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
  •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6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

    小编精选的“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一定能够给您带来极大的惊喜,如果你觉得这个内容不错请将它分享给你的同学和朋友。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1】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2】

    本册教学内容:   1 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 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本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   第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能根据身边的数字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88页的插图,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单价,学生填写每种货物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依据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小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些购物经历和经验,所以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88页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通过89页例1,检测目标3和教学难点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三)、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着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大家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四)、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7)、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05,  1.25,  0.7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 的点叫小数点。 1分米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可以写成0.1米  1厘米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可以写成0.18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有效地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个自己十分熟悉的.情景氛围中开展学习。           第2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90页的例2,教材给出了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跳高的经历,因此都会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 依据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90页例2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和本页“做一做”,检测目标1、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创设情景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1.2>1.15>0.9>0.88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鼓励和引导学生采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众数之后教学的,让学生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相关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例3引导学生发现成绩与全组跳绳的平均数比较不够合理,从而引出中位数的概念。例4主要让学生学习求偶数个数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注重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让学生体会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体会描述数据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中位数与平均数、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引出新知。

    1.谈话:9名同学进行一次跳绳比赛,小浩同学得了第三名,而他所在的男生小组的平均成绩是117下。请你猜一猜,小浩可能跳了多少下?(学生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大家都认为小浩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显示例3的表格)

    小明小华小咏小宇

    小良

    小飞小浩小翔小春成绩∕下102170969097106110182100

    谁先来排一排,让这组数据变得有序、清晰?学生说按什么顺序排的,以及这样排的好处。(验证平均数)

    3.为什么小浩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排在第三名呢?(学生讨论)

    结合图分析:平均数已经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这时用平均数117代表9位同学的普遍水平已不合适。

    4.你能从中选择一个数据来代表这9位同学的普遍水平吗?(学生讨论,汇报想法。)

    5.揭示概念: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如果它们的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大时,要用一种新的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在把这些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6.变式训练加深认识:

    ①交换102与其它数的位置,现在中位数变了吗?

    ②如果小翔跳200下或更多,中位数变了吗?平均数呢?

    ③现在再来看小浩的成绩,你觉得怎样?(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的代表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较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中位数的特点:由于考虑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所以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时,就容易受到其中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可以弥补平均数的这一不足,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二、自主探究,深化新知。

    1.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正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下面是另一小组10名女生的跳绳成绩,你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编号12345678910成绩∕下106991041201071123310297100

    学生自主寻找,再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合理的答案。

    现在你能说说怎样找一组数的中位数吗?

    比较并小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

    说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

    2.简单应用,体会作用。

    (1)选择填空:A.平均数B.中位数C.平均数或中位数

    ①五年级有两个班,要比较期末考试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每班成绩的()。

    设计意图:当一组数据中没有极端数据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是合适的,而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时,由于平均数接近极端数据,因而不适合代表这组数据了。通过引导学生改动极端数据,使之具有代表性,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差异。

    ②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某班第2小组8名同学的成绩如下:

    32、50、86、82、89、92、85、96

    用()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水平比较合适。

    ③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某班第4小组7名同学的成绩如下:

    89、88、90、92、88、91、93

    用()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水平比较合适。

    (2)下面是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①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②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③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④住房面积为50平方米的那名学生由于转学,搬离了这个地区,那么其余8名学生家庭住房面积的中位数是多少?

    ⑤住房面积为43平方米的学生家买了新房子,所以也搬走了,那其余7户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是多少?用它来代表剩下7户家庭的住房情况,合适吗?

    设计意图:例3和例4主要教学中位数的意义和求法,其中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几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平均数和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各自特点,讨论发现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组数据集体情况的原因,帮助学生加深对中位数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中位数求法也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索中获得。

    3.思考

    什么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大?

    什么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小?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航模小组用八架飞机做飞行实验。各架飞机飞行的时间如下表。

    飞机编号ABCDEFGH飞行时间∕秒818142629272331

    (1)求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小结:平均数是22秒,低于平均数的数据有3个,而高于平均数的数据有5个,所以用平均数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不太合适,而用中位数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4)讨论:如果允许你改动一个数据,使得用平均数来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试验水平也比较合适,你觉得应该怎么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回顾学过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求法和意义,进一步体会到三者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它们在意义和作用上的认识。

    四、灵活运用,完善新知。《某某招聘启事》

    本超市由于生意兴隆,现需招聘2名女性营业员,年龄20-35岁,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待遇优厚,本店职工现人均月工资1200元。有意者请拨打电话:。

    小王看到这则广告,被工资1200元所吸引,于是辞去原先的每月900元的工作,应聘成为该超市的一名营业员。当发放首月工资时,小王只领到了500元,觉得受了欺骗,于是要求超市按广告所说的1200元发放。而超市方面却说并没有欺骗她,同时出示了一份上个月份的职工工资表(如下图)

    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月工资(元)40003000900850800750700600600500500

    看着这份工资表,小王陷入了沉默。

    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

    (1)小王为什么觉得受了欺骗?你觉得超市方面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欺骗了小王?

    (2)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超市的职工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为什么?

    五、课内总结,整理新知。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在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点时,中位数与平均数、众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2题都主要通过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作用。练习十六第3题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体会到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其特征的必要性。

    六、课后思考,拓展新知。

    在青年歌手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为什么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得分的平均分?

    附: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正中间一个数(奇数个)

    先排序大小后取数(一个)

    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偶数个)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8~6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准备:剪取一些带有各种数的报纸新闻。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

    一、数的认识

    1.拿出课前收集的报纸,让学生说一说新闻中用了哪些数?从数中了解到什么?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几条报纸信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报纸信息。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新闻报导中都用了哪些数?从这些数中,你了解到什么?

    指名发言。

    2.让学生读教材上的数,鼓励学生选其中一个数说一句话。师: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数字,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一些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数。请同学们来看课本58页,读一读这些数,从中选一个数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一枝铅笔的价钱是0.35元。

    ●一种果汁饮料中果肉的含量占25%。

    ●西路商场的-2层是地下停车场。

    3.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题,交流后,鼓励学生举出小数或负数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1)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

    师:谁还能举出一些分数,小数和负数的例子?

    学生可能举出假分数,循环小学和负分数等。

    4.让学生自主完成(2)题,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完成(2)题。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第(2)小题怎样做?

    生1: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等于0.375,再化成百分数是37.5%。

    生2:小数0.35化成百分数是35%,化成分数是,再约分等于。

    生3:120%化成小数是1.2,化成分数直接把约分,得。

    师: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在表示具体事物时,有什么不同?可以选择一个例子说明。

    生:小数只表示实际的数量。如0.35米;分数可以表示实际的的数量也可以表示分率。例如米,红铅笔的枝数是蓝铅笔枝数的。百分数只表示百分率或百分比。

    5.让学生自己比较各数的大小,交流时,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法的机会。师:将上面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如:

    生:我先排大于1的数,再排小于1大于0的数,最后排负数。

    师:很好,当数字比较多的时候,分着比较,能省去一些互化的步骤,也不宜出错。

    二、因数与倍数

    1.回顾2、3、5的倍数的特征并举例说明。然后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师:我们在认识自然数的时候,还研究过2,3,5的倍数的特征,谁知道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可能会说:

    ●2的倍数的特征是末尾是0,2,4,6,8.例如283和776.

    ●5的倍数的特征是末尾是0或5.例如350,205.

    ●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例如123,402.

    师:同学们说很清楚。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生1: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

    生2: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它就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其他因数那它就是合数。

    2.让学生说出关于质数和合数的特殊情况。师:关于质数和合数,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情况?

    学生可能说: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比如2.

    ●最小的质数是2.

    ●有些数是奇数也是合数。比如9,15等。

    学生说不出,教师可以提示。

    3.分别复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然后学生自己完成59上面的题。师:刚才复习质数和合数时,都用了因数。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那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9页上面的题。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

    4.让学生说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特殊情况。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主见的机会。师:谁知道关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还有哪些特殊情况?举例说明。

    学生可能会说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那个数,最大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比如6和24,最大公因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24.

    ●如果两个数互质,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比如4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6.

    学生如果说出其他意见,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三、正数、负数

    1.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师:前面我们还见到了正数和负数,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生:正数是比0大的数,负数是比0小的数。

    生:零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看书了解亮亮家4月份的收支情况,提出问题(1),让学生估算。师:正数和负数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处很广泛。看书上亮亮家4月份的收支情况,估计一下亮亮家4月份大约收入多少元,支出多少元,结余多少元。

    生1:我看了一下收入工4项,分别是爸爸妈妈的工资的奖金,大约三五千多元。

    生2:支出大约四千多。

    生3:剩下一千多元。

    3.提出问题(2)的要求,学生自主填表。交流时,说一说怎样填的,最后教师作启发式谈话。师:现在,把亮亮家4月份的收支情况用正负数表示,填在表中。

    让学生独立填表,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生:3号收入1500元,记作+2500元,结余+2500元。6号缴水电费600元记作-600元。结余是2500-600=1900元,7号领工资记作+2100元,节余2280+2100=4380元

    师:同学们刚才在算节余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正、负数的加法,到中学你们会学习的。今天我们就不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一本初中的课本提前学一学。

    四、用数表示事物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人民币,找出上面的号码,并说一说号码的作用。

    师:通过计算大家计算出最后的节余是1580元。爸爸妈妈挣钱非常地辛苦,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人民币,认真观察一下,除去面值和图案以外,你发现了什么和数学有关的事物?

    生:一排数字。

    师:真聪明,一下就发现了。你看到的这一长串数字就是人民币上的号码。你知道这些号码有什么作用吗?

    生1:就是记号。

    生2:如果是新钱,看号码就知道有多少钱。

    2.让学生读书,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师:大家说得都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哪些作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0页,读一读人民币号码的作用。

    学生读书

    师:通过读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如:

    ●增加难度,防止伪造。

    ●起计数作用。

    ●判断残币的真实性。

    ●区分发行时间的早晚。

    师:你知道哪些辨别人民币真伪的方法?

    学生可能说到:

    ●看金属线。

    ●看水纹。

    ●看纸质。

    五、问题讨论

    1.让学生自己读题,了解题意。提出教材中的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3页,自己读一读问题讨论中的内容。

    学生自己读书。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指名说题意。

    师:用天平称3次称出不够份量的糖,怎样称,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2.全班交流说出具体称的方法。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称?

    生:13.5千克的糖分装成0.5千克的糖一共可以分27袋。把27袋糖分成3份,每份9袋。

    第一次在天平两边分别放9待,如果有一边轻,不够的就在轻的一边9袋中;如果天平平衡了,则在没放在天平的9袋中。

    第二次把这9袋再分成3份。每份3袋,找出不够份量的在哪3袋中。

    第三次把这3袋分盛份,每份1袋,就能找出不够份量的糖。

    3.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2、3、4题,独立完成。师:课本第62、63页练一连的题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5】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体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美丽的图形,请大家也把它拿出来(教材附页2),沿虚线把它们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

    1、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发现的特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此时学生可能说出是对称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示怎样对称的。

    学生可能说:虚线两边一样大

    还可能说:虚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虚线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综合实践和应用

    1、练一练

    师生一起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重点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再进行交流说说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谈论完后再画。

    特别指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2、猜一猜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剪出的图形然后再实际做一做。

    出示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进行猜想讨论,然后剪纸。(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安全.)

    【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