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必备11篇)
  •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发表时间:2024-09-13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必备11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 2千克、 3千克、 4千克、 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 x)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①y=x6;②y= ;③y= ;④y=7x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别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解单调性和对称性。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2)为便于课堂操作和知识条理化,事先制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表,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的填写;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三、学法和能力培养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直接记住函数性质,在解题中套用结论,对结论的来源不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中不能变通和迁移。

    本节的学习方法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为了培养学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初学者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体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体验周期函数的研究思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

    教师要做到:

    授之以渔,与之合作而渔,使学生享受渔之乐趣。因此

    1.本节要教给学生看图象、找规律、思考提问、交流协作、探索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合作、类比、归纳的学习能力及数形结合(看图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程序

    指导思想是:两条线索、三大特点、四个环节

    (一)导入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

    2.周期性

    3.单调性(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1)通过把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利于学生作自我评价;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促进生生交流,利于教师作反馈评价;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五、板书说明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六、效果及评价说明

    (一)知识诊断

    (二)评价说明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3

    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此为宗旨,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心理需求,充分利用互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快乐学数学。

    (2)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当学生接触新知一周期性、单调性、值域等性质时以及利用性质画出图象时,要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要充分暴露他们所遇到的知识障碍,并在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中,不断的得到解决,伸知识深化。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和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应用的考察,也是后续学习正余弦函数性质的'基础:对函数图像清晰而谁确的掌握也为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小节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本章知识的重点。

    有看求前启后的作用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性质和图像,就生主动去探素,大胆去实践,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情况分析:知识上,通过高一对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具绘图技能,能够类比推理画出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性质,心具备了一定的分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辩证的思想。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4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A)理解和掌握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并能应用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题。

    (B)了解圆锥曲线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能初步利用圆锥曲线的知识进行知识延伸和知识创新。

    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知识的再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C)专题网站中提供各层次的例题和习题,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来解决轨迹问题和最值问题。

    学习重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学习难点: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的应用。

    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圆锥曲线定义和定义应用为中心,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的基于学科专题网站下的三者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充分利用《圆锥曲线》专题网站内的内容,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内延外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l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下学期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

    高二年下学期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保持着传统教学的学习习惯,在

    l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们还是乐于尝试、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学生在学习交往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讨论学习”并存,也就是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小组交流能力与协同讨论学习能力的,还是能完成上课时教师布置的协作学习任务的。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2)局域网(3)城域网(4)校园网(√)(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6)题库(7)网络课程(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圆锥曲线专题网站》:从自然与科技、定义与应用、性质与实践和创新与未来四个方面围绕圆锥曲线进行探讨与研究。(IP:192.168.3.134)

    用Flash5、几何画板和Authorware6制作可操作且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课件放在专题网站里。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性情境(√)(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真实性情境:用Flash5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软件。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教学软件。

    问题性情境:圆锥曲线的截取方法、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典型例题。

    虚拟性情境:Authorware6制作的《圆锥曲线的截取》,模拟曲线截取。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抛锚式

    (2)支架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学生活动:分析、操作、协作讨论、总结、提交结论。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随机进入式(√)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学生活动:根据自身情况选题、分析题目、协作讨论、解答题目。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其它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1)竞争

    (2)伙伴(√)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统一定义

    使用资源:数学教材、专题网站及专题网站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活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和咨询。

    (3)协同(√)

    相应内容:圆锥曲线定义的典型应用。

    使用资源: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例题以及各个题目的动画演示和答案。

    分组情况:每组三人。

    学生活动:通过协作讨论区,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各种观点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问题。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4、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教师堂上提问:圆锥曲线的定义、学生提交的结论的完整性、学生协作讨论时的疑问、例题讲解过程中问题,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网上测试:解决轨迹问题、最值问题、其它问题三种典型题目。

    (附)圆锥曲线专题网站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A)给学生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学生操作的实验平台。

    (B)突出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作用:在每一环节中建设一个可供师生交流的平台。

    (C)突出知识的再创新过程和知识的延伸:如圆锥曲线的作法和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D)强调教学软件的交互性:如在题目中给出提示的动画过程和解答过程。

    (E)突出和各学科的联系:如斜抛运动和行星运动等等。

    (F)强调分层次的教学:

    如在知识应用中的配置不同层次的例题和练习:

    (2)网站导航图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π-a的诱导公式。π+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π+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如何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问题1】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

    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三角函数看重的就是终边位置关系。即有:sin(a+k·360°)=sinα,cos(a+k·360°)=cosα,(k∈Z),tan(a+k·360°)=tanα。

    这组公式用弧度制可以表示成sin(a+2kπ)=sinα,cos(a+2kπ)=cosα,(k∈Z)(公式一),tan(a+2kπ)=tanα。

    (二)尝试推导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边一定相同吗?比如说:

    【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a与角a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有sin(π-a)=sina,cos(π-a)=-cosa,(公式二)tan(π-a)=-tana。

    〖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组公式(公式二)的?

    因为与角a终边关于y轴对称是角π-a,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如何利用对称推导出π+a,-a与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利用单位圆,得到了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π-a与角a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呢?

    【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a与角a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sin(-a)=-sina,cos(-a)=cosa,(公式三)tan(-a)=-tana。

    角π+a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O对称,有:sin(π+a)=-sina,cos(π+a)=-cosa,(公式四)tan(π+a)=tana。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四)简单应用

    例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sinp;

    (2)cos(-60°);

    (3)tan(-855°)

    (五)回顾反思

    【问题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研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六)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课本23页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3)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

    1、探究发现任意角a的终边与—a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a的终边与角a+1800或a—1800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a与角a+1800或a—1800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数值。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sin6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a与角1800—a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a与角900+a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给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口诀: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2)cos(—204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例题)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 时,若 ,则 ”,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8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本节内容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三种题型“知值求值”“弦化切”“函数思想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发挥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2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三种题型。

    能力目标: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难点:

    1.正确判断三角函数的符号

    2.灵活运用公式做运算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引入(课件中:)

    两个公式

    新课

    例1 练习1(课件中)

    意图: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值求值,能注意角的取值范围,正确判断函数值符号。

    例2 练习1(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掌握齐次式分子分母同除余弦化正切。

    例3 练习3(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方程思想的应用。

    小结(课件中)

    作业(课件中)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9

    (一)概念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概念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概念

    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最基本而重要的背景: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域:(弧度制下)任意角的集合;对应法则: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x,y),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值域:[-1,1]。

    概念解析

    核心: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函数思想--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作用;形与数结合--象限角概念基础上;模型思想--单位圆上的点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刻画。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需要一定时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前,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从“课标”或“教参”上抄录,而且表述目标时,“八股”现象严重。我们主张,课堂教学目标不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或“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分列,而以内容及由内容反映的思想方法为载体,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融于其中,并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特别要阐明经过教学,学生将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目标解析:

    (1)知道三角函数研究的问题;

    (2)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

    (3)知道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值(值域);

    (4)体会定义三角函数过程中的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

    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认知基础

    (1)函数的知识--“理解三角函数定义”到底要理解什么?--三要素;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背景(直角三角形)、对应关系(角度 比值)、解决的问题(解三角形)--侧重几何特性;

    (3)任意角、弧度制、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问题的经验,借助单位圆使问题简化的经验。

    认知分析

    (1)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要理解“三要素”的具体内涵,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

    (2)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一种“形式推广”,载体要从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直角坐标系,其核心是要明确用坐标定义三角函数的思想方法;

    (3)体会将“任意点”化归到“单位圆上的点”的意义--求简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先要在弧度制下(用单位圆的半径度量角)实现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再实现数到坐标的对应,不是直接的对应,会造成理解困难;

    (2)锐角三角函数的“比值”过渡到坐标表示的比值,需要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问题;

    (3)求简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思想方法深刻,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面学习了任意角,你能说说任意角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吗?

    (2)引进象限角概念有什么好处?

    (3)在度量角的大小时,弧度制与角度制有什么区别?

    (4)我们是怎样简化弧度制的度量单位的`?

    (设计意图:从为学习三角函数概念服务的角度复习;关注的是思想方法。)

    2.先行组织者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指数函数描述了“指数爆炸”,对数函数描述了“对数增长”等。圆周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一个质点绕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变化规律该用什么函数模型描述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就是一个刻画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的必要性”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3.概念教学过程

    问题1 对于三角函数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你能说说它的自变量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吗?任意画一个锐角 α,你能借助三角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找出sinα的值吗?

    (设计意图: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突出“与点的位置无关”。)

    问题2 你能借助象限角的概念,用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设计意图:比值“坐标化”。)

    问题3 上述表达式比较复杂,你能设法将它化简吗?

    (设计意图:为“单位圆法”作铺垫。学生答出“取点P(x,y)使x2+y2=1”后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教师讲授:类比上述做法,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定义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

    (设计意图:“定义”是一种“规定”;把精力放在定义合理性的理解上。)

    问题4 你能说明上述定义符合函数定义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函数的三要素说明定义的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明确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例1 分别求自变量π/2,π,- π/3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定义,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

    例2 角α的终边过P(1/2, - /2),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4.概念的“精致”

    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

    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

    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联系的观点;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多元联系表示”,例如,把实数轴想象为一条柔软的细线,原点固定在单位点A(1,0),数轴的正半轴逆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负半轴顺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那么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实数(点)t 被缠绕到单位圆上的点 P(cost,sint).

    5.课堂小结

    (1)问题的提出--自然、水到渠成,思想高度--函数模型;

    (2)研究的思想方法--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因袭与扩张的关系,化归为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模型,数形结合;

    (3)归纳概括概念的内涵,明确自变量、对应法则、因变量;

    (4)用概念作判断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一般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要明确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的设计目的,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练习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要特别注意摒除“一步到位”的做法。过早给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基础不够的题目更是贻害无穷。题目出不好、练习安排不合理是老师专业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本课习题只要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题目即可,这里从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 篇1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 ); (2). cos(-204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和PPT内容(必备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