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兰亭集序课件11篇
  • 兰亭集序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31

    兰亭集序课件11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兰亭集序课件11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课件【篇1】

    兰亭集序的三个实用教案  第一个教案: 师:这篇文章就像一座小桥,我们走过这座桥,就来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我们见到了王羲之,看上去,他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字来回答。 生:乐 师:为何而“乐”? 生:时光美,“暮春之初”。 师(板书):良辰 生:景色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板书):美景。你能用美妙的语言翻译一下吗? 生:山峦层叠峰岭峻秀,树林茂密水竹修颀,河流激荡回旋,春风和暖轻柔! 师:除了美景,还有什么? 生:还有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对,兰亭修禊诗会会聚了名士谢安、王羲之、孙统等四十一人。还有吗? 生:盛会,即兰亭盛会,这些名士修禊诗会,“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在“良辰”,遇“佳朋”,赏“美景”,开“盛会”,“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确实快乐! 师:请同学示范朗诵,体验这份快乐的情怀! 师(创设情景):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和王羲之等名士在兰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抬起头来仰望浩渺无际的天空,低头观赏着天地万类美景,你会有什么感想? 生:我体会到友情可贵,和那么多朋友饮酒写诗,真乃人生之大幸! 生:我觉得放纵自由的享乐也是人生可取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委屈自己,忙碌劳累一生,“放浪行骸之外”嘛。 (生笑) 师:及时行乐,有李白的风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吗? 生:(沉默,思考) 师(点拨):“宇宙天空,大地万物”有和特点? 生:浩瀚博大! 师:很好!还有吗? 生:永恒! 师:对!与宇宙天空,大地万物相比,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特点? 生:渺小和短暂! 师:请问同学们,王羲之等人体验到这一点了吗? 生:体验到了,从第二自然段开头就可以看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就是说在我们友情交往中,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师:一方面体验着宇宙天地的永恒,一方面感悟着时光悄悄的流逝,慢慢地,作者的情感就有了变化,由先前的“乐”衍变为什么? 生:痛! 师:对,“痛”从“乐”生!这种“痛”的情感缘于作者因“良辰美景,佳朋盛会”萌发的感慨,从第二自然段来分析,作者有那些感慨? 生(思考,探讨):“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妙和愉悦时,却感受不到时光在飞快流逝,人生在渐渐磨灭。而等到我们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静心思考,感慨横生。 师:具体讲有哪些感慨?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美好的东西也并非永久美好,都在变化。 师:这种变化还是缘于时间的一刻不停地变化。还有吗?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更何况的意思,表明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这也是作者的感慨之一。 师:到此,作者和古人产生了共鸣――“死生亦大矣!”痛惜之情难以抑制!请问,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份情感? 生:这份感伤,表明作者对生的留恋,带有消极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待生死的局限。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沉默) 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生(恍然大悟):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 师:好,能不能更具体一点,或者举例讲讲? 生: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师:谢谢你,讲得太精彩了!这份“痛惜”之情,看似消极,其实积极,王羲之在此亮明自己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他强烈地暗示我们:留恋的人生才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往往关注人生的长短! 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部分,让我们跟随他的朗诵细细体味那份痛惜之情吧!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大家思考: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生:由“痛”转为“悲”。 师:“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生:(众说纷纭) 师:那我们先看作者悲从何起。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理解和看待我们,也就像我们理解和看待前人一样。 师:我们的看法和前人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的,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句可以看出,意思是说,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一样相吻合。 师:兴感的缘由吻合,触发的感慨相同吗? 生:也相同,“死生亦大矣”!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生(思考,沉默) 师:针对当时深受老庄玄理空泛思想影响的士大夫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生死等同,司马迁不必忍辱活着,屈原也不必为大义而死,进而从反面的角度验证了“死生亦大矣”的意义! 师:由此可知,“悲”是“痛”的升华,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悲叹! 师: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三部分,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对生死的悲叹! 第二个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投影有关诗句)     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 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投影重点实词、虚词)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求: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 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 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作者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贤人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板书:景美――人贤――事雅)我记得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静。 生:丘迟笔下的春景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样的色彩。 生:我认为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师:非常好!一个是活泼,富有生机,另一个是超凡脱俗,美景配贤人真是“信可乐也”。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处?请先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师:(板书: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生:《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nb

    兰亭集序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

    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

    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快乐。“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

    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

    (五)拓展延伸

    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兰亭集序课件【篇3】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摘自《名作欣赏》.4 陈友康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A.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

    癸(      )丑      禊(          )事       流觞(       )    会稽(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B.未尝不临文嗟悼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引以为流觞曲水

    修茂林      修竹    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此地/有/崇山峻岭C.曾不知/老之将至D.足以/极视听之娱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1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

    予我千金,吾生若()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7.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从所列4个词中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        ②A.落B 圆C.明D.上

    ③A.傍B依C.横D.到          ④A.声B.有C.几D.一

    18.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9.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杯,其致一也”。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21.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22.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

    参考答案:1.D 2.A 3.A 4.D 5.C6.指春季最后一月。副词,皆。以此来。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所以”,因此;“致”,达到,此指达到的效果。尽,尽情享受。兼词,相当于“之于”。7略  8. B    9. C    10. D    11. D12.长;举行;长//用以;……的原因    13.A    14.B      15.B     16.B、D、D、C    17.①D②A③C④D    18.〔解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9.〔解析〕“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20.“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怒。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兰亭集序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神州六号已经升空,英雄们已经凯旋归回。大家都很感觉很高兴,中国的很多贫困学生更是感到兴奋。为什么他们也那么兴奋?因为,我们国家将又有一批款项投入到希望工程中来!钱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从神州6号中来。原来,这次随着神州6号一起升空和返回的的还有一幅国画。这幅国画可谓书法、画艺双绝!它是由毛笔书法和泼墨山水画两部分组成。现在这件艺术品即将用来拍卖,所得到的款项都将全部用来资助希望工程,专家们估计这件作品价值将上千万!!

    为什么这次选择的是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其实只要我们细想了一下就不难其中的原因了!“物以稀为贵”,书法和山水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在世界这么多的国度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选择国画也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

    相比中国的山水画一直受到西方油画挑战的状况,中国毛笔书法的表现更是优异!我国书法有着比山水画更加悠久的历史,在这么的一段遥远漫长的历史中,明星、巨星更是璀璨纷呈。

    (若无,则如下继续)……

    问:其实还有一些大人物居然让你们给忽略了,有哪位可以补充一下?

    (若无,则如下继续)……

    提醒:其实他就是王----曦----之(语气停顿,缓慢,起到提示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人物,一起欣赏的作品。

    刚刚同学们讲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他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的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是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它到底是什么摸样的呢?请看插图。(学生看图)古人用八个字来形容它“飘如浮云,矫如惊龙。”同学们从这副精美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书法艺术的美,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它的真迹已经失传。据说是被李世民带到地下去了。

    《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出名作为诗文它是王最出色的一篇。同学们看注释一,从注释我们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既然它这么有名那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共同来欣赏这篇续。

    我们现在正式开始课文内容的学习,刚才老师已经介绍了王羲之,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写的好,这篇作品的文采也很棒,堪称“文质双绝”。作品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1.作者复杂的感情变化。

    2.骈散结合的写作特点。

    那我们来欣赏以下这篇作品,请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体会一下这两个特点,并考虑一个问题——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刚大家都欣赏了这篇课文,应该都有一定的体会。现在请一位同学就刚刚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提问)

    确实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如xx同学说的是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那我们现在具体来看看作者到底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的情感,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讲什么呢?讲文章的事由,事由是什么呢?是“修禊事也”,“禊”是什么呢?我们看注释5,“修禊事也”,就是做禊事,这有点像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哟。当然这种祭礼也要挑个黄道吉日不能随便,古人很讲究的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关于干支纪年,我们上节课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里我就不重复了。

    之初就是阴历三月初。所以我们课间交代的聚会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

    地点“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的自然风光。都有些什么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

    “群咸”包括谁啊?(注释)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其中都是些有名望的大家所以说是“群咸”。

    接下来看,“流殇曲水,列坐其次,丝竹管弦,畅叙幽情等”的注释。(丝是弦类竹是管类的)

    “是日也”判断句(是代词)天朗气清就是天气清朗。

    “惠风”解释,(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指杭州当汴洲〈南宋林升〉)所以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两个句子骈散结合的好句(提问翻译)

    向下有崇山峻岭等,王尽收眼底能不发出“信可乐也”吗?

    接着看下一段,古代文人集会多儒墨客在集会上留下千古诗篇。我们看在盛宴过后王发出怎样的感慨?

    第一段描写宴会是如此的快乐、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其实“好花不常开”人也一样,曲终人散都会有伤感存在,这是作者自然情感的流露。

    古人讲究起承转合的模式那么这里体现在哪呢?(提问)(仰观句与夫人句)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插入)

    “静,躁”两种生活态度的句子(提问)由此有了三种人生的感觉。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所以感慨系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岂不痛哉”。

    本文的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现在我们看下第三段。

    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呢?(请位同学朗诵一下这段,其他同学认真感受作者的感情。

    好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每览”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我们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

    “固知”句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一死生”把死生看作一样,“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样。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xx看作一样“的意思。

    “一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解释(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接下看下两句“后之”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虽世”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一样的。

    “后之”句,读这诗集也将有感于死生这件大事。

    通过初步了解我们知道这段的主要思路是这样的:首先,作者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我们知道在东晋很长时期里,士大夫普遍情绪萧条、不思进取,作者借此批判他们的消极思想。这充分体现王抗拒人生虚幻执着努力,随后发出“后之视”的感叹。

    接着交代作品的成因“后之览、、、”总结全文。综观全段,显然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他的精神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同学们,刚才咱们已经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学习《兰》这篇文章,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两三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千古传诵的奇文带给我们心灵上的美感。

    《兰》它只是一个序,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正文之前。他分自序和他序,(板书)

    显然,在这篇自序里,王说明了写书的缘由,目的,经过。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三个要素?A同学,请你说一下他的成书原由(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

    那他的目的又何在呢,B同学,请你回答一下(后之览者,亦,)好,请坐

    序这种文体,既可议论,也可叙事,即借题发挥,王由文人在一起吟诗作赋的乐笔锋一转,写到对人生态度思考的痛,既而写到成书的悲。可以说,这三种思想感情情绪是越来越低沉的,但思想深度却是逐渐升高的,因而显得立意高远。大家想想,为什么在常人眼里一次无限愉悦的聚会,王会想到人生态度的悲呢,这种悲有从何而来的,这种悲是不是就是悲观悲叹呢?显然不是,大家知道,王生活在国事日渐衰落的东晋时代,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思想,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让王感到悲哀,他会悲叹。但这种悲叹正是他旷达性格的反映,正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充满了追求,才会对庸庸碌碌的岁月的流逝产生悲叹。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那些富于创造价值的杰出人物,你比如说三国时的曹操,他在他的饿诗中写到: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对酒当歌,譬如朝露。读起来,让你觉得对人生充满了悲凉的意味,苦长乐短的哀愁,但是,你是不是说曹操就因此而成为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辈呢。显然不是。这些例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举不胜举

    文章最后一句写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应该是后之览者,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结合一下历史上的人物,思考以下自己的饿人生,怎样看待你的饿生命,对待你的生活。我们说,当一个人开始学会思考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开始成熟了。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你们要怎样对待你的有限的生命呢,想重于泰山还是要轻于鸿毛呢,你们要在庸庸碌碌中悲叹岁月的流失还是要对酒当歌,意气风发的建功立业?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下面做下课堂测验

    学习文言文,主要学习它的字、词、句。也就是字音字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我们刚学习完〈〈兰〉〉接着我们做几道题来温习一下:(练习)

    通过对这篇的学习,我们感慨于死生之大,仿佛把心融入了作者飞舞的书法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多看多想,有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的丰盛,正如今句话说的好。“我们可以活的平凡,但不可以活得庸俗。

    好,我们这堂课到此结束,下课。

    兰亭集序课件【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兰亭集序课件【篇6】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兰亭集序课件【篇7】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1、指名学生朗读。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全班齐读。

    兰亭集序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b.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c.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颇有野致

    ④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 (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 地点:

    风景: 人物:

    盛况: 感受:

    写法:

    (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六、【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集序课件【篇9】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物我皆无尽可共适清风明月的情怀,体悟了王安石尽吾志

    可无悔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近一代书圣,共赴兰亭盛会,分享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喟吧!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教学流程:

    1.展示教学目标

    2.2组王逸凡诵读课文

    2组同学点评和补充

    老师补充: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夫/人/之/相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全体同学齐读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3组同学回答问题

    内容: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点叙宴集盛况——抒发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

    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变化:乐——痛——悲(板书)

    5.作者为何而乐?

    4组疏通1、2段,5组同学分析

    师补充:游目骋怀理解

    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本文可谓良辰美景俱得,赏心乐事兼有,且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6.全体试背1、2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谁人不乐,谁人不爽?缘何而来“痛”与“悲”呢?

    7.6组疏通3、4段、7组分析

    师补充:

    痛之因——俯仰间老之将至,已为陈迹————人生短暂

    ——俯仰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

    ——俯仰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命运难测

    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

    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昔日的欢乐都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欢快会成为过往,新恋会成为旧爱,美丽如生命中匆匆过客,不会为谁而停下达达的马蹄。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心情陡然一落,“岂不痛哉”

    悲之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人、后人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直面死,认真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

    少壮几时奈老何————汉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庄子说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却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死和生是两码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认为,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消极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积极者说:我们虽不能增长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他

    的宽度。智者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勇者说: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敢于正视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苟同于已有之成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看法,表现出其真性情。

    后人评价,有人说他消极,有人说他受局限,不一而足。然而这根本不损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至于答案是后世之读者的事,你可以根据你的人生去阐发,去推想,去演绎。经典应有不同的演绎,时间的淘洗越发散发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你欣赏,我欣赏,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长。

    全体同学试背3、4段

    8组同学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兰亭集序课件【篇10】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一、作 者 简 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二、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三、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四、《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字词强化: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 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 弦(xián) 悟(wù) 言 万 殊(shū)

    嗟(jiē) 悼 彭殇(shānɡ) 形 骸(hái) 感慨系(xì)之

    六、课文研读:

    (三)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死生亦大矣。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四)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八、主 旨: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九、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 内心:执着(反思生命)

    兰亭集序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教学过程

    (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

    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1、朗读

    2、评价。(读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关键在 :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

    (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播放录音带。

    (四)揣摩鉴赏文本

    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

    明确:乐

    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

    明确: 景——美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

    3、联想、比较、拓展:

    ① 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 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③ 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

    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痛

    6、“痛”在何处?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 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

    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

    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

    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

    明确:悟

    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 ,

    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

    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

    11、学生试背,教师示范背诵。

    (五)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穿插在文本鉴赏之中,但可注意让学生联想旧知识,阅读工具书。如: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茂林修竹 《兰亭集序》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因 因利乘便 《过秦论》

    因河为池 《过秦论》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核舟记》

    现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等。

    (六)听录音:

    1、再次体会文本内容

    2、配乐,同学们边读边背课文

    附: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景美

    乐 人贤

    事雅

    痛 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

    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 终期于尽

    悟 一死生……

    齐彭殇 ……

    作业

    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

    2、背诵课文

    名句默写检查设计:

    ① 写出《兰亭集序》中写景的短语

    ② 《兰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们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

    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

    但作者还是积极向上的,从 可以看出。

    【兰亭集序课件11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