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发表时间:2024-09-07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1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③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比较数的大小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log0.50.6>0,lnЛ>0,logЛ0.51,

    log0.50.6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

    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布置作业。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6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

    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7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

    P80闯关训练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9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 篇10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揭示题

    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理解题

    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符号名称功能说明

    终端框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数学教学教案设计中的重难点最新】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