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8篇
  •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1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8篇。

    这是一篇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题为“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让您对某个话题产生了思考。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1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与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

    3.使学生了解羧酸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

    1.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本质;

    2.酯化与酯的水解的条件差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仪;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浓H2SO4、水垢、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教学过程

    [引言]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便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板书]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师]乙酸是乙醛的氧化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书]1.分子结构

    [师]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生]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羧基)

    [过渡] 是由羰基和羟基结合构成的官能团,但与酮、醇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先看其物理性质。

    [师]展示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板书]2.物理性质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是117.9℃,熔点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较多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改善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师]将一瓶纯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时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时取出,让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纯乙酸立即变为冰状固体,而醋酸的水溶液无明显变化。

    [师]乙酸的熔点是16.6℃,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COOH)决定。

    [板书]3.化学性质

    [师]初中学过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1)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

    [师]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几方面的表现呢?

    [生]①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②和活动性顺序表中H前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

    ③和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和盐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否具有这些性质。

    [演示]1.取一支试管,加入1 mL冰醋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取一块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观察现象。(水垢溶解,有气泡)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醋酸显酸性,根据以上反应确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强。

    [师]根据此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家中铝壶内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师]请大家写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与Cu(OH)2反应

    2.乙酸与CaO反应

    3.将锌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过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实验]P168 实验6—10

    [现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在有浓H2SO4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这种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师]像这种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投影中的问题。

    [投影显示]1.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时,羧酸是提供H+还是羟基?即下面二式哪个正确?用什么方法证明?

    5.酯化反应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

    [生]1.浓H2SO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确定出酯化反应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与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结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结合成酯。

    5.酯化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师]指出:酯化反应是有机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光有机酸和醇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无机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请根据乙酸的结构简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书]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为:R—COOH

    [师]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饱和一元羧酸,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师]羧酸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2.分类

    [生甲]据—COOH数目可分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据烃基不同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饱和酸和不饱和酸。

    [师]说明: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烃基含有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级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为饱和酸,常为固体,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饱和酸,常为液体,不溶于水。

    [师]羧酸的官能团都是—COOH,其化学性质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师]请同学们写出最简单的饱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说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质,也具有醛的性质。

    [投影练习]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的水溶液

    CH3CH2OH CH3CHO HCOOH 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悬浊液

    [过渡]酯化反应生成的有机产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结构特点?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

    三、酯

    [师]根据酯化反应概括酯的概念。

    [板书]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应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叫做酯。

    [师]根据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有机酸酯和无机酸酯,通常所说的是有机酸酯。请同学们写出有机酸酯的官能团及通式。

    [师]当R和R′均为饱和烷基时,且只有一个 的酯叫饱和一元酯,写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师]饱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类有机物的通式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饱和一元酯和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说明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两者互为官能团的类别异构。

    [过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呢?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P168实验6—11

    [师]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有何关系?

    2.酯的水解反应中,加热、加酸、加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酸或碱存在时,酯水解程度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互为可逆反应。

    2.加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加酸或碱均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3.加酸,酸只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缩短反应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碱,碱不仅起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使酯水解完全。

    [板书]水解反应

    [师]酯化和水解反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

    [投影显示]

    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比较

    酯化 水解

    反应关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剂 浓H2SO4 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剂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转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热方式 酒精灯火焰加热 热水浴加热

    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问]甲酸酯( )有什么重要的化学性质?

    [生]除具有酯的化学性质外,还有醛类的化学性质。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团 ,又有醛的官能团 。

    [师]根据教材P175的相关内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板书]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质: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存在: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剂,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学生质疑]老师:羧酸和酯中都有 ,它们也能像醛一样和H2发生加成反应吗?

    [师]不能。当 以 或单官能团的形式出现时可以和H2加成,但以 或 形式出现时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与酯的水解是一对可逆反应。在酯化反应中,新生成的化学键是 中的C—O键;在酯的水解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也是 中的C—O键。即“形成的是哪个键,断开的就是哪个键。”

    [作业]1.阅读P170选学内容

    2.P172 四、五、六、七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结构

    2.物理性质及用途

    3.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类

    3.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酯化反应

    三、酯

    1.概念

    2.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

    RCOOR′+H2O RCOOH+R′OH

    3.物理性质、存在及用途

    ●教学说明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还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产物,因此紧接乙醇、乙醛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单列一节讲授。这样既与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条知识主线,又通过乙酸的性质——酯化反应引出乙酸乙酯,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了铺垫。所以本节总结时可进一步补充这个知识网络。

    ●参考练习

    1.下列各组有机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异构体,但最简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 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 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

    答案:B

    3.当 与CH3CH218OH反应时,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C. H218O D. H2O

    答案:BD

    4.下列有机物,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A. CH3COOH B. 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机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且氧化后与还原后的产物能发生酯化反应,所生成的酯又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有机物是

    A.CH3OH B.HCHO C.HCOOH D.CH3CH2CHO

    答案:B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3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B.非金属性:X > Y >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 W > Z >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填元素符号)。Na > Mg > C >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 _____ > H2O、HF;

    第三周期SiH4 > PH3 > _____ >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 C.NaH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 C.XY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 Mg2+ > Al3+ > F B.碱性:KOH > NaOH Mg(OH)2 > Al(OH)3

    C.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D.酸性:H3AlO3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 HT;原子序数T >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4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把问题带进课堂是化学教学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学,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迫使学生钻研教材都大有益处。然而,如果教师对问题的内容的措词不是精心设计,就不易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精心准备,充分进行优化选择。

    化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复习目标合理选取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范例教学理论对化学复习课中问题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根据范例教学理论,化学复习课中所选的问题必须具有范例性,通过典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可以精心挑选历届高考题中能覆盖基础知识的、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逐步深入分析、理解,形成知识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例如在复习“水的电离与溶液pH”这个内容时,教师要首先确定复习目标为: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的概念并能综合运用。复习中采用以下问题:

    A.由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后形成的溶液

    问题1是帮助学生回忆水的电离与pH的概念,pH是中学化学的主要概念之一,通过这道题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好两点:①纯水中c(H+)=c(OH-),即pH=pOH;②水的离子积Kw取决于温度,当温度变化时,Kw就不一定等于1×10-14,也即c(H+)不一定为1×10-7mol.L-1。A选项是从酸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的角度去理解pH的概念。

    一般而言,综合性愈强、知识跨度愈大的问题,学生愈难理解,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愈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变化,以减少坡度,顺利地从未知向已知过渡。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促思维,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过程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时可以从以下问题出发:

    问题1:0.10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变形1将原问题改为:0.10mol.L-1氨水与0.05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变形2将原问题改为:0.05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变形3将原问题改为:pH=11氨水与pH=3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问题1是通过等体积浓度的强酸与弱碱两种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判断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对大小,属于基础知识的层面,它的变形则要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涉及的概念: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的电荷守恒等产生高层次的感悟,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组,问题的设置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问题组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在新情境下调用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化学复习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刻,对化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没有及时内化,从而造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混乱,面对具体问题无所适从。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取“问题拓展”策略,将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延伸、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编织知识网络,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这种问题拓展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一些没有考虑全面或平时不够重视的概念、原理重新深入理解,使他们能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打破定势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师的参与和点拔,使他们能更多地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地建构和理顺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品质。

    例如在复习化学计算时可以运用以下问题:

    问题1:在1.00L1.00mol.L-1KOH溶液中通入16.8L标准状况下CO2,计算所得溶液中含有K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

    问题2:向20mL0.2mol.L-1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CO2气体,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干,若得到白色固体是纯净物,则通入的CO2的体积应为________mL(标准状况)。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___。将上述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加盐酸至pH=7再蒸干得白色固体质量为________。

    问题3:向300mL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

    ⑵若通入CO2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这组计算的问题组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化学反应过程的能力,问题1涉及的知识是简单的化学反应CO2与KOH的反应,但由于学生不善于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变得无从入手,本题关键是学生要学会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并通过这组问题掌握化学计算的“精髓”是把握化学反应的过程,如果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过程分析透切,化学计算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本问题涉及的化学反应为:

    要考虑的是KOH与CO2是否恰好反应呢?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是CO2通入的量,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可能有4种:

    第①种可能:当CO2通入的量不足nKOH/nCO2>2时,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KOH、K2CO3;

    第②种可能:当CO2通入的量为nKOH/nCO2=2时,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为正盐K2CO3;

    第③种可能:当CO2通入的量为1第④种可能:当CO2通入的量为nKOH/nCO2≤1时,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KHCO3;学生只有对以上化学反应过程分析透彻,思维才能完整全面,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通过挖掘题目中的学科思想,组成问题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来说,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杨国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刍议[J]。甘肃科技,,27(2):179-180.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6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概念 教学设计 改革措施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生产生活实例、改进化学实验等内容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一知识板块在高一化学必修教材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板块成为很多学生的恐惧,经常性犯错,失去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这种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是关于“氧”的反应。高中阶段,教材从电子本质转移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的本质过于简单,忽略向学生传授的细节,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正确认知。

    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章节,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通过交流和总结的方式探索相关知识。问题的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规律。教师应该从学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断深化,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内容升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类型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从反应类型看,给学生开设新视角,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从能量转化看,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让学生对能量本质有新的了解;从物质性质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了解物质的价态变化,预测物质的特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部分知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具有化学学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师们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概念、电子转移、化学分类的顺序进行了解。每部分内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质特征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本质和类别。本节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氧化还原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

    1.电子转移部分教学设计

    无论怎么说,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让学生从概念理解开始,逐步接近电子转移核心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干扰的根本依据。根据教材的安排,课堂以“Fe2O3+3CO=2Fe+3CO2”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在学生对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三种反应类型进行比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共性:反应前后发生了电子转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在课堂引导下学生会自动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个要点信息标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性质。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和“电子转移守恒定理”.每个学生都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在方程式上明确标出各个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双线桥法和电子守恒定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最关键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应该将课程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升降变化,使得学生不仅理解这种方法,更利用这种方法和定律分析问题,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氧化剂、还原剂部分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直接应用。虽然氧化剂、还原剂是在概念章节接触到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如同桥梁,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归纳,帮助学习者思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和讲解。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电子转移和化合价进行定义,让知识前后相连,思维相接。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做出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学反应案例中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存在的规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还原性为跳板,进行知识迁移,将其延伸到其他章节,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两方面内容,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价值。如此便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和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期待。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学生从概念、电子转移本质、方程式判断方法和原则、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具体角度了解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章节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师生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盘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解题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将各部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看到化学知识的特点,按照化学学科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理智性、层次性地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伟定.不同教学设计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汪宁.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位置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9).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7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均得到创新变革,在提升教学综合质量,有效落实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期许通过教育模式创新,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进行探析,以期为提升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综合成效,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培养

    高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科学认知、实验能力均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现实问题,制约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影响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究其内因主要源于教师未落实科学有效的教育创新方略。基于此,为了使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微课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由于微课创设主体为学生,教师所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心理需求相符,因此可与学生心理诉求产生极大的共鸣,而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所总结的现实问题,则可成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依据,促使教师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有效缩减课堂上的无用时间,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时,介于高中化学教育资源有限,无法为学生展示所有金属物质化学反应过程,为此教师可利用微课信息化教育资源,结合教学需求,整合丰富多变的金属化学实验视频,供学生自主研究,用视频化教育手段,赋予化学知识全新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金属物质反应视频,总结化学实验结果,掌握金属物质反应规律。其中,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化学实验结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总结等核心素养的过程,同时可有效落实高中化学教育内容,使教学综合质量得以提升。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演化而来的课堂教学创新方略,教师从传统课堂教育“主角”身份,转化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过程中,赋予高中化学教学无限活力,学生通过合作探析达成教学任务,并总结学习疑问积极反馈给教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时,可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简单的制氧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略,探析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学生在制氧实验过程中,通过调剂反应物质剂量,酒精灯火焰燃烧情况等实验调节方略,同时观察实验研究结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灵活变通、勇于实践等核心素养的过程,使课堂教育创新更具成效。

    为了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有效落实化学教育目标外,还应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团结协作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时,该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理解与背诵,若采用传统教育形式,采用口传心授教育方略,学生无法体会到化学学习兴趣,降低化学教学综合成效。基于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做好“职能分配”,如有些学生化学理解能力极强,可以为组内成员讲授化学知识点,有些善于总结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做好合作学习笔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基础上,以便向教师及时反馈学习难点,而这些学习难点,正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依据,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求,使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3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化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学科,应注重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等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传统高中化学教育以考试为最终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并不重视,仅针对与考试大纲有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开展高效教学,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效。基于此,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综合质量得以提升,可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印证化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简单便于操作的小型化学实验,如镁条在空气燃烧、氯气制取、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在空气中燃烧等化学实验,使学生通过准备、组装、清洗实验器材、实验原料配比等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验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兴趣,提升学生对绿色化学实验的追求意识,其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赋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无限生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教学创新成为提升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中高中化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优势,灵活利用实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微课教学法等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扭转传统高中化学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考试的消极教育状态,赋予化学教学科学性、趣味性与学生本体性,在有效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05):3-7.

    [2]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05):78-81.

    [3]汪纪苗,王星乔,包朝龙等.核心素养框架下浙江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试题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17,38(09):1-6.

    [4]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養"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4):9-12.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篇8

    水能点燃酒精灯可能是水能与某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该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

    【解答】

    我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了一小颗金属钠。

    【结论】

    金属钠可以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设疑】

    从日常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铁、铝等金属不仅常温下与水不反应,加热条件下也很难反应,但金属钠却能与冷水反应,解释这一实验事实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能是钠比其它两种金属都活泼。

    【讲解】

    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钠与水究竟是怎么反应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设疑】

    展示一瓶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钠为什么不直接放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类物质里呢?

    问题2:根据钠的保存,试猜想钠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

    1、钠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

    【学生活动】

    四人一组分工合作,选择上述一个“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多媒体】

    实验目的: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揭示物质性质;通过观察,认识钠的颜色、质地、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认识钠与氧气反应和与水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实验步骤:

    ①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切面颜色、光泽及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会不会发生变化?

    ②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③在小烧杯中加1/4杯水,将一绿豆粒大的钠放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④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教师强调】

    合作学习、关爱自己和他人;注重实验安全性!

    2、煤油要用滤纸吸干

    3、切割在玻璃片上进行

    4、实验中剩余的钠必须放回原瓶

    设疑:

    1、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生1:引起爆炸的物质可能是钠,因信息中“窜起亮黄色火苗”是钠元素的特征焰色反应。

    生2:发生爆炸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氢气,氢气燃烧从而发生爆炸。

    【知识拓展】爆炸原因分析:

    由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尤其是当它遇到水的时候,会释放出氢气,氢气的着火点相当低,大量的金属钠在水里迅速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所以必须用煤油在储存罐里做隔离层。在珠江水面上发生爆炸的桶装金属钠就是因为在铁皮桶里起隔离作用的煤油泄漏,引起金属钠与空气和水接触造成的。

    防治爆炸的实际做法: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设疑】根据钠的性质思考以下问题: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2、怎样保存金属钠?

    3、.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实验室钠着火应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

    二、钠的存在及保存:

    1、存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很活泼

    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室中Na着火:用干沙土扑灭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8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