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4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

    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

    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

    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计划2分钟

    桃源----桃园(辨析理解)

    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

    预设: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2分钟

    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èi)(wéi) 夹(jiā)数(shuò)陌(mò)要(yāo)语(yù)诣(yì)骥(jì)咸(xián)

    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

    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

    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

    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

    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

    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

    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

    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

    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

    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

    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

    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用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qiàng)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战云密布阴云惨淡魔剑高悬座无虚席

    (四)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来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来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来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来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来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学习运用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谈起,他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白洋淀一带,皆取材于此,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也都是小人物英雄故事。走进《芦花荡》去领略白洋淀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先有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作者情况,教师最后补充,放映图片,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强调几个重点知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荷花淀派”、诗体小说。

    2、介绍背景 以教师补充为主,(放映“背景介绍”)

    3、检查字词

    1)给汉字注音

    竹篙 疟子 寒噤 蹿 泅着 仄歪 飒飒 白洋淀 莲蓬 提防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趴下 竹篙 浸透 荷花淀

    扒手 蒿草 侵略 绽开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课文赏析

    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 故事梗概。

    文中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作者用哪些方法刻画人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情节:一次惊心动魄的 护送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惊心动魄”和“酣畅淋漓”的理解。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3、分析人物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各种描写,标明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发言后总结: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第3、4段)

    行动描写(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第21段等)

    心理描写(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 文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2)你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吗?(先找到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让学生解释“过于”的语境意, 并且在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发言后总结:“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这句话有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的作用。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过于自信: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19段“不怕,洗一洗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过于自尊: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追问学生:老头子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总结:高涨的爱国热情:年近六十,仍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

    爱憎分明:对小女孩等同胞充满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

    智勇双全: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痛打鬼子。

    3)欣赏精彩的心理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并细细体味。然后发挥想象,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学生赏析时教师可以提醒:体味这个比喻句的作用: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明确:形象贴切地突出了老英雄内心的后悔程度非常深。

    学生补写二菱的心理描写,学以致用。找2-3名学生展示后,教师也可以提供一范例。 (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他,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剥着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象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怎么会不敢动弹?怎有一股血水冒上来?定然是水下设了机关,他可真有点子。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鬼子!)

    4)让学生概括两个女孩的性格特点。

    明确:爱国、舍己为人、勇敢、不畏艰险

    5)探究这些小人物成为英雄的力量源泉,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章有没有正面描写到这支抗日队伍?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

    明确: 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在敌后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歌声是对敌人最有力的打击。

    过渡《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

    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

    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4、赏析环境描写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优美的.环境描写,

    2)齐读这些句子,感受它们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进而思考:怎样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总结后发言。

    教师归纳明确: 选择富有美感的物象

    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写出动感

    写出声音

    锤炼语言:叠音词、对句等

    3)以开头和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为例赏析,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教师引导着集体参与,共同赏析,掌握方法)

    第一段:例:第一句:“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风泛起涟漪,给人要滴落下来

    的幻觉。

    第二句:写出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字里行间流露 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第三句:写出苇子长势旺盛。也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 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 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 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卢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

    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4)学生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其他景物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内推荐班内展示。

    5)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5、回顾全文,总结写法,概括主旨。

    写法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情,切忌无根据地写景。适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五、练笔:

    你能把家乡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吗?请尝试一下。

    六、课外阅读:

    课后也可以找《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来读一下,可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衬托人物心情

    (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三、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理解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课题,播放歌曲)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吗?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芦花荡》讲述的就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

    2.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要求:边听读边划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的人物。

    3.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三、课文研读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景物美、人物美,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

    1.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③找出文章开篇揭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句子。分组探究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出示投影片)

    讨论后让学生代表讲述结果,老师在幻灯片中归纳显示: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2.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思考、讨论、明确

    ①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的?请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②.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上”的句式说出来吗?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四、问题探究

    课文写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如何理解“过于”这个词?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尊自信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五、主题延伸

    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们用他们英雄的行为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篇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呢?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行为来回报我们的英雄和报效我们祖国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拓展练习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一定佩服之至,请你展开想象,把她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用歌曲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日寇的侵华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进而理解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突出小说的重点、难点。

    突破难点。

    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活动使所学内容的迁移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

    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习习习习习习习习习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习习习习习习习习习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 篇9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20xx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

    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上课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感受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及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PPT课件、投影仪

    八、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诗歌简析:《有的人》

    本诗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生谈感受)

    (二)、导入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大家是如何理解的?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三)、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检查预习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生注音,诵读并注意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理解识记,为后面理解课文做准备。

    3、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1)我们都非常可怜!

    (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3)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生反复诵读,体会其感情,并总结。

    4、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思考并理解作者面对生命,所书法的情感。进而教会学生这种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细读赏析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散文是如何体现严老的语言风格的'(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1、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哲理且意味深长的语句,学生可四人一组,讨论、探究,并形成文字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寻找语句的同时,会思考,会讨论,会分辨,进而组织语言,形成文字性的结论。不仅对学生说的能力进行了培养,也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合作性学习方式进行了再训练。

    (五)、主题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最倾向于哪一种?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文本,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所蕴含的主题,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不同的理解,重点在于,怎么样才能结合文本,回归教材,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理有据的表达出来,这是设置本环节的主要意图。

    (六)、拓展延伸

    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提示:对联、小诗、横幅或一句话,等等。)

    (联系学生写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意图:前面训练了学生读的能力,说的能力,本环节主要是训练其写的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能够看出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也能够看出学生对于生命的看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现。

    (七)、小结

    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这样说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八)、作业

    (九)、板书:

    生命的易逝 可怜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永久 感动 欲扬先抑

    生命的赞歌 赞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