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必备五篇)
  •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6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必备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方法,理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与感悟。

    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诗歌中画面美和情感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歌中抽象词句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插图、背景音乐等。

    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用于记录诗歌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与童年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分享一些有趣的童年故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摘录的好词佳句,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摘录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

    四、欣赏诗歌,感受画面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欣赏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插图和诗句,深入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

    五、模仿创作,抒发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修改,最终完成创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3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想: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必备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