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精]初中物理教学教案8篇
  •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0

    [精]初中物理教学教案8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经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反复整理筛选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强烈建议您将本页添加到收藏夹随时查看最新资讯!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2】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1、学生情况分析

    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定的兴趣;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较上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内容简介

    同学们已进入了初中最后一年的冲刺阶段,这一学年既要学习九年级的课程,还要备战中考,怎样才能学好九年级物理呢?

    1、重视现象观察 关注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明确物理特点 注重理解运用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要善于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科学思维 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构建物理模型以抽象、对比为主。分析法、综合法、模型法和比较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用。

    4、掌握学习规律 关注中考走向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复习,全过程回顾,并与已有的相近知识进行对比,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中考信息,研究历年各地中考试题,把握中考走向,搜索适量大中城市中考试题和模拟题做适当练习,做到有备无患。

    ①重点难点:功和机械能,热和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②各章节特点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比热容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 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争取使学生成绩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进进步;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6节以上。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最新一年秋季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3】

    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从生活中来,走到社会中去。对学生来讲,就是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仔细观察皆学问。终极目标就是学物理有用。这里有用决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观察能力,甚至是生活技能。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要求,本人有一些教学设想。

    设想之一:新闻发布会

    在每节课占用3至5分钟的时间举办新闻发布会,若30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会参与2次。新闻发布会用意在于激发学生搜集,筛选,分类,总结与物理有关的科技新闻。扩展学生的科技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关注科技信息,喜欢科学的好习惯。请看范例:

    摘自月5日《北京科技报》科学青少年板块:题目为“三个小孩发现涂改液致癌真相”。起因: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刘凯伦在使用涂改液后,感觉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且在教室里呆的时间太偿还会经常感觉到头痛。起初还以为是自身的原因,后来也常常听到有同学和自己有相同的症状,有的同学甚至还肚子痛。刘凯伦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调查:涂改液的使用率高达85%,大部分同学不知道涂改液的危害,他上网查阅,发现网上对涂改液的危害的说明已经有了很多,但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实验:他对蚂蚁、飞虫、草皮分别进行了试验。首先将12支健康的蚂蚁平均装在两个相同的被子里,假如相同的水和涂改液,1分钟后加入涂改液的6只蚂蚁都死了。飞虫的试验和蚂蚁的实验类似,只是飞虫存活了3分钟。再换用草皮每12个钟头观察一次,第一次交了涂改液的草皮茎部发黄,第二次发黄范围扩大,第三次叶片枯萎,第四次草皮死亡。结论:长期使用涂改液,其中含有的'二甲苯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慢性伤害,对五官也有伤害。成果:小实验让班里涂改液的使用率为0%。

    设想之二:擂台大比拼

    在物理的教材中有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板块,既然教材中有要求,就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选取参与性高的小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制作,甚至现场比拼。至于难度稍大或可改进的实验,也可让家长参与进来。请看范例:

    鸡蛋摔不碎。在10米的高度(大约4层)让生鸡蛋在一些保护装置下落下,看谁做的摔不碎。所谓保护装置可以是海绵,可以是纸壳,但不管是什么,要有两个标准来测评。第一:看谁设计的装置质量最轻。第二:看谁设计的装置体积最小。

    这样的比赛既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参与体会比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要兼顾到质量和体积的矛盾性,可以反复设计,反复实验,总结经验。思路不一样或采取某个灵光的想法,都有可能使实验有突破性进展。学生互相学习,比较,交流。不服气可以回家再设计,再思考,再动手。寓教寓乐,其乐融融。

    设想之三:我爱物理

    教材中还有一些教学板块如想想议议、你还想知道什么、科技小论文等等。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体现的学习方法。正如物理书上所写:我不知道世界会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或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这段话是牛顿说的,他是对所有热爱物理的孩子说的。反映的是牛顿的成长经历:沙滩上,和煦的阳光下,一个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他时而凝望大海,时而低下头去在沙滩上捡着什么。忽然他向旁边跑去,使起了一块光滑的卵石;忽然他又向另一处跑去,建起了一枚漂亮的贝壳…孩子在沙滩上跳着、跑着,一会儿为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一会儿又为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沙滩上留下了孩子一串串脚印。孩子捧着五颜六色的卵石和漂亮的贝壳,向远处的大海望去,心里在想,这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蕴藏着怎样一个世界呢?也许海底的石子更漂亮,也许…

    这是多美的意境,希望通过这些教学设想,能使学生体会到发现了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从拾到的石子不那么奇特而懊恼、沮丧中,能再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弹力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学会测量力的大小。”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产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也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也是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出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

    “弹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弹力”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力(如弹力三要素的分析、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应用等),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而将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这样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标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及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

    【措施和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以事例和实验为主,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对于弹力只要求初步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而不要求分析它的三要素。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说明物体在发生形变时要产生弹力。为了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除了可以让学生用拇指压桌子,观察拇指的确发生了形变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微小形变的实验,例如本课最后给学生留的课外拓展实验。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重点在它的正确使用而不在它的测量原理,课本只用一句话“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对其原理作简单交代。教学中不能采取“灌输”

    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探索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探索遇到的新器材的使用方法而打好基础。让学生领会间接测量原理,即用可直接度量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测量的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弹力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气球、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等。

    学生实验用:橡皮筋、橡皮泥、橡皮泥、面团、乒乓球、弹簧、长木板,钢直尺、钩码一组、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下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个弹簧、一根橡皮筋、一块橡皮泥和一段铜丝。分别请同学上来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和弯折铜丝。松手后,观察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弹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复了原状;橡皮泥和铜丝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类似现象。

    学生甲:射箭时箭射出后弓会恢复原状;

    学生乙:跳水运动运在跳板上起跳后跳板会恢复原状;

    学生丙:面粉团可以捏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不能够恢复原状。

    教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造成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能够明白了。

    【设计意图】从力的效果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发现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入对新课的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弹力

    (一)弹性与塑性

    学生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1) 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哪些物品与撑杆的特性相类似呢?

    活动要求:用手对你实验桌上的橡皮筋、弹簧、气球、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请几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请各小组讨论:类似橡皮筋、弹簧、尺子、橡皮擦、钢锯条、皮肤等,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了吗?除了这些物品还有其他的物品还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呢?

    (2)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身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

    实验现象分析:

    生1: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2: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生3:用力拉弹弓伸长,撤去力恢复原状。

    生4:用力扭动橡皮,撤去力后恢复原状。

    生5:用力弯钢锯条,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橡皮筋、气球、海绵、弹簧、钢锯条、格尺、橡皮擦、皮肤等。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面团等。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多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活动二:弹力的产生

    [学生实验] 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或压弹簧,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几次尺弯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小车放在水平台上,让弹簧处于原长观察小车将会静止,然后压缩弹簧变形后小车将会在弹簧的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或者将弹簧拉在小车的前面通过拉长弹簧也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学生实验]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即压力),同时,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呢?

    讨论与交流:坚硬的物体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吗?如用力压讲台桌或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瓶等,讲台桌或地板、玻璃瓶发生形变了吗?又属于什么类型的形变?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

    总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总结弹力的类型:压力、拉力、支持力、推力

    弹性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生讨论交流:蹦极、跳水跳板、弹弓、弓箭、篮球……。

    学生活动三: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学生利用试验台上老师准备的:带钉子的长木版、弹簧、钩码、直尺进行实验探究。

    活动要求:在弹簧下挂钩码,记录钩码的个数和弹簧的伸长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并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

    分小组进行实验,然后让小组的一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得出试验结论并画出相关的函数图像。

    实验结论:弹簧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强调:弹性限度

    【教师演示】取一根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它,再使劲拉。两次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吗?教师点拨: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不能完全复原。

    【设计说明:此环节教师应强调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设计实验及归纳总结等的能力。最后由组内的汇报得出结论,弹簧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从数据中得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及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学生学生活动四: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介绍]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出示演示测力计):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示数。

    最小刻度:从O到1N之间有十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O.l N。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及体验力的大小。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2.体验,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 N、5N、10 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 N的力。

    3.交流,.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1)测量文具盒等F1= F2= F3=

    (2)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物体,测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 F2= F3=

    让学生分别演示自己所测量的力:

    生1:演示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过程。

    生2:演示测量水平桌面上拉力的实验过程。

    生3;演示不同方向上,不同力的大小的感受。

    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也就是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刻度值,即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正确读出测量值。

    (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点,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弹簧或让弹簧测力计长久受力,以免损坏。

    [介绍]为了满足不同的测力需要,人们还制成了其他形式的测力计,如握力计、拉力计、托盘秤等。

    【设计说明:由学生自己观察桌面上不同的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构造、量程及分度值。最后让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身边的物品,并注意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由组内成员汇报。不全面的其他组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全面补充。整个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敢于放开手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了,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定义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1)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6】

    一、教学任务分析

    拓展型课程中的“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基础型课程中部分电路的延伸,是“电路”一章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不仅涉及到电流、电阻、电压及电动势等物理量,还通过对电池供电原理以及非静电力做功等内容的详细介绍,突出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规律。

    “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涉及到的新概念较多并且抽象,如电动势、外电压、内电压、外电阻、内电阻等等,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难度。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获取数据的能力,还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处理数据的理性分析能力。

    让学生感受电池,制作水果电池,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对电池认识的神秘感,甚至给学生一个发明创造的欲望,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经历。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探究活动的科学设计,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电动势及内阻概念,知道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经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化学电池结构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3)观看“神六”、“核电站”等图片,领略我国电能领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探究电源内阻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源有内阻以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电压、电流传感器、DIS数据采集器等,水果及铜丝、锌丝等。

    2.信息技术:自制FLASH课件。

    3.使用教材:上海市现行高级中学课本《物理》拓展型课程I第二册(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设计思路

    在“电源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电学内容的教学中,通常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根据高中物理教材中提供内容按次序而进行的。在教学内容上,从非静电力做功引入电动势的概念,强调电动势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在实验得到电源的内外电压之和为电源电动势的基础上,借助欧姆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学次序上,先电源电动势,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水平,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不会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两节内容研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设计出两个双循环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双循环针对电动势而言。电动势的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考虑到电动势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在电动势教学的第一循环中,仅仅指出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它可以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出来。在第二循环中,指出它是表征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的物理量,电源电动势和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有相同的大小和单位,但他们的物理含义不同。

    第二个双循环针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而言。在第一循环中,通过多组电流、电阻的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电源有内阻,并进一步得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将电源的表征量都研究好,待所有概念都解决后,再去研究电路中电流所遵循的规律,即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循环中,先以作业形式给学生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从能量角度对电源的研究。

    考虑到本节课的探究方法与课本中的不同,我们在作业中编排了题目“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学习到另一种经典的研究方法,即通过探究电动势与电源内、外电压的关系而得出闭合定律欧姆定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电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一循环的学习,课题名称定为“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时间为1课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回顾历史、引入课题

    视频:神舟6号遨游太空。让学生思考电池翼板的作用。

    图片:科学家伽伐尼。介绍伽法尼发现电的过程。

    图片:科学家伏打照片。介绍伏打及伏打电池,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伏打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物:不同类型化学电池。解剖化学电池内部结构,指出废旧电池给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制作:自制水果电池。在不同水果中插入锌丝和铜丝,并测量其两丝间的电压。

    图片:核电站、三峡。简要介绍我国电力发展情况。

    (二)探究──建构概念、建立规律

    探究一:影响端电压的因素

    师:下面我们以干电池为例来研究电源。如图1是由干电池、电阻箱组成一个电路。为了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先介绍两个概念。我们把电源两端的电压称为“端电压”;电源外部所接的电阻称为“外电阻”。

    生:我们发现外电阻R越大,电源端电压U越大,说明端电压与外电阻有关。

    生:不同的电源在外电阻相同的情况下U是不同的,说明端电压还与电源有关。

    生:电路断开时的端电压仅由电源本身决定。

    师:电路断开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是由电源本身决定的,即:不同的电池,在电路断开时,维持两节间电压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描述电源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动势用符号是E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

    师:请大家测量课桌上干电池的电动势。

    探究二:闭合电路的电流

    师: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如果电源的电动势和电阻是已知的,那么,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呢?凭你的知识、经验、智慧或灵感,猜测一下。

    生:我的猜测是:I=E/R

    师:这样的猜测对不对呢?

    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流I

    师:那么,电流与电动势和外电阻之间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再猜测一下。

    生:分母再大一点就行了,我的猜测是,可能是电源内部有电阻。

    师:假设你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不妨将电源内部的电阻叫内阻,用r表示。这时电路中的电流可写成:I=E/(R+r)。现在请大家利用实验数据,根据你们学到的数学知识,一起来找一找r的大小,然后看一看在误差范围内,上述关系是否成立。

    生:我将每一组数据代入I=E/(R+r),通过计算的发现,每一次求出的r都在2.3欧姆左右,说明电源存在内阻的假设是成立的,并且电路中的电流应该满足I=E/(R+r)。

    生:我是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先画出I-R图像,发现图线是曲线,后来将I=E/(R+r)写成R=E/I-r形式,看出电阻R与电流倒数1/I成线性关系。如果I=E/(R+r)成立,那么,通过实验数据画出的R-1/I图像应该是直线,结果利用实验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2所示,这就说明了关系式I=E/(R+r)是正确的,而图线的截距为-2.344,说明电源的内阻为2.334欧姆。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I=E/(R+r)是成立的结论,而且利用图像还得到了电源的内阻。

    师:I=E/(R+r)这个规律最早是由欧姆发现的,为了区别在初中所学的欧姆定律,我们将它叫做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之所以称为“闭合电路”,是因为I=E/(R+r)涉及到由电源、电阻等整个闭合的电路。而初中学习欧姆定律I=U/R只涉及到整个电路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将I=U/R又叫做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三)应用──联系实际、解释实验

    题目:探究实验表明,闭合电路中的外电阻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小,电源的端电压越大。请解释之。

    解答: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路中的电流I必将变小;将I=E/(R+r)代入到U=IR得,U=E/(1+r/R),所以,当外电阻R变大时,电源的端电压U变大。

    九、作业设计

    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力求使作业能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同时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电子为什么能在电源的内部从正极运动到负极?

    自主学习:电动势与电压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开阔视野:简述课本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

    拓展研究:课堂实验数据的再研究。

    (1)画出U-R、I-R、U-I图像,并用相关理论对图像进行分析。

    (2)假设E、r未知,利用实验数据如何计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等。

    关注生活:查看手机电池上的说明,指出个参数的意义及提出注意事项的理由。

    联系实际: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用水果电池?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十、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得到电源电动势、电流以及外电阻的实验数据后,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位已自学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同学说,电流等于电动势与外电阻的比值。课后我和该同学交谈后发现,学生并不是为了配合我的教学设计而故意讲错的,而是他将以前自学过的知识忘了。通过这次交谈,我对意义建构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理念,即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而掌握知识的场所。

    目前,大家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较为重视,改革的力度也较大,但在作业方面改革步伐却是缓慢的。对作业功能的定位很少研究;在教学五环节中布置作业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作业的来源单一,很多时候就是课本或练习册中的几道练习题;题目通常也侧重于理论研究,通过演绎、推理来完成。本节课试图在作业的布置上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努力使作业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环境,甚至跳出物理学科本位。作业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巩固知识、查漏补缺,而且具有承上启下、新旧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功能。如作业中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再处理,不仅将课堂的研究引向深入,还为以后“内电阻与电动势的测定”的实验教学打下了伏笔;再如通过作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了学生用1课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电源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第二个循环的学习。另外,自主学习有时是需要引导的,由于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电源内部电荷运动的FLASH动画,所以学生课后的自学就变得有趣、轻松和高效,对“电源内部电荷运动原因是由于电荷受到了非静电力的作用”的理解也较为深刻。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7】

    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胸口碎大石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

    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合作,根据网格纸中画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和自己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观察生活中指甲刀,斧头等工具,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篇8】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精]初中物理教学教案8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