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5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我们为您整理了以下有关“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的范文,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你在工作中更好的表现!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认识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机构特征。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例2指出图、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直角三角形中,,将三角形分别绕边,三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哪一种简单的几何体?或由哪几种简单的几何体构成?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

    3、用平行与圆柱底面的平面截圆柱,截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圆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圆心时,形成的空间几何体、

    5、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一平面去截此圆锥,则底面和截面间的部分的名称是_________。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8、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三、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 生:不好用。(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

    1、探索10n的特征

    计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

    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

    1、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5、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

    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练习:人体内约有2.5×10 5个细胞,其原数为多少个?

    五、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1.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体会绝对值的作用与意义;

    3.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的简单计算。

    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探索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意义和性质,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甲乙两辆车从城站火车站同时开出,甲车向东行驶5千米到达一候车亭,乙车向西行驶5千米到达另一候车亭。问:

    (2)这两个有理数有什么关系?

    (3)在数轴上把这两个有理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复习用有理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相反数的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有关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1.引入:

    (1)若每辆车行驶每千米耗油0.2升,则甲乙两辆车各耗多少升油?

    (2)计算汽车耗油量的过程中,只与什么有关?而与什么无关?

    耗油量的计算只与汽车行驶的路程有关,而与方向无关,在实际生活中不注重方向的量还有很多,本节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不注重方向的量——绝对值。

    2.引导学生从数轴上认识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师:+6和-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表示+6和-6两点,虽然分居在原点的两旁,符号不同,但与原点之间都是相隔6个单位长度。

    指出:

    在数轴上表示+6和-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我们就说+6的绝对值是6,-6的绝对值也是6。

    归纳: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师: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什么?0的绝对值是什么?负数呢??

    生: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论。

    师:同学们说的对,但这只是绝对值意义的文字叙述,事实上,这意义还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大家知道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达吗?

    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思考,得到三个相应的表达式。?

    即: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0;

    (3)如果a

    归纳: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归纳:由此可知,不论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为非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而言,总有:a≧0?。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绝对值的“非负性”。

    补充:

    (1)绝对值等于0的数只有一个,就是0;

    (2)绝对值等于同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例1.?-5的相反数是______;|-5|=______,不小于-2的负整数是______。

    例2.若x>0,y

    例3.绝对值不大于4的整数有______个。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要注意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而是非负数。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就是零。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创设情境,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及分析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 旋转 ,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 ,那么就说这 个图形 或 ,这个点叫做 ,这两个图形中的 叫做关于中心的 .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 B B' 、C C' 、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1、 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1、已知下列命题:①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不全等; 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③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中心对称,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3、已知,△ABC与△DEF成中心对称,请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4、如图,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成中心对称,则它们的对称中心是______,点A的对称点是______,E的对称点是______.BD∥______且BD=______.连结A,F的线段经过______,且被C点______,△ABD≌______.

    5、如图,点A'是A关于点O的对称点,请作出线段AB关于点O对称的线段A'B'

    1、如图,在△ABC中,B=90°,C=30°,AB=1 ,将△ABC绕定点A旋转180°,点C落在C'处,求CC'的长为多少?

    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

    1)画出与△ACD关于D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2)找出与AC相等的线段;

    3)探索:三角形中AB与AC的和与中线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若AB=5、AC=3,则线段AD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移的概念,发现并归纳平移的性质,学会利用平移绘制某些特殊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平移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难点: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对于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必须具有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看完后,我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变换,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是怎么移动的呢?”

    1.以老师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进入情景,感受生活中的平移.

    2. 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活动二 观看下列美丽的图案,并回答问题.

    (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

    在老师用动画演示的启发下,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将达成共识:

    “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移动,得出若干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组合成图案”.

    请大家试试看!在一张白纸上划一条直线,将手中的硬纸板图形沿着这条直线移动,并把每一次移动后的图形画下来!

    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学生动手作图,完成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并告诉学生:“我们刚才做的就是将图形进行平移”.

    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平移可以创造生活中的美,并进一步加深对平移的印象:

    “一个图形的整体沿一条直线移动”.

    1.平移的定义: 将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定义中包含平移的两要素:方向和距离.

    对应点的定义: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多媒体再一次演示平移,学生很容易得出平移的第一条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接着,我要求学生观察课本P28图中A、B、C点与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并提问:“这些线段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呢?”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对线段大小的比较和平行线的判定的方法.在这里他们可以使用刻度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通过度量线段、画截线和比较角的大小等方法,探究出平移的第二条性质:

    在了解平移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讨出平移的性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在寻找身边的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他们学好数学,将来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B

    A .平行不相等 B. 相等不平C.平行且相等 D. 既不平行,又不相等

    (3)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为了学生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例题2.下列变换中可能属于平移的有哪些?

    强调平移“是图形沿一条直线运动”,让学生意识到“不符合平移性质的不是平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 练习:

    (1)下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左边的小船是右边的小船向平移 单位长度后得到的;

    (2)请找出A、B、C的对应点A′、B′、C′;

    (3)请找出与线段AA′相等且平行的两条线段,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巩固对平移两要素与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实现重、难点的落实,

    并为下一步“平移作图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学习作好铺垫.

    用同样的基本图形绘制的图案,其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通过对图形欣赏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同样一个基本图形,如果平移的方向不同或平移的距离不一样,将会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加深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

    通过观察多媒体绘制这幅图片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用一个基本图形通过不同的平移可以构造出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兴趣.

    2. 请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1、2及习题5.3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32、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2、3.

    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

    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7、12(拓展与延伸)。

    四、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

    ⑴(3+22)×6 ⑵(827-53)6 ⑶(6-3+1)×23

    ⑷(3-22)(33-2) ⑸(22-3)(3+2) ⑹(5-6)(3+2)

    ⑴(5+1)(5-1) ⑵(7+5)(5-7) ⑶(25-32)(25+32) ⑷(a+b)(a-b)

    ⑸(3-2)2 ⑹(32-45)2 ⑺(3-22)(22-3) ⑻(a-b)2

    ⑼(1-23)(1+23)-(1+3)2 ⑽(3+2-5)(3?2?5)

    1. 计算:(22-3)( 22+3). 2. 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

    3. 若x=11+72, 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

    1. 计算12(2-3)= .

    2. 计算⑴(2+3)(2-3)= ; ⑵(5-2)( 5+2)2011= .

    3. 计算:

    ⑴12(75+313-48) ⑵(1327-24-323)12 ⑶(23-5)(2+3)

    ⑷(5-3+2)(5+3-2) ⑸(312-213+48)÷23

    4. 已知a=3+2 ,b=3-2,求下列各式的值.

    5. 若x=3+1,求代数式x2-2x-3的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2.进一步熟悉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问题: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论是什么?

    2、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

    (1)如果 ,那么 等于多少?为什么?

    (2)如果 ,是否也有 呢?为什么?

    (3)如果把条件改为 那么 是否还与 相等?为什么?

    教师进行简单说明。

    2、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如何描述?

    这个比例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为什么?

    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AD=4,DB=3,AC=10,求AE、EC的长。

    小结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 A)

    (2)x2-8x+15=0;

    (3)x2-3x-7=0;

    (4)3x2-8x+4=0;

    (5)6x2-11x-10=0;

    (6)2x2+21x-11=0.

    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

    (4)、(6).

    各组做完了没有?

    做完了.

    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

    我改的是××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

    x-3x=7,

    2)2.

    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

    方程(3)的解为x1=

    好,继续. 3?237,x2?3?237.

    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

    ××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

    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

    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

    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

    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 m,宽12 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

    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

    宽度都相等.

    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 m或12 m.

    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

    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 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16-2x)(12-2x)= 1

    2×16×12,

    也就是x2-14x-24=0.

    x-14x=-24,

    x2-14x+72=-24+72,

    (x-7)=25,

    x-7=±5,

    即x-7=5,x-7=-5.

    ∴x1=12.x2=2.

    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 m或12 m.

    不对,因为荒地的宽度是12 m,所以小路的宽度绝对不能为12 m.因此甲组设计的方案不太准确,应更正为:花园四周的小路的宽度只能是2 m.

    大家来作判断,谁说的合乎实际?

    丙同学说得有理.

    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

    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 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 m,根据题意,可得

    ?≈±5.5.

    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

    设计了一个方案,

    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 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

    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

    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

    地.

    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 m2(即1

    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 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 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

    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

    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

    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 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

    场地.

    经计算,它符合要求.

    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

    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

    2×16×12, 即x-28x+96=0,

    x2-28x=-96,

    x2-28x+142=-96+142,

    (x-14)2=100,

    x-14=±10.

    ∴x1=24,x2=4.

    因为矩形的长为16 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 m.

    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

    212×16×12, 即x-28x+96=0.

    x1=4,x2=24(舍去).

    所以x=4.

    (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我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限速40千米/时以内的弯道上,甲、乙两车相向而行,发现情况不对,同时刹车,但还是相碰了.事后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为12米,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米,但小于12米,查有关资料知,甲种车的刹车距离S甲(米)与车速x(千米/时)之间有下列关系:S甲=0.1x+0.01x2;乙种车的刹车距离S乙(米)与车速x(千米/时)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9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0

    设计思想:

    这堂课为章节复习课,教师可以先从总体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所学的知识,要知道本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初步认识二次函数;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数表、图像和表达式三种表示方法来表示二次函数,并会相互转化;

    会画二次函数,能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二次函数。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认识二次函数。

    体会从特殊函数到一般函数的过渡,注意找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树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尝试、猜想和发现的精神;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改变过去只利用数式,而忽略图形的思想。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 的图像及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

    师:这堂课是这章的总结课,下面我们来看这章整体知识框架图:(幻灯片)

    观看这章的知识整体框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2.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的样子?

    3.你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吗?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同学们,想想你们学习本章的收获是__________。

    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面的问题。

    例1:某农场种植一种蔬菜,销售员张平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对今年这种蔬菜的销售价格进行了预测,预测情况如图2-1,图中的抛物线(部分)表示这种蔬菜销售价与月份之间的关系,观察图象,你能得到关于这种蔬菜销售情况的哪些信息?

    要求:(1)请提供四条信息;(2)不必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1)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3.5元;(2)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0.5元;(3)1月到7月的销售价逐月下降;(4)7月到12月的销售价逐月上升;(5)2月与7月的销售差价是每千克3元;(6)7月份销售价最低,1月份销售价最高;(7)6月与8月、5月与9与、4月与10月、3月与11月,2月与12月的销售价相同。

    (注:此题答案不唯一,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只要是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并且叙述正确即可)

    师:要重点看一下横轴与纵轴分别是哪一个变量,然后再看一下它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例2:(北京石景山)已知:等边 中, 是关于 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若 分别是 上的点,且 ,设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的最小值。

    当 ,即 为 的重点时, 有最小值6。

    师:本题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例3:某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2-2,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与篮球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m。

    (1)建立如图2-3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

    (2)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在甲前面1m处跳起盖帽拦截,已知乙的最大摸高为3.1m,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

    将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左=右;所以一定能投中。

    生:此球能否准确投中,与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何联系,我不大清楚。

    师: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蓝圈可以看成一个点,所以此球能否准确投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看一下该点在不在抛物线上即可。

    例4:如图2-4,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 运行,然后准确落入篮框内,已知篮框的中心离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多少米?

    (2)如果该运动员跳投时,球出手离地面的高度为2.25米,请问他距离篮框中心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解:(1) 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0,3.5)。

    ∴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3.5米。

    (2)在 中,当 时,

    故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为 米。

    师: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就是过蓝框向地面做垂线,垂足与人的站立点的距离。

    (1)证明抛物线顶点一定在直线 上。

    (2)若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当 ,且 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2)中所求抛物线顶点为 ,与 轴交点在原点上方,抛物线的对称轴与 轴脚于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点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过点 作 ⊥ ,垂足 在线段 上,试问:是否存在点 ,使 若存在,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 。

    即 ,解得 。

    ∵ 或 当 时, (与 矛盾,舍去), 。

    当 时, 或 。

    (3)∵抛物线与 轴交点在原点的上方,∴

    解得 。

    师: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如果适合直线的解析式,则点在直线 上;否则,点不在直线 上。

    我们这堂课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