(篇4)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做数学课件(篇5)

    本学期期末考试已经结束,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数学水平进行大致了解,突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效果,吸取经验教训,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教学研究工作,特将本次考试试卷进行简要分析。

    本年组有学生80名,我对他们的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了如下统计:平均分7848分,及格率80%,优秀率85%。最高分98分,最低分50分。从统计的这些指标看,成绩是良好的,几个率也超过了80%。我对各大题的得失分情况作了统计,从四年级的试卷情况反映出以下四个问题:

    1、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失分最严重的就是应用题,由于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所以失分较为严重。特别是应用题的第三题学生对用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解答上出现了错误,丢分现象比较严重。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高分高能。

    2、理解能力不够。

    在判断题上出现错误比较多的一题是第一小题,学生对于单双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导致此题丢分严重,。再有学生读题不细致,也造成个别小题有丢分现象。

    3、计算能力有待提高。

    计算的得分率虽然相对最高,但也部分同学出错。这里不光有粗心的习惯问题,在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中、在因数的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中都出现了不少的错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主要强调。

    4、认真度不够。

    填空题相对出错也比较多,比如: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该写的都是正确的但却忘了写单位,这也是教学中经常强调的问题,但还是出现了错误。

    通过这份试卷看到了学生的不足当然也包括老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所以通过这次考试,又为自己的教学制定了新的方向。希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做数学课件(篇6)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做数学课件(范例六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