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发表时间:2024-09-10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能的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金岳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听后立马反驳:“古有秦少游,今有双黄蛋,我汪曾祺还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写人文章,并且作者对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选修课的教师。)

    四、人物介绍

    金岳霖先生,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五、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多媒体展示图片)

    六、课文分析

    1、思考:作者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样的个性?

    明确:有趣。

    2、问题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哪里呢?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3、多媒体课件以及板书配合归纳明确: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态、眼镜、衣着。

    2、奇特的行为举止: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问。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还给她过生日;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不再风趣幽默。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介绍金岳霖与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间的友谊,从中体会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体展示三人合照。)

    概括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口头作文训练:请你把有趣的老师描绘出来,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请代表发言,学生猜。)

    小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七、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或同学写一写。

    返回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3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

    (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

    (2)学生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

    (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

    (6)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

    (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

    (四)说明写作原因

    三、第一段(正面陈述)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概述教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

    本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一)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第二段三组对比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五、写作动机(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课文最后一段鼓励李蟠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六、课外拓展

    1、韩愈强调的“师”和今人有何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对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

    局限性:学的是“六艺经传”,习得是儒家之“道”

    七、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完成课时作业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返回初中教案>>>

    万能的教案之初中篇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亢奋、晦暗、羁绊、冗杂”等词语。

    2、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恢宏的气势,理解其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2、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德育目标:

    理解散文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丰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研讨法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二、充足朗读,感知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标示段序并勾画疑难字词。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和乐自读,体会情绪与语气节奏。

    3、学生集体朗读,揣摩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4、请学生分组品读,根据文中描述,用“---------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与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如:豪放的安塞腰鼓。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读,提出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如学生提问:如何理解文中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2、教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后回答。

    如教师提问: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中对腰鼓场面的渲染,铺排。

    四、课堂练习:根据文中的词语填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赏析课文美点,体会神韵

    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排比: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反复: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

    3、请学生就课文的词,修辞,句式,写法,结构等方面,用“--------好,好在-----------”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

    如:“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三、话说延伸

    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条件许可的,还可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对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返回初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5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师说》教学设计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ò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5、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个对比对比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

    论据(一)(纵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这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二)(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不(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三)(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与文章总论点的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发总论点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掌握知识的,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3、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富有进步性。课文中也有些说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传道的“道”,为封建伦理道德。传道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

    2、文中还是流露出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和学生一起回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老师提示: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总结: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小结作业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返回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例】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