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5篇
  • 《孔雀东南飞》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2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5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您的需求是我们的动力我搜集到了这些内容:“《孔雀东南飞》教案”,本文仅作参考欢迎各位读者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

    设计思想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上,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体现了悲剧美。“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因此,在第一、二课时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悲剧的美,进而感悟悲剧的生活。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文学审美品位。为此,立足于文本,以诵读为辅助,以片段鉴赏为纽带,深入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力求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起兴的特点、民歌气息、抒情意味和艺术夸张的运用。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4、理解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情境中的抒情意味。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激发情意。

    2、导入: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相爱却不能永远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这一悲剧读来扣人心弦,令人为之神伤心碎。我们的确被它打动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场悲剧,从精彩的片段中来探究这个问题,,共同来品味悲剧的美,感悟悲剧的魅力。

    二、指明方向,明确目标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2、提出探究要求(已布置预习):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段,在书上圈点批注,将你的解读和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屏幕显示)

    3、学生指出所找到的语段后自由选择几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

    三、品味鉴赏,探究悲意

    1、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老师提示方法,并参与讨论,及时引导)

    方法提示:从细微处读书,品味鉴赏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谈你所感受到的悲情。

    2、指名鉴赏:

    表达要求(屏幕显示):

    1、从这一段的“”中,我感受到了。

    2、把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方法:注重研读文本,平等交流。以一人的认识带动全班,有争议时做简短讨论,老师教给方法并作科学引导,适时点拨随机追问,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趋向准确、深刻。在鉴赏中融进乐府诗的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插入图画与朗读,加深感悟。鉴赏完后,以“合葬华山傍”配图、配乐(《梁祝》),师生共同朗诵文章最后一段,力求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语段举例:(只作参考)

    ⑴ 开头(想象“五里一徘徊”的画面,感受悲凉的气氛;体味起兴的特点)

    ⑵ “严妆”片段(从“鸡鸣外欲曙”和“事事四五通”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体味铺陈和本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⑶ 被遣时两人的话别(抓住词语“隐隐”、“甸甸”、“劳劳”、“依依”,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进入情境,感受人物的爱情美)

    ⑷ 两人殉情的场面(抓住“奄奄”、“寂寂”和人物的语言、动作并联想殉情前后的情景,体味两人性格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感情)

    ⑸ 结尾(体味浪漫主义色彩)

    3、实践反省:

    你是如何得到这种体验的?

    明确:从字词句入手,抓住诗歌的意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4、小结:

    我们的确被它打动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力量来源于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过渡:然而有人却说,悲剧往往比喜剧更经典、更打动人心,这里并不是说它会怂恿你的眼泪,那是什么呢?是用它毁灭的美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启示。)

    四、体验反思,情感熏陶

    1、老师结合本诗讲解悲剧的特点和创作意图(引用鲁迅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2、对现代生活中的男女殉情,你如何看待?

    指名发表看法,师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审视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

    老师作本课小结(小声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毁灭。这虽然令人遗憾,但却留下了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美和惊心动魄的悲剧美。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了美,更让我们审视生活,珍惜生活。(老师朗读歌曲《孔雀东南飞》的第三段歌词)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古代,就更应认真对待婚姻,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课外研究,获取新知

    六、作业(屏幕显示)

    1、也为《孔雀东南飞》写一首歌词,写出你对悲剧美的感悟,对悲剧生活的感悟。

    2、将课外阅读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悲剧故事推荐给大家,说说理由。

    (在《孔雀东南飞》的歌曲声中结束本课。)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听录音

    2、让学生快速阅读注释,了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师明确: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附带一点点评: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3、理清故事结构

    要求对每一部分拟出七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戒后人

    再概括为四字格的标题,如:

    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也可以是两个字的标题,如:

    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插入:“古风”这类诗歌的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二、讲析课文

    (一)说兴。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兴”,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独特手法,一般用于开头,为全文定下基础。《孔雀东南飞》即用“托物起兴”开篇:引出焦仲卿、刘兰芝这对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运,可谓恰当。其中的“五里”来源于古代送别之地相隔的里数,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见小小的里数就显示了别离之难。

    (二)说赋。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说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比”的运用。“磐石”和“蒲苇”一坚一纫,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诗的末尾出现“鸳鸯”,它不是单纯的“比”,而是“比”的发展式“意象”。在中国宏大的文学创作中,有些比喻被反复地使用而渐渐固定下来,变成意象,当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诗歌意象的来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辞海》,“鸳鸯”古称“匹鸟”,雄雌偶居然不离,不能独活,一般比喻夫妻。运用在本诗,“鸳鸯”正象征着焦、刘二人至死不离的爱情。

    由此可引发生一些联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经过蛹的蜕变,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获得在花间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台也只有经过生死的磨难才能拥有相爱的自由。

    白居易的《长恨歌》(叙事诗的顶峰之作)中的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比翼鸟”传说中此鸟一目一翼,不比则不能飞。“连理枝”是一种不同根但其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它们都用来比喻夫妻。唐明皇与杨贵妃,一个是龙种,一个来自民间,前半生不相关,后半生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备课说明:以上环节的兴奋点在于前面所学的《诗经》赋比兴手法的复习与运用,做到概念清晰后,学生发现自己能运用概念赏析其他诗歌,这是最让人自豪。)

    (四)讨论: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话剖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也可见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果断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镇定,庄重(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思考:你认为这样一位“精妙世无双”的女子遭弃的原因是什么?

    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仪礼·丧服》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

    2、焦仲卿: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忠于爱情,忍辱负重,据谨懦弱,胆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对爱情坚贞不逾。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懦弱,胆小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思考: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

    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

    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二、分析本文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

    1、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美,它简练的诗句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语言难以尽传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读者的心中,可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因此,诗歌的创作者在运用“赋”繁笔的同时必须更好地使用简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有限的语言激发无限想象的目的,充分体现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刘兰芝归家一段为例: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刘兰芝被休在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是震惊全家的事。但诗歌对刘兰芝的各方面找写都非常简约,如动作描写仅有两个字“进退”、神态描写三个字“无颜仪:、心理描写简练到一个字“惭”、辩解的话仅有一句。这简约的语言背后是刘兰芝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通过你的想象,根据这些字句扩展、补充情节吗?(也可针对刘母想象。)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把高中的想象思维训练放入诗歌的鉴赏之中。课堂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想象力异常丰富,例如:有的同学想象在刘兰芝进门时,十三岁到十七岁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闪回在眼前,与现在相比,更觉凄苦;有的想象乌鸦报忧,添加水井勾起刘兰芝自绝之心,以示无颜面回家;有的增加刘兄的言行,表现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无情的观念,刘兰芝无家可归的现状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当时诗歌的字数正由四言向五言发展,《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运用五言写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叙事诗的代表作),流畅地运用五言写作353句(1765字)的叙事长诗更是奇迹。五言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做一次小练习。朗读第二段,请你从每一句中删去一个字,王言变四言,但整段含义不变。

    原段落为:“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诗书。十七为妇,心中苦悲。君为府吏,守节不移,妾留空房,相见日稀。鸡鸣机织,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迟,君妇难为!妾不堪使,徒留无施,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五言变为四言,内容完整,语言凝炼,语音朗读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个字挤入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中,那么就呈现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灵活的样式,有了波澜,并使语音得到延宕,更显委婉。在这里,更符合温柔、善良的刘兰芝的委屈的诉说。

    与五言相比较,七言更见长于抒情。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改为四言:“见难别难,东风花残。春蚕比尽,蜡炬泪干。”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

    板书:

    四言凝炼整齐五言灵活委婉七言抒情味浓一唱三叹

    (备课说明:本节课的兴奋点在于改诗,体会委婉灵活的五言诗体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改诗,蕴含创造的意味,学生乐意做;抽字改诗,简单易做,学生也做得好。)

    三、高考活用:一首《孔雀东南飞》年年有人翻新篇

    孔雀东南飞

    江苏一考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相承,传遍南京城。

    父母笑口开:“咱娃是块宝,样貌长得好。学习成绩棒,奖状没处放。工作随你挑,美女随你找。”

    此生脾气牛,心志过云头。堂上启父母:“儿子体质娇,犹需多煅造。家中条件好,滴滴父母汗;儿子要独立,想吃自己饭。”

    父母大张口,婆婶都曰奇,姐弟不作声,外人只相疑。父母无奈何,只得随儿意:“孩儿已长成,应该靠自身。独立也可以,不出南京门!”

    此生不乐意,以背对双亲:“二老误儿意。儿子想独立,立志去西北。国家政策好,西部旺气开。儿子肯吃苦,一定能成材。”

    “西部大开发?”二老心相疑,万分不乐意。东边招大娘,西边请阿婆,南边望二爷,北边喊三叔,亲戚聚一堂,都为此儿忙。

    二爷开尊口:“西部有啥好?环境太恶劣,困难一重重。我去十五年,归来两袖风!”

    大娘也帮腔:“小子相貌好,潘安比不了,人品没得说,城中很难找。又是研究生,还愁没人要?”

    此生意志坚,就是不松口。任凭谁来说,就是不回头。

    不是此生倔,而是心高远。他对大家说:“大爷大娘们,叔叔婶婶们,城中安乐窝,小子并不爱。国家搞建设,急急要人才。我想去西部,越想越应该。东西是一家,都属大中华。东部要发达,西部不能差;如果差距大,国家就要垮。套用鲁迅话:我不建西部,谁来建设她!中华要腾飞,建设是关键。孩儿意志坚,长辈壮我行!”

    众人听此言,倍感心灵撼。此子之选择,令人心底叹。心灵之选择,实在不简单。众人支持他,西部去登攀。孔雀向西飞,今朝更好看。

    【简评】

    这是2002年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面对话题“心灵的选择”,他大胆地模仿《孔雀东南飞》,写出了一首乐府诗。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中心人物,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了这位考生的才智,但一般学生不宜仿效。

    四、课堂练习:对下联

    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

    五、歌曲欣赏: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

    六、结束语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时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再也不受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的羁绊,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问题预设:

    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

    资料分享:

    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蒋胜男华东师大出版社)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她们可以自择夫婿,可以离婚、再嫁,甚至婚外恋也不受时人严厉非议。可见,汉代妇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恋自由。

    贾丽英《浅析汉代妇女的婚恋自由》(《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而实际生活中,妇女再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替她作说客。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东卫中道、被掳入匈奴后与左贤王成亲,并生有子女,归汉后又嫁与董祀,先后改嫁两次。这样的身世并没有成为她一生的污点,相反她由于传奇的经历和文学上的才华被南朝人范晔收入了《后汉书。列女传》。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译文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然后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明确:悲伤、哀怨(等)

    (三)深入研读

    1.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的内容分析。

    明确: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的美貌,以及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侧面烘托对她命运不公的谴责。

    (3)兰芝再嫁时候的状态又是么样子的呢?。

    明确: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无疑都反映了刘兰芝的善良。

    2.(讨论)大家想一想,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重情重义,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争取。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出爱情的美丽和忠贞。

    (四)拓展延伸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

    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刘兰芝被休。

    呈现方式:你们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还有焦仲卿的“自挂东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放乐曲)一样。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6】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古典诗歌的鉴赏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前面几课中尝试了诗歌的鉴赏,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整篇课文我计划用三课时讲完,我所说的这节课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三课时。根据大纲以及单元学习要求,结合课程进度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部分重点词语以及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用法,把握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诗歌需要反复诵读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品味法和讨论点拨法。

    为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诗歌和文言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鉴赏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的主要学法有: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屠洪纲的歌曲《孔雀东南飞》,由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引出大雁殉情的故事,从而引出新课。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由悲剧性的故事情节而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赏析。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选择有代表性的段落来进行鉴赏。这一部分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补充总结,并且对重点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等作补充讲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由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过渡到对悲剧原因的分析。

    提问问题:刘兰芝可以说具备了中国女子身上的所有优点,可是为什么最终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呢?是谁造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悲剧的直接制造者焦母和刘兄身上探究悲剧的深层原因,学生讨论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认识悲剧的根源。教师补充介绍著名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认识。

    设计次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兰芝的自尊自立和反抗就显得尤为可贵,请同学们回忆所知道的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梁祝》中的祝英台等。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兰芝这个美丽而又坚强的女子,探讨了兰芝的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专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铸就“血泪沈园”!但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这些女子之所以能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正是由于她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强和敢于反抗的精神,她们代表了人类对真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人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是天长地久,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再上演,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人们让这对不幸的夫妻魂化为鸟,实现相依相守的愿望。

    以《兰芝,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周记。

    意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 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8】

    教学是教师人为创造的一种特殊学习环境,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就是要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能调动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新型的学习环境。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具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语文新课程才能真正的落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历年来,作为高中语文讲读课文出现在教材中,深受广大教师学生的喜爱,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从导读全诗入手,把握情节和人物,从对话入手,分析人物的个性,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易于让学生掌握感知全诗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利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在两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创设了几个具体的情境,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来欣赏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通过音乐情境感受人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从白雪的歌曲《千古绝唱》所举的人间千古传唱的爱情故事讲到焦刘爱情悲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了,在梳理了课文词语,掌握了故事大概之后,重点安排学生通过对话探究人物的性格,这里我重点安排了几个具体的问题:

    1、刘兰芝贤惠、漂亮为什么会被休,被休之后又为何能再嫁,是否符合当时的道德准则?

    2、焦母为何一意孤行要赶走刘兰芝,谁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最魁祸首?

    3、焦刘爱情悲剧有什么广泛社会意义?

    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究问题的内涵,能从表面谈到深层,挖掘故事的深意,如在谈到焦母要赶走芝的原因时,有位同学不仅谈到了门阀等级观念问题,还谈到了佛罗伊德的理念,谈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思考的问题就不仅仅停留在诗歌的表面,而能挖掘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在结束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兴致,又播放了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的这首歌曲,更加加深了学生印象。这样安排,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解读中。学生也能从焦刘的爱情故事中感受到感情的真挚、生命的伟大和封建礼教的残忍。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早已成为他们乐与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上课时即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即使学生做到不够好,也用这一种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信心。

    通过《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让语文真正上出味道来,教师必须切实贯彻的新课改的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设计和封闭,封闭导致僵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书本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融合。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极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做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今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整个生命。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节课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合生成过程。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命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9】

    一、检查作业,文言知识汇总(投影)

    1. 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

    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

    2. 偏义副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公姥:原意为“公公婆婆”,这里的“公”字无意义,专指婆婆6下文“勤心养公姥”、 “奉事循公姥”。中“公姥”伺此)

    夜勤作息 (作息:原意为“劳作和休息”这里“息”无义,专指劳作、劳动)

    我有亲父兄(父兄:愿意为“父亲和兄弟”,这里“父”无义,专指兄弟)

    我有亲父母(父母:原指“父亲和母亲“,这里“父”无义,专指母亲)

    逼迫兼弟兄(弟兄:原指“弟弟和哥哥”,这里“弟”无义,专指哥哥)

    其日牛马嘶(牛马:原指“牛和马”,这里“牛”无义,专指马。)

    3. 古今异义

    原句古义今义原句古义今义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下一次以此下心意耐心受委屈下定决心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却与小姑别退出来副词,表转折自可断来信使者,媒人书信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误的人作出处罚决定渠会永无缘他人工开凿的河渠蹑履相逢迎迎接奉承;拍马屁叶叶相交通交错,连接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 一词多义

    (1)“相”

    ①副词,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常译作“相互”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

    ②代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代指刘兰芝:及时相遣归 久久莫相忘 嬉戏莫相忘 还必相迎取 誓天不相负

    代指焦仲卿:会不相从许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代指仲母:好自相扶将

    代指媒人:登即相许和 不得便相许

    ③名词,表相貌 儿已薄禄相

    ⑵“谢”

    ① 谢绝,推辞:阿姆谢媒人

    ② 辞别:谢家来贵门

    ③ 告诉:多谢后世人

    ⑶“适”

    ① 按照:处分适兄意

    ② 刚刚:适得府君书

    ③ 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

    ⑷“应”

    ① 答应:汝可去应之

    ② 合适:六合正相应

    ③ 随着:零泪应声落

    ④ 许配:以我应他人

    二、研读文本

    1. 全班齐读“序”,说说“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人物(刘氏、焦仲卿))、情节(遣——誓——逼——死)以及写作原因(时人伤之)。

    2. 疏通全诗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

    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 作者要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为什么却用“孔雀东南飞”开头呢?

    联系《氓》:起兴,奠定了悱恻缠绵的感情基调。

    4.研读第2节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

    ——一则不堪欺凌,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

    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5. 研读第9节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

    ——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抗议,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

    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

    ——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

    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6. 研读第10节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

    什么?

    ——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

    ——倔强。(请个别同学读)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

    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7. 研读第11、12节

    夫妻分别时她责怪焦汉卿?

    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8.研读13—21节

    她先拒绝县令求婚,为何屈服哥哥的逼婚?

    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三、小结本课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刘焦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探究悲剧根源

    (一)人物形象

    1. 刘兰芝:

    引导学生讨论

    (1)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2)讨论: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3) 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后身价反高?

    明确: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

    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4)刘兰芝最后为什么选择了殉情?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警醒世

    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投影: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

    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

    2. 焦仲卿

    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他终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刘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知识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焦母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刘兄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刘焦之间的坚贞爱情

    ①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三)到底是谁动了这块“奶酪”?

    1) 焦母的专横和刘兄的趋炎附势。

    (辩论:检察官认为焦母、刘兄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要求判他们死刑。但是焦母、刘兄的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要求减刑)

    ——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要休她不可?

    真的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①焦母蛮横专制

    ②兰芝不会生育(引出“七出”)

    ③门不当户不对

    ④刘焦感情太好,导致焦母嫉妒。

    2) 封建礼教的冷酷无情(刘焦门不当户不对, 刘兰芝违背了封建礼教)

    3) 焦仲卿的胆小懦弱,在爱情面前退缩忍让

    4) 刘焦的反抗不彻底

    教师小结: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三、拓展学习

    欣赏:陆游与唐琬。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注释】 1)红酥手:红润而白嫩的手。 2)黄滕(téng)酒:酒名。 3)宫墙柳:以柳喻唐琬。她已另嫁他人,有如宫禁里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 4)离索:离散,分居。 5)泪痕红浥鲛绡透:沾染着脸上胭脂的红泪,把手帕都湿透了。鲛绡,丝绸制的手帕。 6)山盟:盟誓如山不可移易,所以称为“山盟”。 7)锦书难托:书信难寄。锦书,指书信。唐琬已被陆游之母休弃,而且另有丈夫,按照道义,不能在通书信。 8)莫莫莫:表示绝望,只好作罢。

    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钗头凤》词是陆游早年(31岁)的作品,描述了陆游怀念前妻唐琬的深挚感情,反映出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的悲惨现实。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是一出爱情悲剧。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感情很好。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

    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后来陆游另娶,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有一次陆游春日出游,在绍兴的沈园与唐琬相遇。唐琬以酒肴殷勤款待。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这首《钗头凤》。词中的“东风恶,欢情薄”等句,对破坏美满婚姻的制度表示了强烈的抗议。相传唐琬看见之后,和了一首词,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不久,唐琬就抑郁而死,陆游也抱恨终生。(相关资料:四十年后,陆游旧地重游,感慨不已,又写了两首《沈园》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棕一泫然。”)

    四、课堂小结

    孔雀东南飞,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焦仲卿和刘兰芝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也包括我们所提到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儿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多么伟大的爱情,多么催人泪下的故事,多么令人唏嘘赞叹的结局——真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布置作业:

    选取故事中任一人物(焦母、仲卿、兰芝、刘母、刘兄、邻家女、太守之子),采用第一人的方式称,改写本文,主要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景烘托,600字以上。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此诗作者不详。

    三、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 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箜篌(kōng hóu) 槌(chuí)床 伶俜(líng pīng) 绣腰襦(rú) 葳蕤 (wēi ruí) 留待作遗(wèi)施 绣夹(jiá)裙 玳瑁(dài mào) 流纨(wán)素 明月珰(dāng) 公姥(m?) 磐(pán)石 拊(f?)掌 便(biàn)言 否(pǐ)泰

    窈窕(yǎo tiǎo) 鹄舫(hú fǎng) 龙子幡(fān) 婀娜(ē nuó) 踯躅(zhí zhú) 金镂(lòu)鞍 赍(jī)钱 鲑(xié)珍 衣裳(cháng)摧藏(zàng) 奄奄(yǎn yǎn)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妻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纵铺)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横铺)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⑴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誓天不相负(代“你”);

    ⑥不得便相许(代“你”);

    ⑦登即相许和(代“它”);

    ⑧蹑履相逢迎(代“他”);

    ⑨怅然遥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

    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

    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刚才)得府君书;

    处分适(适合)兄意;

    谢(辞别)家事夫婿;

    多谢(劝诫)后世人;

    县令(长官)遣媒来;

    便言多令(美好)才;

    岂合令(您)郎君;

    我自(本)不驱卿;

    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

    自(即)可断来信;

    葳蕤自(且,还是)生光;

    自(其)名秦罗敷;

    自(其)名为鸳鸯;

    好自(亲自)相扶将;

    终老不复取(通“娶”); 箱帘(通“奁”)六七十; 恐此事非奇(通“宜”);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2】

    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始)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那么,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本诗大概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

    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

    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4请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学生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学生的概括。

    1归纳本诗出现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出现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经验;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处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1请同学分组表演课本剧《孔雀东南飞》(如时间有限,可分别表演不同的片段)

    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请结合具体诗句,感知他们的个性特征。

    可让学生找出能够触动他们的诗句,读给大家,然后做简要的分析。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

    通过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诗句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阅读几首汉乐府诗,体会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可以在学生诵读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案点评:

    从《诗经》、《离骚》至《孔雀东南飞》,从四言体、骚体至汉乐府,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定位在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上。因而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亦将重点放在了解汉乐府常识及本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本诗的艺术特色上。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 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5】

    想来自己很久没有写实录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笔来写下这个标题,《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大家都知道,这课很长,又是自读课文,怎么上确实很麻烦,虽然论坛上已经有了相关的实录和讨论,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课,我还很犹豫,不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个初步打算,第一课时要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课文,为明天上课深入分析打下基础。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教案,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

    师:请大家都把书关上,我想请大家齐背《诗经》三首。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孔雀东南飞》这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大家看到课文注解1。大家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一是《孔雀东南飞》选自哪里?(徐陵的《玉台新咏》)二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与初中时学过的《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我突然灵机一动,这首诗如此长,就非得让学生把所有的文字都读完吗?我难道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读其中几段吗?学生想读哪里就读哪里,然后再问问他们读后的感想,不是也很好吗?我马上清楚了这节课应该怎样进行了。于是我说――

    师:这首诗很长,我也不要求大家一口气就把它读完,我想请大家随手翻翻,翻到哪页就读哪页,看到哪段就从哪段开始读起,读那么四到五段,或者你觉得自己愿意再多读几段,也行,好吗?

    学生读了有六七分钟,读书的声音仍然没有减小,看来学生还挺喜欢读这首诗的。我示意学生停下来。

    师:好的,刚才大家都随意读了课文,我想问几位同学你读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我先请张建荣同学来说说。

    张建荣:我读的是要求背诵那部分,就是“鸡鸣外欲曙”开始,一直读到了12页第二段。

    师:那我想问问你,读完之后,你大概知道这几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吗?

    张建荣:大概是说女子被府吏母亲趋赶回家,女子与府吏相互发誓言,永不相违。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长又逼迫她再嫁。

    师: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里。好的,贺智刚。

    贺智刚:我和他读的地方一样,不过我没读那么多,我只读到了第11页最下面。

    学生读的地方一样,我当然不能问相同的问题,于是我说――

    师:哦。读的地方一样。那好,我还是要问你,但问题不同。我想请你说说,你读了这几段后有什么感想呢?

    贺智刚: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谴回家,还要被逼再嫁。

    师:是的,古代女子很不幸,我们曾学过类似的诗篇,感叹女子不能自主自己婚姻的,是――

    师:是的,我们看到这里,就会想起《卫风・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生笑。

    我没有料到第三个同学也读了相同的段落,但我还是不着急,我很快又找了一个问题,对读了相同地方的学生我不想问相同的问题,那太没有新意了,也不能全面检查学生读书是否仔细,于是我问道――

    师:我还是想问你,但与问前两位同学的又不一样。

    学生都面带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问题的层出不穷,都有了兴趣。

    师:我刚才留意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提到了“女子”“府吏”,但没有说他们的姓名,你能告诉我“女子”“府吏”的姓名吗?

    问题一出,这个学生被难住了,从她脸上为难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时有不少同学已经找到答案了,在旁边提示她。

    我看到这情况,就示意她坐下。

    师:看来没有通读全文,还不清楚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找到了答案。在课文的序里面有答案。男主人公叫――

    师:是的,大家找得很对!很好!所以这首诗歌讲的就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

    课上到这里,我以为已告一段落,学生已经初步从诗歌中获得了一些知识,但我还想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我问――

    有学生回答说“有”。于是我请回答的一位同学站起来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学生基本上复述出来了,只是语言有点罗嗦。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5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