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等边三角形课件实用
  • 等边三角形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08

    等边三角形课件实用。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通过本文了解“等边三角形课件”您会对它有更多深刻的认识,您可以尝试应用本文内容或许能为您提供有效的帮助!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1)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发展合情推理,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

    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1、情境创设

    问题:地震过后,同学用下面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板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铅锤。把三角板斜边紧贴在横梁上。这就能检查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1。提出问题。

    2、演示课件(1):介绍方法,设下悬念,引出课题。思考作答;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件演示检测方法:旋转“房梁和三角板”,保持铅垂线不动,判断房梁是否水平。演示可能的情况,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科书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问题(1):△ABC有什么特点?

    问题(2):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发出指令引导学生操作;画图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问题(3)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想法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2)

    一、教材背景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12.1 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概念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索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三角形的全等是初中几何部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它既和前面所学知识练习紧密,又为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准备,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数学思考

    在图形的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感受图形变化途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5、教学重点

    ⑴全等三角形以及相关概念。

    ⑵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6、教学难点

    寻找并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对应边的方法。

    三、教法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采用以自学辅导式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一系列有启发式、挑战性的为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规律,验证猜想,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充分提现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教具:直尺、三角形纸板、同一底片的两张照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同一底片的照片两张、三角形纸板。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问题1:我们每个人手里的数学课本在外形和大小上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发现下面的里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关系吗?(多媒体展示)

    通过学生观察、猜想初结论后,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约3分钟)

    2、动手实践、师生互动、启发思维

    问题2: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互相配合)。

    ⑴、 把同一底片洗出来的两张照片上的图形沿边框剪下来,把剪下来的 图片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⑵、 取一张纸,将自己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

    ⑶、 问题3:通过刚才的体验,大家谈谈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如何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呢?

    (本环节约6分钟)

    3、动态演示,观察归纳,尝试体验(多媒体演示)

    问题4:三角形在平移、翻折、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改变?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多媒体演示,给学生更直观的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是利用运动的方法寻找全等的一种策略)。

    本环节约5分钟

    4、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获取概念。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P31内容,理解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概念辨析能力,并能将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对应元素找出来,同时能正确的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强调要将对应的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5、启发猜想,合作实践,验证猜想。

    问题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呢?对应边呢?(通过对图形的观察、以及演示,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动手实践、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本环节约5分钟

    6、学以致用,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多媒体展示)

    通过对三个练习题的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根据文职元素寻找对应角、对应边的方法,从而配用学生对较复杂图形的识别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

    本环节约10分钟

    7、反馈评价,师生小结(多媒体展示)

    问题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本环节有5分钟

    8、回味知识,布置作业

    未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布置阅读本节课内容后,分层次完成P33页12.1 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一、相关概念

    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三、学生练习

    七、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完成对三角形实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对应”含义的理解,即培养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想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正真理解和把握,从而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了数学活动的方法。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3)

    教学目标

    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行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3)发展合情推理,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

    5、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

    (交互式白板使用功能)

    1、情境创设

    问题:地震过后,同学用下面方法检测教室的房梁是否水平:在等腰直角三角板斜边中点绑一条线绳,线绳的另一端悬挂一个铅锤。把三角板斜边紧贴在横梁上。这就能检查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1。提出问题。

    2、演示课件(1):介绍方法,设下悬念,引出课题。思考作答;

    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件演示检测方法:旋转“房梁和三角板”,保持铅垂线不动,判断房梁是否水平。演示可能的情况,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动手操作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教科书图12.3—1),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上述过程中得到的

    问题(1):△ABC有什么特点?

    问题(2):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发出指令引导学生操作;画图介绍腰、底、顶角、底角。

    问题(3)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想法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回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用小棒情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10、4、5B: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10+4>510+6>4

    10+5>4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5)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定理: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对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家形是等边三角形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

    3.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讲评。讲解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一种特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拼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尺,提问: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问: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演示规范的证明步骤,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的结论还需要给予理论证明。

    4.让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按要求动手折叠。

    5.讲解例题,应用定理。

    6.布置学生做练习。

    练习:课本随堂练习1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了解了什么证明方法?

    四、作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地自主探索、思考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可能会从边和角两个角度给出答案。

    2.积极思考,通过老师的点拨,分类讨论当这个角分别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

    3.认真听讲,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方法,理解定理。

    1.积极动手操作,并很快得到结果:可以拼出等边三角形。

    2.在拼摆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得出结论。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证明的思路。

    3.认真听讲,体会从探索和尝试中得到结论的过程和证明方法的步骤,掌握定理。

    4.很有兴趣地折叠纸片,体会定理的应用。

    5.听讲,体会定理的应用。

    6.认真做练习。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

    3.分别演示:

    ∠ABC,∠ACE=∠ACB,k=,时,BD是否与CE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为其他整数时,BD与CE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AC,AE=AB,k=,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

    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

    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

    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11.小结这两个课时的内容。

    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积极思考,回忆以前所学知识,联想新问题。

    2.认真观看例1图形中线段的关系,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3.对于课件的演示很感兴趣,凭直观感觉可以猜测,不管k为何值,BD=CE总成立。基于前面例题的.启发,想要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可以自己给出证明,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

    4.在已经探究了角的大小的改变对于BD,CE的等长性没有影响,有了一些成就感之后,又面临新的任务:BD=CE吗?因此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这部分探究活动,而且有了前面的体验,探究也会比较顺利。

    5.兴致高涨,凭直觉猜测结论仍然成立。但有些学生给出全部证明可能会有困难。

    6.认真听讲,在掌握结论的同时受到老师的鼓励,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后续学习。

    7.较少接触这样的命题,因此会感到新鲜,有用已知公理和定理对命题的真假性进行判断的欲望。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证明。

    8,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听讲,获得对演绎证明的初步体会。

    9.可以从直观上得出结论,但是此处要求证明,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遇到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习欲望。

    10.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听讲,对反证法有了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解。

    11.体会老师的讲解,并根据小结记忆掌握知识。

    (学生小结: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反证法的推理方法。)

    等边三角形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通过撕拼、折叠、测量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度。

    活动准备:

    量角器、剪刀、小组活动记录表(15份)、各式各样的三角形(3锐,2钝,2直,15份)、灯谜3条、大信封(里面装有2锐、1直、1钝形大,后粘有双面胶)、几何画板、五边形的图、剪用的大三角形(色浅,画出角的符号)、黑色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1、明确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等于180度。)

    活动一:探究与发现

    三角形的三个角是哪三个角?谁能到台上来指一指?(师画出角的符号)我们把这三个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三个内角的总和称为内角和。(板书:和)你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就是180度?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吗?量一个就能说明它的内角和是180度吗?(生答:测量等)

    好,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选择桌面上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验证你的想法。并将测量的结

    果填入小组活动记录表中。

    四人小组活动:师巡视。

    除了量的办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交流、反馈:你们用的是什么办法?发现了什么?(注意学生评价,操作+表述,投影学生的活动记录表)

    生1:我用的是测量的办法。

    (师适时板书,尽量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真不错!

    还有谁也是用测量的办法?测量的是什么三角形?还有吗?

    哗!大家测量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为什么大家用测量的办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度数和不同)

    学生反馈:因为存在误差。

    小结:同学们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是一种好方法,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老师还用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收集了很多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你们仔细观察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和内角和的度数,你得出什么结论?

    电脑演示。(解释角的问题)

    小结: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是180度。

    谁还有不同的办法也可以验证?

    生2:我用的是撕拼的办法。(提示:可以将3个角撕下来,拼拼看) 你是在怎么做的?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这个办法行不行?你们也试着做一做。

    生3:我用的是折叠的办法。

    请你也来给大家说一说。(折叠后画出角的符号)

    这个办法行不行?你们也试着做一做。

    对于撕和折的办法,你觉得怎样?

    评价学生发言: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用量、折、拼的办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猜想。(板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老师真的非常佩服你们这种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活动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并能根据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活动二:试一试

    1、基础训练。

    (1)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形,你能求出其中一个角的度数吗?这是书28页的“试一试”,请同学们打开书,独立完成。

    学生反馈:角a是多少度?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另一个角的度数。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两个锐角的度数和等于90度。

    (2)直角三角形的度数,同学们都算对了。老师这儿还有三个三角形,比比看谁能最先算出角的度数,直接写在书上。请打开书29页,完成“练一练”第1题,你是怎么想的?(把书合上)

    2、剪三角形。

    你们看,老师手上有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仔细观察,我用剪刀剪了一刀,(投影)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一左一右手拿小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另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将两个三角形拼合)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都认为是180度吗?(如有怀疑的,

    提示你想自己试试吗?)请你们注意看,老师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又剪一刀。这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还可以继续往下剪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反馈。

    小结:只要是三角形,不管它的形状、大小,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4、知识拓展。

    刚才同学们知道了三角形(也就是三边形)、四边形(也就是长、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用同样的办法,你会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投影五边形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己去研究。把你们重要的发现,写成数学小论文,寄给报刊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们,相信他们也一定也会佩服我们同学的发现。

    【等边三角形课件实用】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