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11篇)
  •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发表时间:2024-09-09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1

    一、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三、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2.教学过程

    (一)反冲运动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慨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做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情景对几个过程中反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3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①最大距离。振幅的

    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

    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

    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

    ⑤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

    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

    ⑦秒,频率的单位是

    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的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

    3、如果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明确振子往复通过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复通过同一段距离或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段距离时所用时间相等。另外要注意,因为振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会造成问题的多解,所以求解时别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二章的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xx 年版 20xx 年修订)》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电路及其应用”主题之下。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的是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规律进而认识自然界的能源,提升保护能源的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层面。要求理解电功、电功率和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节约能量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理解、解释物理现象;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探究方面。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解焦耳定律和电动势的概念及物理意义;能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设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

    本节要学习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整个高中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物理规律之一,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延伸和完善,是分析实际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基础。教材通过分析闭合电路中的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处理教材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闭合电路中的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内外电路的电压有什么规律?这需要通过探究实验和理论推导寻找更多直观的证据来从多个视角寻找规律,并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 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从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时有什么优势?应该如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观点分析问题的区别,感受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确定为: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习主题】

    主题名称:熟悉而陌生的电池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对功能关系和能量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理解,具有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念。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建立了“场” 的观念,熟悉电路的基本特征,为自由电荷在电路中的运动分析和能量分析做好了准备。但是研究闭合电路的电势问题需要建立恒定电场模型,分析自由电荷在全电路内的运动和静电力做功情况,这对学生来说是较大的挑战。同时受初中物理中关于电源输出电压不变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是不变的,没有电动势的概念和对电路全局分析的意识。

    本节课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逐步将视角从局部电路过渡到全电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能量观点理解闭合电路中电势变化的相关规律,最终发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论证、反思评估

    等能力。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生活、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掌握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和内电压的关系,并能用做功和能量守恒的观点解释。(A3、B2)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经历“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物理含义,知道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是标志电源性能的重要参数。(A2、B3)

    通过对比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实验验证、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探究过程,找寻闭合电路内外电压的规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3、C2)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逐步发现问题本质,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过程中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体会研究科学问题时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必要性。(C3、D2)

    (说明:A、B、C、D 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编码,分别对应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数字 1、2、3、4 对应每个维度的水平层次等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难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源】

    教学环境:

    智慧教育云平台(微云服务器 1 台、教师平板 1 台、学生平板 20 台),PPT 演示文稿。

    教具:

    1 个小灯泡(电压 1.5v),干电池一节,镁片、石墨片、苹果、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师演示仪,可变内阻化学电池一个,笔记本电脑 1 台,变阻箱一个,DIS 数据采集器,

    DIS 电压传感器(2 个),导线若干,自制非静电力类比演示仪,。

    学具:

    自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探究仪(4 组),可变内阻化学电池4 个,变阻箱(4 个),笔记本电脑(4 台),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循环递进式探究”教学法:设置问题串,通过对比、实验(分组)、建模开展教学。以情景导入,任务驱动,问题嵌入,活动贯穿,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进阶。

    【教学策略】

    智慧课堂 “云互动”: 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探究活动,即时推送学习任务,对学生当堂建模、实验探究大数据收集、反思研讨过程在线及时处理反馈,发布个性化的批注讲解,确保探究活动的针对性。

    项目化学习策略:将问题前置,以结果为导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连续的、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问题:

    户外探险爱好者在户外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位户外探险爱好者在一次夜间探险的途中迷路了,手机也没电了,他想利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可是手电筒也没电了,他的身边只有以下几件物品(图 1), 他能点亮小灯泡发出求救信号吗?

    智慧课堂平台互投票功能,收集学生的选择,进行大数据分析。(如图 2)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任务一:分析情境问题,实验验证猜想

    问题 :水果电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活动①:试一试——尝试利用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电池盒、导线、两节新干电池,一节旧干电池,数字电压表。对比演示实验:

    用一节干电池(电动势 1.5V),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

    将水果和石墨片、镁片制作的水果电池替换干电池,给小灯泡(额定电压 1.5V)供电。先测量开路电压(1.97V)。

    现象:水果电池供电的小灯泡不亮!电池两端的电压从开路时的 1.97V 左右降到了 0!

    评价 1:对水果电池能否让灯泡亮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展示功能:利用智慧云平台的展台功能实现同屏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如图 3)

    问题 :电池两端减少的电压去哪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以生活情境引入,拉近物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对比演示实验大大出乎学生们的预料,形成了认知冲突,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熟悉而陌生的电池”做好了

    铺垫。学生可能会想到失去的电压留在了内部,使接下来的学习内容顺利地围绕学习需求开展。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任务二:测量内外电压,寻找变化规律

    活动②:探一探——探索电池内部的奥秘

    仔细观察:

    展示 1:将水果电池和解剖过的干电池展示给学生观察,介绍正负电极和电解质,如图 4。

    发现:电池内部存在电阻——内阻(r) 展示

    2:铅蓄电池,介绍结构。

    演示: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并明确电源正负极。如图 5

    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6) 演示实验: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 DIS 数字电压传感器测量电极与探针之间、探针与探针之间的电势差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如图 7)

    发现特征:电源内部,电势在电极附近出现两次“跃升”。(如图 8)

    评价 2:能否通过实验得出电源内部电势有两次抬升的结论。

    问题 :如果将电源接入用电器,组成闭合电路,电源内部的电势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用 DIS 电压传感器测两电极 AB 和两探针 ab 之间的电势差(如图 9)。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

    观察现象:外电路 UAB=1.87V ,相较于电路断路时,数值减小。内电路探针之间出现了电势差(φa<φb),Uab=- 0.14V 。

    结论:1. 电路导通时,电源内部有电势的降落,我们称“内电压(U 内)”,外电路电势的降落叫“外电压(U 外)”。

    2. 整个闭合回路电势出现两次抬升,两次降落。抬升的数值和降落的数值总是相等。

    问题 :内外电压 U 外、U 内之和、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抬升的数值总会是定值吗?

    活动③:测一测——测量闭合电路内外电压

    分组实验:利用自制学具(如图 10)测量电路的内外电压的数值,并计算两者之和,改变外电路电阻 R,多次测量,寻找规律,将实验相关数据填入表 2。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1)

    评价 4:分组实验数据是否合理,能否得出内外电压之和与电源内部电势两次抬升的数值总相等的结论。

    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与电路内部两次电势的提升值之和相等。

    对同一电源,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之和是定值。

    问题 :这个定值到底反映了电源的什么特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电池的.构造,发现电池的内部电势特点,逐步建立电源内电路的物理模型,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学生经历了观察对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加深了对于闭合电路内外电压与电源内部两次电势

    提升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任务三:运用守恒思想,理解科学本质

    活动④:想一想——电源如何维持闭合电路有持续的电流

    引导:有一个量总是保持不变,这在物理学上我们常称做“守恒”。能不能从守恒的角度思考。类比演示:如图 12

    思考: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是如何回到正极的呢?

    类比:将小球由低处搬运到高处,能继续依靠重力吗?

    得出结论:电源依靠非静电力做功将流回负极的正电荷搬运到正极,维持持续的电流。

    评价 3:能否说出非静电力的作用。

    活动⑤:理一理——从能量观出发理清电路中的守恒关系

    思考: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想一想,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论:闭合回路中静电力做功等于非静电力做功 W 电=W 非

    活动⑥:推一推——推导电动势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推理论证:

    由实验数据可得:E=U 外+U 内

    有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可得:q U 外+ q U 内=W 非

    推导得出:E= W 非/q

    含义:E 就是电源内部非静电力移送单位电荷所做的功。即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 电动势——非静电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电荷量之比。符号:E 单位:伏特(V)

    智慧课堂平台的同屏提问功能:学生将实验结论拍照提交,老师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共性结论。(如图 13)

    问题 :水果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外电压为什么很小? 活动⑦:看一看——再次观察实验数据寻找线索

    观察:再次观察分组实验数据(表 2)

    结合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实验结论 E=U 外+U 内, 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备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评价 4:各组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否推导出电动势的表达式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智慧课堂平台的录制微课功能:现场录制微课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观看

    问题 :你能解释水果电池为什么不能点亮小灯泡了吗?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交流讨论,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经历先交流再观察、再猜想、再推导、再思考,从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展了科学思维。同时,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遵从学生认知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任务四:运用欧姆规律,解答情境问题

    活动⑧:说一说——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水果电池的内阻 r 太大,导致闭合电路中的电流 I 小,故外电压 U 外小。

    实验验证:利用注射器改变铅蓄电池内阻,观察内电压、外电压以及电流的变化(图 15)。

    智慧课堂平台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可视度(图 16)。

    评价 5:能否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释水果电池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解释原因,即是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境贯穿始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同时增强了实践意识, 深化了物理观念,发展了科学思维。

    【课堂小结】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二、实验探究,寻找线索

    三、理论分析,发现规律

    四、应用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来源于生活真实情境,从发现问题到探究原因,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释现象。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分运用了循环递进式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个个递进的情境任务中不断认识科学本质, 寻找到物理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关键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5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 复习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

    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五、学习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

    六、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踢毽子游戏活动中有没有对毽子做功,如何求这个功) 学生讨论并回答:有做功,可以用动能定理求解做功

    板书:动能定义和动能定理内容及公式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几点说明:

    1、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动能也没有负值。

    2、动能定理公式中的左边是合力做的功,右边是动能的变化。

    3、动能变化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

    4、合力做功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总和,而不是某一个力做的功。

    二)、动能定理的热身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几个学生的答案,最后教师展示规范解题步骤,通过学生对比讨论,总结出应用动能定理比动力学和运动学结合的方法解题的优势,从而树立能量思想;并总结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清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研究各力做功,确定合力做的功;

    3、分析选定阶段的初、末动能,确定动能增量;

    4、运用动能定理求解

    三)、动能定理应用之一:(学生做例1)通过该题的练习主要让学生明确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特别是连接体问题,物体的受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应具有同一性,不能张冠李戴相互混淆;

    四)、动能定理应用之二:多过程问题(学生做例2)通过该题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确定正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特别是多过程问题如何选取研究过程至关重要;能全程的最好全程;然后通过变式训练2巩固全程思想,最终确定根深蒂固的能量观点;

    教师课件展示多过程问题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全程法;

    五)、动能定理应用之三:变力做功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训练3)请同学到黑板展示解题过程,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教师最后总结:通过以上练习我们认识到动能定理不管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不管受力是恒力还是变力都可以应用,没有任何使用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能量意识。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6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习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

    (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

    (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重视复习,温故知新

    学习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5、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平时讲解习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平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习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四、新课教学时间及授课按排: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杨智老师

    3、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平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平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李勇老师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各知识点和单元过关命题人:赵宝胜老师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张有望老师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平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邢淑芳老师

    7、期末考试复习 6课时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一)反冲运动 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概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课堂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中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运动。

    学生乙:

    装置: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筒,在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物理情景对几个物理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

    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可以自动地改变喷水的方向。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个废旧白炽灯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细玻璃管,往细玻璃管装由火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①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①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②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火箭就向前飞去。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M-m)v-mv1=0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巩固训练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 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 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 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结

    1、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而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反冲运动。

    2、对于反冲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动是守恒定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必须严格按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来进行。

    3、反冲运动不仅存在于宏观低速物体间,也存在于微观高速物体。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

    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

    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具

    丝带、波动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抖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二)知识应用:

    1、课本中提到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你能想象在某次地震时,位于震源正上方的建筑物,在纵波和横波分别传来时的振动情况吗?为什么?(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本来是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来开始振动,有关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A、该现象表明质点获得了能量

    B、质点振动的能量是从波源传来的

    C、该质点从前面的质点获取能量,同时也将振动的能量向后传递

    D、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E、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也立即停止

    F、介质质点做的是受迫振动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

    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

    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

    [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

    ○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应用]

    ○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 篇11

    教师教学的困惑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设计思想是“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有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程,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通过选修课程,保证学生有个性发展。我们的工作是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反映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趋势,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认为新课程要顺利实施,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目前困扰教师们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评价。传统的考试还需要吗?考试的成绩还重要吗?考试的重要其实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更是无法回避的,在强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的时候,教师最敏感的恐怕还是考试成绩的重要,只要考试不取消。即如何评价教学事实上是制约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瓶颈,也是教师们心里最关心的问题。

    1.1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相信教师们都是熟知并认可的。关键的症结在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并落实这一理念。

    根据我们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常态观察,目前教师们的常态课更多是一种传统讲授式为主导的改进型,应当承认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当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时,由于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接受,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你说出结果,造成教与学关系不协调。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思考与建议: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事,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种默会知识。虽然教师们都经过了市级学科培训,甚至省级国家级培训,但很多在纸面上很容易说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变得很难了,这不是培训就能解决的,还得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才是真正的解决。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使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执教能力,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

    1.2 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实施

    新课程必修教材在组织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都作了适当调整,虽然删除了部分内容,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从本质上看新教材的教与学要求比原教材高,平均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比原教材多,主要渗透了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并不如原先想象的那么好上!这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1.2.1 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这是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新教材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许多教师可能受多年教学实践积淀的经验干扰,加上教学评价严重滞后,担心过程与情感目标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认为新课程强调了三维目标,势必使教师在课堂上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知识目标从时间上就显得比较紧张,甚至会来不及进行课堂小结、例题的讨论、学生课堂练习,从而导致对知识掌握缺失,课外作业错误增加,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

    思考与建议:制定教学目标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知识目标的“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和体验性要求目标的“经历”、“反应”、“领悟”的区分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较长时间有意识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我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不应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们需要仔细研读省“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熟悉、掌握新旧教材变化,体会这些变化隐含的目的从而领会编者意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避免用老方法使用新教材。

    1.2.2 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教材组织结构都变了,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虽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但实际操作起来颇感困难。对教材如何处理,对教材提出的要求如何把握,对省“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可能大多数教师还是心中无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更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不准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补充旧教材上的内容,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新教材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是有所提高,“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频繁出现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手,更要动脑。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要求增多了,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例如,直线运动提前到第一、二章后和初中讲的概念完全不同,导致学生由于前概念的缺失,思维能力一下子拔高,学生就可能跟不上。

    思考与建议: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共同要求和融合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处理各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的结构如何安排等等,相信多数课都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很多材料。这些对教师来说也都是新的问题和困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所呈现的内容,课前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以“教学指导意见”为纲,认真细致的准备,严谨流畅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师上课时底蕴十足、如数家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1.2.3 课时与进度的矛盾

    按照省里每周2课时的安排建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更不要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了。好在学校安排的课时多一些。一个模块36课时,相信多数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其实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像听报告讲座看电影那样,听过了看过了就算数,它毕竟对学生有一定的教学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错误的做法和理解也需要反复纠正,这些其实都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例如,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就集中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矢量”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新东西,理解上都存在困难,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明了的,要经过反复的纠正和体会才能较好地掌握。

    思考与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学生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时恰点适度的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3 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很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教学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其用意何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少花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教师这样认识,让学生探究,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有时感觉让学生探究太浪费时间,半天还得不到应得的结论,教师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案例,一般学校对这些资源没有很好地实施与利用。一则因为学生课余负担很重,忙于应付作业;二则社会、学校、家长对这方面的意识欠缺。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小课题研究留于表面。教师在教学中有口难言,也只能处于应付状态,无法真正地按课程标准落实到位。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真活动。我们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行为,变求知为已知。其中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学铺垫。不能片面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避免以“学习体验”为时尚的随意、无谓的体验,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1.4 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匮乏

    1.4.1 作业、练习等教辅资料不配套

    有一些发下的配套练习,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听懂,但很多题目不会做。仔细研读其中一些题目,窃以为教辅用书依然停留在原教材的套路上,与所学内容脱节。教师们感到,难以找到适合新教材和本校学生的辅导用书和配套练习。

    思考与建议:把握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对习题要精心选择,大胆取舍,不要被资料束缚,提倡自编。

    1.4.2 教学设备陈旧和实验器材缺乏

    新课程中有关实验装备有很多更新,但学校实验室还没能跟上,导致教材和实际实验脱节。例如,我校没有添置教材中介绍的传感器。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实施好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想想是好,做做是难,要想爱你真的不容易。

    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习题课教学设计

    【《课标》研读】

    1.《课标》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对匀变速运动有一些了解,但是解决问题对规律的应用和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分析讲解

    【教学资源】

    教材、ppt课件、有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协和飞机失事”视频的演示,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感官与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对飞机起降问题的关注

    赋有“空中骄子”之称的协和超音速飞机是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种超音速客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04马赫(2150km/h)。

    1969年10月1日,协和飞机首次超音速飞行; 20xx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退出了商用飞机的历史舞台。

    20xx年7月25日,协和客机AF4590班机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当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飞机接到塔台传来消息飞机尾部起火。但是,机长还是拉起了飞机。飞机于起飞后约2分钟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生。

    教师:让我们把沉重的心情化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第二环节:通过对〖问题1〗的探究和讨论,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问题1〗飞机跑道的设计

    请你设计一种飞机跑道,给一种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

    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度的瞬间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

    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

    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

    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

    交流讨论 ――修正设计

    设计展示 ――规范要求

    第三环节: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分析,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价值

    〖问题2〗协和号AF4590班机的机长为什么还是拉起了飞机?有关数据:法国戴高乐机场跑道的总长度为4000m,飞机起飞时的加速度约为2.1m/s2,降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能够达到约1.4 m/s2,飞机拉起时速度已达到328km/h。

    学生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此时速度达到328km/h,飞机已经跑了20xxm,如果此时采取制动措施,还需跑出3000m才能停下来。因此,在地面减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机长拉起了飞机。。。。。。

    第四环节:通过对〖问题3〗和〖问题4 〗的思考和讨论,引出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3〗为了避免AF4590班机空难的发生除了延长跑道长度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增大飞机的制动加速度。

    〖问题4〗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设计

    机场跑道长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到95m/s即可升空。假定飞机在达到此速率时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学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通过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1)协和式AF4590班机失事的原因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AF4590班机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DC-10班机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

    教师: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协和式飞机为什么退出了商用客机的历史舞台?

    高能耗、高燥声、载客量少、安全性……

    教师:人类在追求高速度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3)第二代协和飞机将于20xx年上天 载客能力达250人。

    教师:让我们关注它吧!

    第六环节: 通过师生互动归纳出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小 结〗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2)画出物理过程的分析草图;

    (3)运用物理规律和方法,分析计算得出结论。

    教师:你可以使它更加完善吗?

    【发展空间】

    汽车的制动加速度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指标,请你尝试设计一种测定汽车制动加速度的方法。

    (课外研究)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集体完成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培养目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就需要从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入手,尽可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真实的、有生活与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协和飞机失事”的视频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使他们更加主动、热切地投入问题的探究。在真实的情景中,利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与价值感悟。课堂上学生们以较大的热情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教学中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规范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自主活动的增多,课堂的组织略显松弛,对学生设计的展示和交流有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大、更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面对许多困惑,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在给学生创设“体验课堂”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创新、创作的快乐。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800字)

    我经历这么多教学坎坷,我对教学理念,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有了一定的领悟.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踏遍千山和万水,一路走来不能回,而今才发现,一个人,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学会遥望远方,更应仰望苍穹,走走停停,回头望望,不断反思总结,为下一段路的风兼程而养精蓄锐。

    一、作为二十一纪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意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求教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要求教学中要有情感,要有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注重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才显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才会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欲望。

    二、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应变能力和专业情感。新课程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堂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学会”转变为了“会学”,而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直接来自于教师的合理指导。这便首先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三、作为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应该懂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与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较大,而且这时的学生也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鼓励和关怀。因此,我们应该有健全的专业感情,真心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走到学生中去,多和学生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老师,更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了,回报要比付出大得多。

    教育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脉不和,周身不畅,我将继续不断反思提练,争取最终上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我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三: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2875字)

    实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明确物理学科的思想:把复杂问 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想化,理想问题模型化,模型问题具体化。其次明确物理教学的任务:在课堂上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格;播撒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

    有效物理课堂的教学,首先取决我们老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我们如何实现这些决定,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括对人对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心理成份。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位。高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谈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承,但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对有效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1、 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苹果为什么落向地球?如果抛出的'石块速度足够大,还会落向地球吗?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铁块吗?在雪地上开车时为什么速度不能太大?如果太大会有哪些危险?有哪些方法可以辨别一根木棒哪头是树根?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设法强化、巩固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在活动掌握物理知识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高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将重心时,拿来一根木棒,然学生开办法找出那头是树根,然后当堂动手找出。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启发讲授式、实验探究式、小组合组式、自主学习式、科学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悟”的边缘状态是“愤”、“悱”。说出了启发教学的精髓。通过启发让学生达达“愤悱”的状态:“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 探究式教学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把握好提出问题这个要素,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中心。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一堂有效的物理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4、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 "曲线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过山车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还会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还会以后去试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也不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猜想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总之。一堂有效物理课的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和“识”,“知”和“识”是黄金搭挡,只有“知”,而没有“识”,那只能是个容器,所学的东西不能内化为自己的血液,只能是一种外加的累赘,有了“识”,才能化死为活,化古为今,为我所用,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有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要充分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学情、讲究实效,正确处理好教、学、练关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物理教案详案范文(精选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