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2000字
  •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4-09-11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2000字。

    推荐一篇有关“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的文章给大家希望你们喜欢。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教学方法的优劣。本篇文章仅供参考请勿实施侵权等行为!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1)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2)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设想之一:新闻发布会

    在每节课占用3至5分钟的时间举办新闻发布会,若30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会参与2次。新闻发布会用意在于激发学生搜集,筛选,分类,总结与物理有关的科技新闻。扩展学生的科技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关注科技信息,喜欢科学的好习惯。请看范例:

    摘自月5日《北京科技报》科学青少年板块:题目为“三个小孩发现涂改液致癌真相”。起因: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刘凯伦在使用涂改液后,感觉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且在教室里呆的时间太偿还会经常感觉到头痛。起初还以为是自身的原因,后来也常常听到有同学和自己有相同的症状,有的同学甚至还肚子痛。刘凯伦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调查:涂改液的使用率高达85%,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涂改液的危害,他上网查阅,发现网上对涂改液的危害的说明已经有了很多,但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实验:他对蚂蚁、飞虫、草皮分别进行了试验。首先将12支健康的蚂蚁平均装在两个相同的被子里,假如相同的水和涂改液,1分钟后加入涂改液的6只蚂蚁都死了。飞虫的试验和蚂蚁的实验类似,只是飞虫存活了3分钟。再换用草皮每12个钟头观察一次,第一次交了涂改液的草皮茎部发黄,第二次发黄范围扩大,第三次叶片枯萎,第四次草皮死亡。结论:长期使用涂改液,其中含有的'二甲苯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慢性伤害,对五官也有伤害。成果:小实验让班里涂改液的使用率为0%。

    设想之二:擂台大比拼

    在物理的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板块,既然教材中有要求,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选取参与性高的小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甚至现场比拼。至于难度稍大或可改进的实验,也可让家长参与进来。请看范例:

    鸡蛋摔不碎。在10米的高度(大约4层)让生鸡蛋在一些保护装置下落下,看谁做的摔不碎。所谓保护装置可以是海绵,可以是纸壳,但不管是什么,要有两个标准来测评。第一:看谁设计的装置质量最轻。第二:看谁设计的装置体积最小。

    这样的比赛既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参与体会比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要兼顾到质量和体积的矛盾性,可以反复设计,反复实验,总结经验。思路不一样或采取某个灵光的想法,都有可能使实验有突破性进展。学生互相学习,比较,交流。不服气可以回家再设计,再思考,再动手。寓教寓乐,其乐融融。

    设想之三:我爱物理

    教材中还有一些教学板块如想想议议、你还想知道什么、科技小论文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体现的学习方法。正如物理书上所写:我不知道世界会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或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这段话是牛顿说的,他是对所有热爱物理的孩子说的。反映的是牛顿的成长经历:沙滩上,和煦的阳光下,一个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他时而凝望大海,时而低下头去在沙滩上捡着什么。忽然他向旁边跑去,使起了一块光滑的卵石;忽然他又向另一处跑去,建起了一枚漂亮的贝壳…孩子在沙滩上跳着、跑着,一会儿为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一会儿又为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沙滩上留下了孩子一串串脚印。孩子捧着五颜六色的卵石和漂亮的贝壳,向远处的大海望去,心里在想,这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蕴藏着怎样一个世界呢?也许海底的石子更漂亮,也许…

    这是多美的意境,希望通过这些教学设想,能使学生体会到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从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中,能再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3)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4 进行实验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平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西藏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5)

    一、设计思想: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

    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5.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6.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

    静止的,河水、

    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

    标准.

    [板书]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

    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 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

    1. 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 进行小结。

    3. 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6)

    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胸口碎大石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

    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合作,根据网格纸中画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和自己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观察生活中指甲刀,斧头等工具,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7)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单纯举例、记忆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内容;UI图像电阻的串并联

    2.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限于两个用电器(包括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可以外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要求会运用4个接线柱;节点用加粗黑点表示;开关为单刀单掷

    3.计算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的应用

    4.实验、探究类的知识点;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不讨论内外接)

    5.情感类:感受科学家(欧姆)之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欧姆定律过程

    2.会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

    3.会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的的欧姆定律的计算

    4.熟悉电路的简化画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实验:及伏安法测电阻实验;

    作图:画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计算:欧姆定律公式:I=UR及其变形式。

    难点

    欧姆定律的探究;简化电路图。

    教学准备

    指导书、听写卷、检测卷

    教学过程

    一、双基听写(另案)

    二、整(P67——知识梳理):全班一起梳理本章知识点(亦可通过实物投影)

    重点强调:内容

    欧姆定律

    1、划考基要点(强调“同一性原则”)。

    2、回忆探究欧姆定律的全过程。

    3、根据P69实验数据和图像练习归纳结论。

    4、做P70巩固练习5。

    反馈练习:P70巩固练习3分2: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伏安法测电阻)

    (1)划考基要点(实验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实验电路图及实物图)

    (2)强调开关状态滑变位置及其缘由

    反馈练习:P73——1分3:串并联电路计算

    划考基要点1: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并联电路电阻特点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9)

    一、教学任务分析

    拓展型课程中的“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基础型课程中部分电路的延伸,是“电路”一章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不仅涉及到电流、电阻、电压及电动势等物理量,还通过对电池供电原理以及非静电力做功等内容的详细介绍,突出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规律。

    “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涉及到的新概念较多并且抽象,如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内电阻等等,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难度。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获取数据的能力,还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处理数据的理性分析能力。

    让学生感受电池,制作水果电池,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对电池认识的神秘感,甚至给学生一个发明创造的欲望,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经历。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探究活动的科学设计,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电动势及内阻概念,知道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电池结构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3)观看“神六”、“核电站”等图片,领略我国电能领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探究电源内阻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源有内阻以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电压、电流传感器、DIS数据采集器等,水果及铜丝、锌丝等。

    2.信息技术:自制FLASH课件。

    3.使用教材:上海市现行高级中学课本《物理》拓展型课程I第二册(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设计思路

    在“电源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电学内容的教学中,通常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根据高中物理教材中提供内容按次序而进行的。在教学内容上,从非静电力做功引入电动势的概念,强调电动势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在实验得到电源的内外电压之和为电源电动势的基础上,借助欧姆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次序上,先电源电动势,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水平,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不会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内容研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设计出两个双循环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双循环针对电动势而言。电动势的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考虑到电动势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在电动势教学的第一循环中,仅仅指出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它可以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出来。在第二循环中,指出它是表征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源电动势和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有相同的大小和单位,但他们的物理含义不同。

    第二个双循环针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言。在第一循环中,通过多组电流、电阻的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电源有内阻,并进一步得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将电源的表征量都研究好,待所有概念都解决后,再去研究电路中电流所遵循的规律,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循环中,先以作业形式给学生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从能量角度对电源的研究。

    考虑到本节课的探究方法与课本中的不同,我们在作业中编排了题目“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学习到另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探究电动势与电源内、外电压的关系而得出闭合定律欧姆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一循环的学习,课题名称定为“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间为1课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历史、引入课题

    视频:神舟6号遨游太空。让学生思考电池翼板的作用。

    图片:科学家伽伐尼。介绍伽法尼发现电的过程。

    图片:科学家伏打照片。介绍伏打及伏打电池,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伏打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物:不同类型化学电池。解剖化学电池内部结构,指出废旧电池给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制作:自制水果电池。在不同水果中插入锌丝和铜丝,并测量其两丝间的电压。

    图片:核电站、三峡。简要介绍我国电力发展情况。

    (二)探究──建构概念、建立规律

    探究一:影响端电压的因素

    师:下面我们以干电池为例来研究电源。如图1是由干电池、电阻箱组成一个电路。为了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先介绍两个概念。我们把电源两端的电压称为“端电压”;电源外部所接的电阻称为“外电阻”。

    生:我们发现外电阻R越大,电源端电压U越大,说明端电压与外电阻有关。

    生:不同的电源在外电阻相同的情况下U是不同的,说明端电压还与电源有关。

    生:电路断开时的端电压仅由电源本身决定。

    师: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是由电源本身决定的,即:不同的电池,在电路断开时,维持两节间电压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描述电源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动势用符号是E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

    师:请大家测量课桌上干电池的电动势。

    探究二:闭合电路的电流

    师: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如果电源的电动势和电阻是已知的,那么,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呢?凭你的知识、经验、智慧或灵感,猜测一下。

    生:我的猜测是:I=E/R

    师:这样的猜测对不对呢?

    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流I

    师:那么,电流与电动势和外电阻之间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再猜测一下。

    生:分母再大一点就行了,我的猜测是,可能是电源内部有电阻。

    师:假设你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不妨将电源内部的电阻叫内阻,用r表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可写成:I=E/(R+r)。现在请大家利用实验数据,根据你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一起来找一找r的大小,然后看一看在误差范围内,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生:我将每一组数据代入I=E/(R+r),通过计算的发现,每一次求出的r都在2.3欧姆左右,说明电源存在内阻的假设是成立的,并且电路中的电流应该满足I=E/(R+r)。

    生:我是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先画出I-R图像,发现图线是曲线,后来将I=E/(R+r)写成R=E/I-r形式,看出电阻R与电流倒数1/I成线性关系。如果I=E/(R+r)成立,那么,通过实验数据画出的R-1/I图像应该是直线,结果利用实验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2所示,这就说明了关系式I=E/(R+r)是正确的,而图线的截距为-2.344,说明电源的内阻为2.334欧姆。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I=E/(R+r)是成立的结论,而且利用图像还得到了电源的内阻。

    师:I=E/(R+r)这个规律最早是由欧姆发现的,为了区别在初中所学的欧姆定律,我们将它叫做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之所以称为“闭合电路”,是因为I=E/(R+r)涉及到由电源、电阻等整个闭合的电路。而初中学习欧姆定律I=U/R只涉及到整个电路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将I=U/R又叫做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三)应用──联系实际、解释实验

    题目:探究实验表明,闭合电路中的外电阻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小,电源的端电压越大。请解释之。

    解答: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路中的电流I必将变小;将I=E/(R+r)代入到U=IR得,U=E/(1+r/R),所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源的端电压U变大。

    九、作业设计

    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力求使作业能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电子为什么能在电源的内部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自主学习: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开阔视野: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

    拓展研究:课堂实验数据的再研究。

    (1)画出U-R、I-R、U-I图像,并用相关理论对图像进行分析。

    (2)假设E、r未知,利用实验数据如何计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等。

    关注生活:查看手机电池上的说明,指出个参数的意义及提出注意事项的理由。

    联系实际: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用水果电池?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十、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得到电源电动势、电流以及外电阻的实验数据后,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位已自学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同学说,电流等于电动势与外电阻的比值。课后我和该同学交谈后发现,学生并不是为了配合我的教学设计而故意讲错的,而是他将以前自学过的知识忘了。通过这次交谈,我对意义建构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理念,即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而掌握知识的场所。

    目前,大家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较为重视,改革的力度也较大,但在作业方面改革步伐却是缓慢的。对作业功能的定位很少研究;在教学五环节中布置作业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作业的来源单一,很多时候就是课本或练习册中的几道练习题;题目通常也侧重于理论研究,通过演绎、推理来完成。本节课试图在作业的布置上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努力使作业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作业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巩固知识、查漏补缺,而且具有承上启下、新旧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功能。如作业中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再处理,不仅将课堂的研究引向深入,还为以后“内电阻与电动势的测定”的实验教学打下了伏笔;再如通过作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用1课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个循环的学习。另外,自主学习有时是需要引导的,由于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电源内部电荷运动的FLASH动画,所以学生课后的自学就变得有趣、轻松和高效,对“电源内部电荷运动原因是由于电荷受到了非静电力的作用”的理解也较为深刻。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1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篇11)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1、学生情况分析

    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定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内容简介

    同学们已进入了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这一学年既要学习九年级的课程,还要备战中考,怎样才能学好九年级物理呢?

    1、重视现象观察 关注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明确物理特点 注重理解运用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科学思维 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构建物理模型以抽象、对比为主。分析法、综合法、模型法和比较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用。

    4、掌握学习规律 关注中考走向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全过程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知识进行对比,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中考信息,研究历年各地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走向,搜索适量大中城市中考试题和模拟题做适当练习,做到有备无患。

    ①重点难点:功和机械能,热和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②各章节特点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比热容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 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争取使学生成绩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进进步;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6节以上。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最新一年秋季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2000字】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