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推荐九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3

    化学教案(推荐九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的制定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必须元素之一,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化学教案”,我们提供这些信息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化学教案 篇1

    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化学教案 篇2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空气的组成如何?

    2、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

    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

    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

    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实验3-1]:水的电解

    现象:

    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2O H2 +O2 分解反应

    介绍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

    讨论:氢气H2 氧气 O2 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元素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成: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种类: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化学教案 篇3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化学教案 篇4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A.78升 B.78% C.21升 D.21%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1.B 2.A 3.B 4.B 5.C 6.C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化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并能说出石蕊和酚酞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其物理性质。

    3.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酸碱指示剂

    [问题探究]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有何规律?

    【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呈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知识拓展】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二)几种常见的酸

    [问题探究]常见的酸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性质是怎样的?有哪些用途呢?

    【知识点2】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分析】实验10-2

    (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并闻气味。

    盐酸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透明液体无色油状液体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出现白雾无明显现象

    气味刺激性气味无味

    密度常用浓盐酸(37%~38%)1.19g/cm3常用浓硫酸(98%)1.84g/cm3

    【知识点3】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用途

    盐酸(HCl)重要化工用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H2SO4)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知识点4】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分析】实验10-3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下列实验:

    实验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纸上写字处变黑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木棒变黑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布上出现小洞

    【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氢、氧元素,生成的黑色物质炭,该性质称为脱水性。

    [问题探究]如何正确稀释浓硫酸?错误的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

    【知识点5】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分析】实验10-4

    1.实验过程: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并用手轻轻碰触烧杯外壁。

    2.实验现象: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3.实验结论: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因为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酸液向四周飞溅。如果不慎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注意】浓盐酸的特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所以应密封保存浓盐酸。

    【知识拓展】在实验室中浓硫酸做干燥剂,但只能够干燥中性气体(H2,O2,N2,CO,CH4等)和酸性气体(CO2,SO2,NO2)。

    (三)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6】盐酸、硫酸等酸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所以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酸的通性。

    【实验分析】实验10-7

    实验一:酸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1.实验步骤:在点滴板上分别滴入两份稀硫酸和稀盐酸,再用胶头滴管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入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稀硫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问题探究]此实验说明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3.实验结论: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回顾第八单元金属与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表:

    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

    镁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锌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2.结论: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实验三: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实验步骤: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实验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

    ②金属氧化物与稀硫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

    [问题探究]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3.实验结论: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注意】铁单质与酸反应,生成物中有Fe2+,溶液中有Fe2+时,溶液呈浅绿色;铁的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当溶液中有Fe3+时,溶液呈黄色。

    【知识拓展】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锈时,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铁单质也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问题探究]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小结】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②酸能与活泼金属作用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四、教学反思

    化学教案 篇6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案的编写精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对一堂初三化学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次教案的主题是“原子与分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熟悉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能进行相应的运用和分析。教案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导入、知识点讲解、实验探究和作业布置。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引出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自主提出了关于原子和分子的问题,为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打下了基础。

    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解释了他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不同物质的分子中找出共性和差异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教案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混合不同物质,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最后,教案还布置了一些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小组讨论等。这些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同时,教案还给出了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教案的作用与意义。一个好的教案,既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做到在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思维。

    然而,本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的语速偏快,有些学生可能跟不上。下次我应该放慢讲解的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记忆时间。其次,在实验探究环节,时间安排过短,导致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进行实验。下次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最后,在作业布置环节,我没有给出足够的扩展题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下次我应该多提供一些深度和拓展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本次初三化学教案和教学反思,我对如何编写和改进教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特性。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质性质及用途的关系。

    教学用品

    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 我们都见过晶莹璀灿的金刚石,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你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份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讨论后,老师加以指正和说明)

    [讲解] 铅笔芯、碳棒的主要成份是石墨,金刚石、石墨、木炭,还有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这节课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阅读] 课本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

    一、金刚石和石墨的成份、物理性质及用途

    (在讲述石墨导电性时穿插导电实验)

    [讲解]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折射散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石墨可导电,可以做电极,又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并在温度骤然升高时不易炸裂,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 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单质是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等。(交待:“炭”与“碳”的不同写法)

    下面着重介绍木炭。

    [演示] 1、将一个装有半瓶带浅红色水的锥形瓶,配上胶塞。把两块木炭放入带红色的水中后,塞上塞子再摇动锥形瓶,注意观察带红色的水中颜色的变化。

    2、把木炭放入盛满NO2气体的锥形瓶,塞好塞子,摇动片刻,观察现象。再加热锥形瓶,红棕色气体NO2又重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实验后,得出结论)

    [小结] 木炭能吸附红色和棕红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小微粒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板书] 二、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大量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4、用途:木炭可作燃料、黑火药、制铅笔和做吸附剂等。

    [小结] 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讨论] 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作业] 略。

    化学教案 篇8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化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选:

    3×284 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 ×100%= ×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 =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化学教案(推荐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