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合集十二篇)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4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合集十二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

    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

    (四)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夏天的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描写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暖的红,如热血,如朝阳,散发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热的红,如雏菊,如艳阳,充满活力。

    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热的绿,如绿叶,如繁林,蕴涵澎湃只请

    夏之色为热之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烈日豪情;

    夏之色为亮的蓝,如蓝天,如夜空,展现魅力之神,

    夏之色为灿的黄,如光艳,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为炫的黄,如黄花,如向日葵,欣欣向荣的影响;

    夏之色如凉的青,如荷叶,如山川,折射着燥热之后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蕴涵天国之美、

    冬之色为寒的银,如月光,如白雪,纯洁了整个世界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之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

    冬之色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临近;

    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

    冬之色为甜的白,如雪花,如树挂,掩盖了世界的美丑;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蕴涵纯净之心、

    冬之色如洁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闪烁着无私的清静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热炒热卖,仿写心中的夏,学生会觉得很容易,同时也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

    (六)总结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结语、寄语:

    [幻灯3]

    踩着时间的脚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从往日充满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长成为如今充满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从今时勃发热情的青少年,走向坚强伟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翻滚升腾的麦浪。

    在你身上,我仿佛闻到了夏日涌动着的成熟了的麦香。

    在你身上,我触摸到了收获希望的喜悦。

    在你身上,我听到了生命成长那紧张的脚步声。

    在你身上,我才发现,生命里的夏天到了。这正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生命季节,这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来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两季,用我们的活力大声赞美这个生命里的黄金的夏季吧!

    【设计意图】利用寄语的形式,在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呈现文字,既是课堂情感酝酿的最终爆发,又能在教学结尾处推波助澜,再掀一个情感__,达到师生共鸣效果。同时,对文章的情感和主题进行迁移,赋予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真谛。

    (八)作业

    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带着品味赏析课文的余温,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家乡的夏天,投学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练笔的力度。)

    附:板书设计

    紧张热烈急促

    景美赞美

    (总——分——总)

    人勤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1946年生于山西

    现任:

    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

    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

    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

    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 称 特 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 (花争春): 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 角 度(顺序)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2、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3、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1、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2、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4、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xx中遭受批判,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文学常识

    2、理清故事情节,学会讲述童话故事

    3、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

    3、分析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

    2、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接触新课,走近作者

    1、写出你知道的童话故事,说说看童话有什么特点?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课文故事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把本故事压缩在150字以内

    3、故事中写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四、研究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那么试试可不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大典之后》。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运用想象的艺术特点以及运用夸张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

    2.正确认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写作思路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多元解读童话主题,依据主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早有了解,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但往往流于情节与人物的浅层理解。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复述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加深对童话主旨的理解。

    1.童话篇幅颇长,不宜在课堂通篇朗读,通过复述梳理脉络,抓住叙事要素即可。

    2.学生对于童话有个性化理解,分组讨论可开阔学生思路,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全班的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对童话的深入理解。

    3.童话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想象,最后的拓展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六两个单元引导我们走入大千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和见识各色各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在第五单元中见证了伟大的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在第六单元中,我们将走入想象的世界,看看在想象中折射出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走入的就是想象最为丰富的童话世界。而提到童话,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位大师,那就是──安徒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

    师:同学们对安徒生和他的创作有哪些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在《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主题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与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为主。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设计意图】扩大知识面,为理解童话主旨做铺垫。

    (三)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师:(1)下面是关于这篇童话的结构图,请大家根据结构图复述童话的情节。

    (2)童话刻画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你能否用一个准确的动词将人物和“新装”表现出来?

    (明确文章的线索和结构)

    【设计意图】抓住童话的主要人物,理清情节发展过程。

    2.选读重点情节,读准字音。

    炫耀(xuàn) 愚蠢(yú) 妥当(tu?) 钦差(qīn) 滑稽 (jī) 陛下(bì)

    赐给(cì ) 爵士(jué) 头衔(xián) 勋章(xūn ) 称职(chèn) 呈报(chéng)

    御聘 (yù pìn)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设计意图】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引子和开端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2.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皇帝?是怎样表现皇帝的这些特点的?

    3.骗子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分别分析大臣官员和孩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刻画了哪两个群体形象?他们说谎的原因和皇帝大臣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群体形象的刻画有什么意义?

    6.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童话的情节?从行骗者和被骗者的角度分别分析谎言不被揭穿的原因,从中分析这篇童话的意义。

    师点拨: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穿骗局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呢?就是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文中的骗子呢?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也可以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病态。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全身在大街上,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设计意图】深入探究童话的主旨。

    (四)语言品析

    1.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提示:抓住皇帝爱穿新衣服的特点,紧扣皇帝的身份,从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分析。)

    2.“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示:结合说话人的身份,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五)拓展思维训练

    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如何?

    2.大臣走后,想象一下两个骗子会说什么?

    3.皇帝看到新装后,想象皇帝回到宫里想什么做什么?

    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童话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愚蠢的皇帝在赤全身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做?是怒不可遏地将小孩子抓起来,给予严厉惩罚,还是悔过自新,做一个一心为民称职的好皇帝呢?请你发挥合理想象,为文章续写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将本文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实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案(合集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