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发表时间:2024-09-10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设计】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

    【问题思考】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

    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

    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

    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铩(shā)

    2.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解题

    板书课题,解释“过”:动词,指出……的过失。解释“论”(见《基础知识手册》318页)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四、课文分析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找出本课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让学生翻译,然后强调这类句子的翻译规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一: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野心。

    译文二: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明确:译文二简洁明确。这样的句子不必苛求字字落实,近义词合并,译出意思即可。特别强调:席:像卷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写秦势力的崛起。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秦

    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板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

    对内图强对外连横

    拱手取西河之外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务:从事、致力。斗:使动,使……争斗。

    句子: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二)讲析第2段。

    1.让学生找出本段中典型的铺陈排比句并翻译。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一: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向东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城邑。

    译法二: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夺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夺取重要的城邑。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之属、之徒、之伦:这类人

    追亡逐北

    追赶逃兵败将

    2.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本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国力日强;第二层,写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3.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强调下列字词、句子。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开关延敌:延,引。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五、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3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

    (1)学生质疑解疑

    (2)以下词句如果学生忽略,师必须强调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3.要求学生准确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指正。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4.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指导背诵。

    教师提问: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讲析第4段

    1.齐读

    2.强调重点字词,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铺陈排比句)

    译法一:然而陈涉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译法二:之子、之人、之徒:……的人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活用较为典型)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的跟着(陈涉)。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3.学生就其他内容质疑,教师解疑。.

    4.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

    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三)学习第5段。

    1.强调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试译重要语句,教师点拨指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可是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写作特色。

    语言方面:讲究铺排渲染(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能想起来哪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隐的《乐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那么在这首诗中有哪些中国式的意象?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错误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给“错误”冠以“美丽”二字呢?仔细的玩味“错误”是怎么样产生?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少妇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蘋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吴山点点,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妇的眼中渐行渐远,身影融入水天之间,而后杳无音讯,词不言别而言归,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草堂诗余别集》:赞此词“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之夕阳垂金,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前大家先一起来听段诗歌朗诵。听完朗诵以后,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说你对刚刚这首诗歌的了解呢?看来大家对曹操很熟悉啊,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二)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忧”的基调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在学生朗读诗歌之前该让学生明确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诗歌忧的感情基调。

    (三)赏析诗歌语句,解读诗歌意象

    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的解读及对诗人“忧”的内容的解读;2.各小组内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1.诗中表现诗人“忧”的诗句?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课件展示)

    2.诗人为什么而“忧”?

    明确:①忧功业未成(板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课件展示)

    ②忧贤才难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课件展示)

    3.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忧”的感情的?

    明确: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诗歌中“酒”一般被用来表达忧愁思绪,因而有了“借酒浇愁”一说,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及整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达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

    (知人论世。结合全诗可明确曹操表达的是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诗人将人生短暂比喻成“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3)明月

    在古典诗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别绪,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贤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时才能得到,因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4.诗人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自己“忧”的情绪,他又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明确:

    比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比喻贤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表达女子思慕爱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现诗人求贤如渴的心情。

    5.诗歌中“忧”的情绪贯穿全诗,但是同学们朗读的时候却情绪激昂,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诗歌虽然“忧”的情绪贯穿整篇,但是在忧的背后却饱含诗人建立功业、渴慕贤才的理想和抱负。

    6.请个别同学朗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学思考曹操借这几句诗表现什么?

    明确:这几句诗勾勒出一幅彷徨无依的特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良将贤才无明主可选时的彷徨,与曹操在整诗中表露的求贤若渴、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相呼应。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1.正是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所以面对短暂的人生,曹操一扫前人要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发出人生苦短,及时立业的感慨,处在乱世的曹操,在50多岁的高龄仍然渴望建功立业,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家更应树立远大抱负,发愤图强。

    2.以一篇短文写《短歌行》给你的启示,题材不限。

    五、板书设计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4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5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6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作者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作者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作者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作者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中国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教学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周多的反复演练,加上同组老师的耐心指导,自己又详细地设计过渡语,觉得万无一失,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讲完研究课后,我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自我反思

    在各种体裁作品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相当有难度的,是一块硬骨头,十分难啃。我本着挑战自我的想法,依然选择了《再别康桥》这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

    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这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理念。诵读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习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情境导入是一种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着优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桥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康桥的美妙意境。接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徐志摩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上的线索。”所以对志摩作品的解读就要“知人论诗”。其中最能表达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的两句话是“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问题如下: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2.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3.指出这首诗中的情绪高涨的一节诗。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有了这些铺垫,我针对第二节诗指导学生来品读赏析。首先提问学生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够浓烈,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读这一节。最后我做出这样的指导:“荡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动。这里形容心情起伏,无法平静,写出作者的心动,但不是一下,是一层层的涟漪,一波波的荡开。声音要饱含热爱,蓄积在喉间,再轻声发出(重音轻读法);语速要慢;语调要有起伏,轻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让刚开始的同学读,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还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这节诗。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很快确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艳影;修辞是比喻;情感是欢喜和眷恋。

    做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指导学生自选诗节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读为突破口,达到吃透类似诗歌的目的。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先质疑,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由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出整个课堂教学相长的和谐场景。也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

    通过分析和诵读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开始延伸迁移,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一节,借助修辞手法,采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作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色描绘下来。这个环节中,是对整个学习目标的检测,学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诗,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接着我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比较一下,各自的特点。

    二、评课情况

    只是展示学习目标,找一学生朗诵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解释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感悟两分钟。范读时,播放的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没有完全彰显出朗诵的魅力。延伸迁移部分,学生写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三、学生反馈

    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方法:从意象入手,借助修辞来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康桥”。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篇7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优秀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