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说木叶教案
  • 说木叶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5

    说木叶教案。

    挑选了一篇网络上非常出色的“说木叶教案”文章分享给大家。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发展全面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阅读之后您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说木叶教案 篇1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

    鲍志慧

    一、课文悟读

    本文如一支古筝曲,让人听到的是铮铮的旋律;又如一杯清茶,稍苦却回味无穷;亦似一场“对簿公堂”的话剧,精彩处让人不禁为剧中风趣的台词而哑然失笑……

    这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作者成功地运用反证法、归谬法,从分析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入手,对所谓“新解”先质疑,接着逐一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论证,腾挪变化,层层推进,说理透辟,条分缕析,绵里藏针。

    文章在第1段中直接摆出对方的“新解”--对“乌啼”、“江枫”、“愁眠”的考证,作者连用三个“是……吗?”的疑问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提出对“新解”的质疑,驳其论点。在第2段中运用严密的措词、复句句式,,:旷无论如何不在于……,而在于……”,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枫桥夜泊》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其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而绝非其考证的“三座桥”、“一座山”,对方论点的虚假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写到这儿,尚嫌单薄。在第3-7段中,对“新解”所考证的“乌啼桥”、“江村桥、枫桥”、“愁眠山”的论据逐一予以反驳。作者运用了引证法,引用大量的实例,如《乌夜啼引》、《乌夜啼》曲、《短歌行》等,论证“乌鸦夜啼”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用普遍概括特殊。在第4段中,作者又巧妙运用归谬法,得出即使“新解”能够成立,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白”了的结论,语言幽默、犀利,指出其考证实在无多大价值,毫无必要。在第5段中对关于“江村桥、枫桥、渔火、愁眠山”的新解,连用两个“索然无味”,以反衬这些考证毫无意义。接着又运用归谬法,论证诗因染了主观感情,才有动人的意境,相反按某些考证,“月落”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引出其荒谬的结论,从而间接驳倒其论点。作者接着又驳其论据,“无文献证明”不仅指出其沦据的虚假性,而且照应开头,指出这样的“新解”其实质是贬低了诗的艺术价值,糟蹋了诗。

    这篇驳论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准确运用关联词“首先……其次……第三……”“再者……最后……”使得文章极富条理性。作者还巧妙运用设问、反问、短句和复句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使句子变化多样,摇曳多姿,行文跌宕起伏,开合有致。

    此外,本文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作者以轻松、自如的笔调信笔写来,如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变枯燥深奥的学术研究为浅显易懂的随感,深入浅出,易于中学生接受,具有-定的可读性陛和趣味性。

    二、亮点探究

    1.《枫桥夜泊》给人们编织了一幅美好的夜泊图景,悠悠的寒山寺钟声几乎成了羁旅之思的象征。当然,此诗也引发了人们众多的鉴赏、考证,本文即是面对众多“新解”,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出发,本着不媚俗、不功利的思想,批驳某些牵强附会“新解”的好文章。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探究学习:

    结构严谨,善设波折--纵览全文,作者在引出对“新解”的怀疑后,采用“列出+批驳”这样“1对1”的方式,依次摆出对方关于“乌啼”、“江枫”、“愁眠”的所谓“新解”,并一一批驳,这样逐一解决“问题”,紧凑利落,毫不拖沓。同时,这三项内容照应原诗的描述顺序,顺应人们的阅读感受,层层推进,娓娓道来,逻辑性强。最后用“总之”一段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文章浑然一体,使人有淋漓尽致、水到渠成之感。

    语言准确,不乏幽默--议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必然要求作者措词精当严密,不遗漏洞,经得起推敲。本文多处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一般情况”既承认一种事实的`存在,也预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不等于”、“绝对不会有”,用双重否定的方式强调了“乌鸦夜啼”存在的极大可能。严谨的语言,是该文有较强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带有学术争鸣的成分,不是有关政治立场的“刀光剑影”式的驳论文,而似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用机智幽默的语言陈述观点,很多句子令人忍俊不禁,于心悦诚服间欣然接受其观点。如,“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2.作者既然要质疑“新解”,为什么在文章第一句却谈到“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而不直接否认“新解”呢?

    探究学习:

    在生活中,当我们听到对古诗词翻新的解释时,也往往很好奇,觉得新鲜,同时“反思”自己对此诗的原来理解,--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作者这样起笔,易与读者形成共鸣。然而,细心的读者也可以发现,作者暗藏伏笔,一个“初听”预示这是直觉反应,并非理性认识;紧接着作者发出三个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将读者带人了深层思索的空间,这样“迂回作战”,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利于读者对自己观点的接受。

    三、选题设计

    本文与第15课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同属驳论文,都以驳倒对方论点为目的。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语言风格和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研究指向: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关乎民族的利益,因此作者言辞较为激烈,对敌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本文则从文艺鉴赏的角度出发,探讨诗歌的考证,意在规范治学的作风,因此语言恳切幽默,娓娓道来。其次,《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主要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以雄厚的不可辩驳的事实驳斥对方的谬论,使文章显得大气、厚重,说服力较强;本文则运用了事实论证、归谬法等方法,灵活多变,步步深入,易于令人接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8月

    说木叶教案 篇2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4、全文思路梳理,整体把握。

    五)拓展练习。运用文中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这一观点,学以致用,作连线题。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课后作业。

    说木叶教案 篇3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说木叶教案 篇4

    学习目的:

    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

    例句;(暗示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鸟:有空远感觉)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烛:相思情、愁别意)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说木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

    学生:采摘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

    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

    (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

    (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

    (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

    (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

    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说木叶教案 篇6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晋代文学家李密的这篇作品,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感人至深,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悟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更重要的是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同时,对学习下一篇课文奠定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知识目标:熟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进退两难的情感,加深对“孝”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四、说教法与学法

    2、教学方法:多读、互动、探究、总结。具体是指反复诵读课文,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最后是课堂总结,背诵课文,布置作业。

    3、说学的方法: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情表》。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再听录音,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读错的字词的音纠正过来,并能很好的断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五遍)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这样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及错误的朗读节奏。

    3、提问: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那么,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设计意图: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李密的孝心,亲情的可贵。

    (五)1 、齐读第一段。

    (六)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领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设计意图: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课堂上的双向、多项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悲苦的境遇。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保留名节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    巧;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五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他会不会认为李密是不想为他效力呢?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1 、学生齐读第二段后投影以下几个问题,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3)情以动人,理以喻人。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 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2、让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并投影以下几个问题 ,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3、(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范读第四段。

    4 、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8、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设计意图:这样落实了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课训练练习册中的第4题。

    说木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

    “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

    【说木叶教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