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原子和分子教案范例13篇
  • 原子和分子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9

    原子和分子教案范例13篇。

    或许"原子和分子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感谢您对本页的关注我们会用最好的内容来回报您!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3】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4】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继前面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的,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第一课。同时,这节课也是为以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衡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理解其概念;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关原子和分子的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问:在生物课上,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那么物质呢?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分成很小很小的粒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 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 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 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 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 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师:刚才我将加酚酞的水和浓氨水放到一起,人为让他们接触,溶液变红了,那么不直接让它们接触会不会变色呢?想想你会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 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相同质量时,体积为什么不相等呢?水分子自述中问到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怎样认为?

    比喻讲解:取满满一杯沙子,在里面加水,能加入吗?说明沙粒之间存在什么?那么分子呢?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 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 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 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 在化学变化中: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总结: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掌握分子的特征。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习讨论、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

    二、教学重点

    分子的特征;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魔术实验(白纸现红字,又消失)

    【讲述】物质是由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展示】先进科学仪器下的分子、原子图片。

    【讲述】举例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重点学习分子。

    【情景】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假如十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需要数多长时间呢?大胆猜想。出示答案:31773年!

    【结论】分子特征之一:分子很小。

    【情景】中午回家刚一进家门就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说明构成油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结论】分子特征之二:分子在不断运动。

    【讨论】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实验】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揭秘魔术】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一步步揭秘魔术。展示相关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在有阳光的地方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呢?

    【情景】小故事:杯子满了吗?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

    【结论】分子特征之三: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手指堵住小孔,慢慢推动活塞,观察体积变化。

    【结论】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

    一般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大小关系:气态>液态>固态。

    【情景】乒乓球变瘪怎么办?

    【思考】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分子的观点如何解释。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1.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应分开洗,以免染色。

    (2)温度升高时,温度计内的酒精柱会上升。

    2.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 场所吸食“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固体难以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D.充足气的自行车内胎在烈日下爆裂,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后思考】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子的特征,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呢?请同学们认真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

    分子

    很小 运动 间隔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6】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8】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学生整理,记录。

    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为什么物质可以由固态→液态→气态?

    4、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思考,交流表达。

    一是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

    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

    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

    【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3. 。

    ……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1】

    1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存在。

    5、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7、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概念。

    8、能够运用本单元知识点,解出相关题型以及中考题。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分子的性质

    2、原子结构

    3、物质的分类、组成及微观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知识梳理

    一、几种构成物质微观粒子

    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说出分子的性质吗?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对于分子的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二)、原子

    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中的 等量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中等量的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思考?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忽略电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离子

    例题2 则该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电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电子,形成 ( )

    例题3、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X等于11,则该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例题4、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则该离子的符号为( )。

    A.X B.X2- C.X-2 D.X2+

    例题5、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9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小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结构: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个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17 氯

    Cl 元素符号

    35.45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g

    例题7、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题8、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_ .

    (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多媒体展示:

    例题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课堂小结:从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分类小结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

    学生小结:本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几种微粒 二、物质的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

    2、原子 3、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第二个板块】:练习反馈(见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2】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原子和分子教案【篇13】

    《分子和原子》教案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三、教学程序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板书] 第三单元  课题2  分子和原子[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飘香”是什么原因?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话题,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问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动画和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从猜一猜的问题中引发探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分子会运动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问题,从而顺利的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分析推理]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实验条件,归纳、交流实验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性。疑惑,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探究活动二】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演示] 用带刻度的长玻管做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的实验。[演示] 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思考问题4]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结论] 气体物质粒子间的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利用分子间隔距离可以改变的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思考问题5]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动画模拟: 水 水蒸气           水       氢气+氧气[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2.原子[动画模拟]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和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等特征。[板书]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1+1≠2,提出猜想与假设。从沙子钻到石子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思考,回答。(运动→溶解扩散,空隙→液面下降)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归纳分子的基本特征,给分子下定义。

    观看动画,理解变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学生形成分子微粒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分子、原子的定义。 活动过程 活 动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归纳小结] 分子、原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在学生分析解释的基础上点津:如同一个人站不成任何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在分子的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及物理性质。[迁移运用四]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教师引导下,从颜色、味道、质量等方面分析出:能体现和测量出这些物理性质的必然是许许多多分子的聚集状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分子是谈不上这些问题的。 

     

    从释疑解惑中加深对概念严密性、深刻性的理解。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列表对比归纳、总结分子与与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为学习后续章节“原子的构成”做好准备。四、教学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2.《分子和原子》学案附1:板书设计

     

     

     

     

     

     

     

     

     

     

     

     

     

     

     

     

     

     

     

    附2:《分子和原子》学 案【问题情境】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问题设疑】桂花为什么会“飘香”?猜想……观看模拟动画和实物图像得出结论:                                           。【问题思考】 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它们有哪些微粒特征(基本性质)呢?(提示:是否有质量和体积?能否运动?微粒间是否有间隔?)从“水分子的自述”我知道了:                                                 。【探究活动一】 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1. 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现象:                                             。2. 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明白了:                           。3.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现象  解释  4.得出结论:                                                               。5.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迁移运用一]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探究活动二】 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吗?1.观察演示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体积             100mL。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上这种现象?猜想:                                                                 。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                                               。 讨论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2.观察演示实验: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后体积                             。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迁移运用二] 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思考问题] 构成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分组实验:如图3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水,一支吸空气,两者等体积,用手堵住末端注射孔,慢慢推压栓塞,观察现象。发现:                                                。结论:                                                。[迁移运用三]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的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思考问题】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分子是一种                   、                、                      微小粒子。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观看模拟动画】 水  水蒸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水       氢气+氧气  此变化属于      变化,分子本身       变化。  分子的定义:                                                                。【观看模拟动画】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理解发生变化的实质。[归纳] 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           、            、               等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                                                                        。学完本课题我知道了: 1.                                                 。2.                                                 。3.                                                 。……【激疑思辨】为什么在分子定义中只强调化学性质,而不提及物理性质? 【迁移运用四】 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1)流动的液体中分子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分子是静止的。(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2.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课外延伸】  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分   子 原   子定   义  基本性质  区   别  联   系 

     

    【原子和分子教案范例13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