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发表时间:2024-09-07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3

    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4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根据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的位置。

    学习难点:探索特殊的点与坐标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坐标纸,三角板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预习疑难: 。

    2、填空:

    ①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

    ③画数轴时,一般规定向 (或向 )为正方向。

    二、探索与思考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观察:在数轴上,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

    即: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 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 。

    反过来,知道数轴上的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2、思考:能不能有一种办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

    3、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4、点的坐标:

    我们用一对 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 。表示方法为(a,b).a是点对应 上的数值,b是点在 上对应的数值。

    (二)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

    1、以A(2,3)为例,表示方法为:

    A点在x轴上的坐标为 ,A点在y轴上的坐标为 ,

    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2,3),记作:A(2,3)

    2、方法归纳:由点A分别向X轴和 作垂线。

    3、强调:X轴上的坐标写在前面。

    4、活动:你能说出点B、C、D的坐标吗?

    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不要写反。

    5、思考归纳:原点O的坐标是( , ),

    x轴上的点纵坐标都是 , y轴上的横坐标都是 。

    横轴上的点坐标为(x,0) ,纵轴上的点坐标为(0,y)

    (三)象限: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平面被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2、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你能说出上面例子中各点在第几象限吗?

    三、理解与运用

    1、在游戏中学数学:以某同学为原点,以他所在的横排为x轴,以这一组为y轴,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1)下面大家一起找一找自己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2)下面这些坐标分别表示谁的位置? A(2,1);B(2,-1);C(-1,1);D(0,3);E(0,-1)

    2、例 写出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3、归纳:点的位置及其坐标特征:

    ①.各象限内的点;

    ②.各坐标轴上的点;

    ③.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④.对称于坐标轴的两点;

    ⑤.对称于原点的`两点。

    4、对应练习:教材43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若点M(x,y)满足x+y=0,则点M位于( )。

    (A)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B)x轴上;

    (C) x轴上; (D)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

    2、第四象限中的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

    (A)a (B)-a (C)-b (D)b

    3、点A(-m,1-2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A)m(B)m (C)m (D)m0 。

    (二)填空题:

    1、点P(3,-4)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2、已知A(a,6),B(2,b)两点。

    ①当A、B关于x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②当A、B关于y轴对称时,a=_____;b=_____。

    ③当A、B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b=_____。

    六、解答题

    1.在下图中,分别写出八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

    2.下图是画在方格纸上的某岛简图.

    (1)分别写出地点A,L,O,P,E的坐标;

    (2)(4,7)(5,5)(2,5)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6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7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平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习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平方米……)(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平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9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12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样本容量过少,那么不能很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比如要调查2000名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几名学生就不能反映2000名学生的喜爱情况;如果抽取的学生人数过多,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再如要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的生病情况,在医院去抽取一些60岁以上的住院病人,它又不具有代表性,则应从60岁以上的老人册中任意抽取部分老人的生病情况来反映总体的.60岁老人的生病情况,才能达到目的.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所谓随机就是机会相等.例如在2000名学生的注册学号中,随意抽取100个学号,调查这些学号对应的100名学生.当然还可以在上学或放学时,在学校门口随机进行调查;或则每隔10个人调查一个,直到调查满确定的样本容量.

    总体说来抽样调查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抽样过程中避免了人为的干扰和偏差,因此随机抽样是最科学、应用最广泛的抽样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 篇13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大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