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加减混合课件十五篇
  • 加减混合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14

    加减混合课件十五篇。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加减混合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学生专注学习参与互动的关键支撑。如果你想帮助身边的人就请把这份资料分享给他们!

    加减混合课件 篇1

    2、 能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先算总共上来了多少人,1加4等于5,再加上原来车上的2人,5加2得7

    3、 看图,交流图意:公共汽车上原来有2人,到第一站牌是上来了5人(先上3人,后上2人),到第二站台时上来了2人,又下了3人。

    4、 积极思考,汇报问题:

    到第一个站牌时,车上有多少人?

    到第二个站牌时,车上有多少人?

    6、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7+2-3,交流算法。

    坐公共汽车应该先下后上,所以我先计算7-3,得4,再加上上来的2人,4+2,得6

    与学生做“开汽车”的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教师后面有2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

    教师报站,停车,先上来了1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上来了几个乘客?

    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

    汽车上一共有多少同学?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列出算式吗?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题都是把两个数相加起来,这道题是把3个数加起来,算式中用了两+,像这样的算式,叫连加

    3、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怎样列式子计算?

    6、到第二个站牌时,车上有多少人呢?怎样列式计算?你能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吗?

    对于提出第二种意见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同时渗透公共意识教育。

    7、小结:像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个算式7+2-3,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叫加减混合运算

    先读一读算式,根据上面逐步计算的思路尝试解决,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汇报:先算7-2得5,再算5-3得2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算式7-2-3,大家能不能解决它?

    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像这样连续计算两个减法的算式,就叫连减运算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2+3+2=7       7-3+2=6     7-2-3=2

    备注:

    加减混合课件 篇2

    1绷系生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会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的计算,会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蓖ü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备惺苁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价值。

    黑板上出示:35+28+17=27+20+45=68-39-12=92-43-40=

    教师: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请选择黑板上的任意一道连加和一道连减,试着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吧!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分别抽4名学生到黑板上竖式板演,并让其中两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我们在计算连加和连减的算式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加法中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加减。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的信息有: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一个礼堂开联欢会,礼堂里只有80张椅子,一年级一班有学生48人,二班有学生45人。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数学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还差多少张椅子”这个数学问题。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还差多少张椅子”这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合起来超过80了。

    引导学生说出大致估计的。因为四十几加四十几不少于八十几。

    指导学生说出先把两班学生人数合起来,再和椅子数相比较,看两个数相差多少,就知道差多少把椅子了。

    教师:这个算式又该怎么算呢?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算式和今天学习的算式都是有3个两位数在相加或相减,连加或连减算式中的运算符号相同,不是加号就是减号,这道题中既有加号也有减号。

    教师:像这样既有加号又有减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教师:在一道加减混合的算式里又可不可以竖式来计算呢?

    教师:这道题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请一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主要

    教师:这两种不同写法的竖式一样吗?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择优,得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写法。

    教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加减混合和前面学习的加法、减法都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不管是在怎样的算式里100以内的加减都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个位相加满10向前一位进位和个位相减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位的问题。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学生还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②80-48=3245-32=13……

    学生说出算法后教师还应追问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算。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合作完成课堂活动第(3)小题,可一个学生操作小棒,另一个学生根据摆法口答算式。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除了同学们想出的这些计算方法以外,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比如能“抵消”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吗?比如38+25-38怎样计算才又快又对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去探讨。

    加减混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 ) ,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 。 竖式计算

    46+25+17 75-28-19

    二 探究体验

    1 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停在站点情景图。(有乘客上车,有乘客下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有关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4 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运算式

    思考: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67-25+28 67+28-25 5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让学生弄清楚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就是要从原来车上的67人去掉下车的25人,还要把上车的28人加上)揭示本节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4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混合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借助前面学过的连加 连减计算方法,类推出算是67-25+28的竖式写法。(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点拨)

    5 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师指导竖式计算。

    6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吗?

    三 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第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小动物做对了吗? 80-46+18=62 54+26-48= 22

    3、二(2)班共39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4、夺红旗游戏(分小组每个成员依次按顺序计算出结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5、我家养了15只鸡,上个月下了43个蛋,吃了28个,这个月又下了39个蛋,请问我家现在有多少个鸡蛋?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加减混合应注意什么? 《乘法》乘减、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加减混合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大家看屏幕,这里有4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3道题,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出示速算题:

    ①3+5= 5-2= 3+2+3=

    ②8-8= 7+2= 10-5-2=

    ③10-3= 5+4= 3+2+4=

    ④4+6= 8-5= 7-2-3=

    生速算出答案。学生每正确算出3道题都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听!是什么声音?(白天鹅的叫声)原来这几只美丽的白天鹅飞起来了,它们飞呀飞,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无忧无虑地游玩……(边演示边放录音,教师讲解)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我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童话激发兴趣,引入新课,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问:这时天空中又有几只天鹅飞过,看现在的场面,你能叙述出来,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由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之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

    (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共有几只天鹅?)

    问: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该怎么办呢?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问:从几只里减去2只?(从原来4只加上3只的总数里减去2只。)

    师补充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问: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

    (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指名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

    讨论4+3-2怎么计算呢?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强调,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师问: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出现连续的电脑画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列式?

    列式为4-2+3。(师板书)

    请同学们试做。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回忆例1、例2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摆一摆:按这样的顺序来摆小棒计算。

    完成书上第75页做一做。(摆小棒,补充算式,再计算)

    看书质疑。

    师生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在教师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设置情境,解决问题

    (出示第76页的第1题画面)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啊,原来它是要让大家来帮忙的。

    问: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再问:小猴子怎么还不走呢?原来他还有一道题呢!(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或“=”。

    9-3+2○7 1+6-4○4 9-7+5○5 8+2-5○5

    6+4-9○9 9-3+2○9 8+2-1○7 4+3-1○5

    找房子游戏。(电脑演示)

    [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切实的帮助。]

    生抢答完成。

    四、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电教媒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中喜欢做游戏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加减混合课件 篇5

    标题: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及点评

    引言:

    数学是一门需要扎实的基础的科目,而加法和减法是其中最基础,也是孩子们在一年级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进行了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能够将加法和减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以备记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小游戏“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卡片,随机抽取一张,让学生数这个数字,并说出它的前一个和后一个数。

    2. 混合教学

    (1)加法练习: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两个一位数的数字,让学生数出这两个数字并进行加法运算,写出计算结果。

    (2)减法练习:教师在黑板上随机写下两个一位数的数字,让学生数出这两个数字并进行减法运算,写出计算结果。

    3. 问题解决

    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运用减法运算解决这个问题。

    4. 练习巩固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练习卷,让学生进行书写演算练习。

    5. 温故知新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上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四、点评

    1. 教学设计中将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握运算规律,提升运算能力。

    2. 导入环节的游戏设计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

    3. 问题解决环节增加了实际应用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练习巩固环节的练习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程度,又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

    5. 温故知新环节的点名上台操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运算中的错误。

    总结:

    通过本次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学生巩固了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培养了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同时,通过一些游戏和实际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加减混合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加减混合课件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计算。

    7(4)- 2(1)= 8(3)+ 4(3)= 6(5)- 3(1)= 4(3)+ 6(1)=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谈话引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2: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2)提问:谁能说说这里的4(1)和3(1)各表示的意义?

    追问: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问题“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4)小组内说说剩下的草坪面积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5)指名汇报。

    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4(1),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3(1),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

    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6)教师找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列式,然后补充板书:

    生1:1 - 4(1)- 3(1)

    生2:1 - ( 4(1)+ 3(1))

    再请学生解释两种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探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学生尝试完成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1 - 4(1)- 3(1)

    = 4(3)- 3(1)

    = 12(9)- 12(4)

    = 12(5)

    1 - ( 4(1)+ 3(1))

    = 1 - (12(3)+ 12(4))

    = 1 - 12(7)

    = 12(5)

    提问: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2)提问:在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时与以前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3、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2的加减混合运算中,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教材在第36页概括分数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这道例题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计算1-1/4-1/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4;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此基础上计算“练一练”里的5/9+2/3-2/5,学生可能出现分步计算或一次通分计算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方法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计算可以快一些。由于本册教材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学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种算法的应该鼓励,没有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必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集体读题。

    提问:“我国约有10(7)的人口在农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把“全国人口总数”看做单位“1”)

    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1 - 10(7))

    重点指出:全国人口总数看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题中没有写出这个条件,同学们必须把它找出来并参与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板演,交流计算方法。

    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

    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与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练习十五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纯计算题比较少,仅第1题里有4道。教学中适当补充三个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耗费学生过多的学习精力。如果学生计算发生错误,要仔细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的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10(3)+ 5(1)+ 6(1)= 30(9)+ 30(6)+ 30(5)= 30(20)= 3(2)(小时)

    (3)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1)、(2)小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提问:“1”从哪里来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

    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加减混合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加减法,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其含义)。

    2、学习书写加减法算式。

    活动准备

    1.2-64 分开和聚集

    2.2-65分开和聚集

    3.课件:图片-螃蟹4

    活动过程

    一、学习3的加减法

    1、出示图片:螃蟹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这幅图上有什么?看完后讲给大家听。

    什么地方有谁?”

    (石头说有两只螃蟹)

    再看看旁边(又来了一只螃蟹)

    一共有三只鸡怎样表示?

    幼儿回答老师边用数字记录。

    用什么符号表示又来了呢?(+)

    用什么符号表示一共有呢?(=)

    (2+1=3)“这算式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说说看。

    石头上有2只螃蟹, 又来了1只螃蟹, 一共有3只螃蟹

    2 + 1 = 3

    2、出示数学卡

    (1)2-64 分开和聚集

    谁会把这幅图讲一讲?

    有一个面包,再拿来一个面包,一个有3个面包。

    那用算式怎样来表示呢?”(2+1=3)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有3个面包,拿走1个面包,还剩几个面包?

    3 - 1 = 2

    “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减号)怎样读?(减)

    这道算式叫做减法算式。”

    3、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的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的什么意呢?

    3 –1 = 2 2 –1 = 3

    二、操作活动

    1.看图讲述含义,指导幼儿正确列出3的加减算式。

    讲清楚含义,然后列出算式。

    2.看分合式写数字。

    3.依样填空格。

    加减混合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能够正确计算。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咱们了解到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五颜六色的布,为小猴做背心、裤子,为洋娃娃做裙子,做方便实用的书信袋,做漂亮的蝴蝶结。你知道,今天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什么吗?(边说边出示信息窗)

    生:布艺兴趣小组用6米布制作一批帽子,每顶帽子用布五分之二米,将这些帽子的三分之二送给幼儿园。

    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6米不可以做多少顶帽子?

    师:提的问题非常合理,咱们来解决“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板书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选择列分步算式和列综合算式的同学各一位到展台前,结合着自己做的进行思路的分析,计算方法的介绍)

    生1:我先用6除以五分之二算出一共制作了15顶帽子,然后用15乘三分之二,算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生: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1: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实际就是求6里面有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实际就是求6里面有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就是求15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这一问一答,我们就把数量关系弄得更明白了。请你再来讲讲你是怎样做的。

    生2:我也是先用6除以算出一共制作了15顶帽子,然后用15乘,算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生:列综合算式更好一些,因为列综合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

    生:第一个等号后面变成了分数连乘法,这样就可以变成连乘法,能够一次性约分。

    师:咱们来看一位织手套的阿姨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师出示第74页第4题)

    生:独立完成。(师在巡视时,发现这个问题学生不好理解,于是引导学生利用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释。)

    师: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生2:我明白了以后再遇到难题时不要着急,要静心思考。

    加减混合课件 篇9

    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能正确进行运算,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2、将上题中的数据改为分数,问运算顺序怎样?

    3、问: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人上黑板,集体说解题顺序。

    学生口答、老师边板书边提问。

    指出:这道题在把除法改为乘法后,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们在混合运算时,每一步计算时,都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一般用简便算法。

    指出:在除法转化成乘法后,要注意有一些题可以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这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运算顺序怎样?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简便运算上,基本上同学们还是掌握的不错。

    加减混合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

    (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19

    4×3+7=12+7=19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7+4=11

    问题:

    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小动物回家(连一连)

    (三)在○里填上“>”“<”或“=”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加减混合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分析把总数看作单位“1”,求剩余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分数减法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2、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它的2/5,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没用?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加减混合课件 篇12

    教科书第105~10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1比醚生经历探究连加、连减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迸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备惺苁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黑板上出示:3+8+6=10+5+2=15-6-3=20-5-5=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教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上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连减。

    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批入队,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3人,第二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8人,第三批入队的少先队员有16人。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6。教师板书:13+18+16。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13+18+16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6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6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6是100以内的连加。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主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3+8+6=1730+17=47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竖式又该怎么算呢?新课标第一网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教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50-18-13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50

    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连减的算式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加减混合课件 篇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4、5,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 ]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 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 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对例题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一做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性练习 例如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加减混合课件 篇14

    学情分析: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哪里?

    根据上车的有

    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 多了几人?(

    怎样列式?()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出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多了

    (还少一个信息,还不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对,现在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车上原来有67人,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3、探究算法。

    (,在笔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计算方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把书翻到28页 做一做 选你喜欢的题目,笔算在练习本上。

    (2)学生计算,师巡视。选出错例。

    (二道题目,讲讲如何笔算。

    (4)出示错例。请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予以纠正

    (5)生齐说,师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二)笔算

    共同订正。

    (三)拓展题 谁来当大王?

    自从孙悟空离开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山里的猴子们就开始争着要当花果山的大王。一只老猴子说:“我来出一道题,25+47+25-7-30=?谁能算出来谁就是大王。”结果没有一只小猴子能算出来。你来试一试吧!想一想,能巧算吗? 25+47+25-7-30=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是“老师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算法。效果还可以。练习有坡度。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参与教学,但是有个别学生走神,而且学生还有拉长腔的毛病。总是觉得学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资奖励了,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时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减混合课件 篇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材及学情分析“加减混合运算”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两步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上下车的情景展开对简单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3、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计算、思维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运算顺序,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准备工作: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加减混合课件十五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