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劝学教案万能版4篇
  • 劝学教案万能版4篇

    发表时间:2022-03-16

    劝学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万能版4篇》。

    劝学教案(篇一)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也叫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战国后期____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

    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

    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

    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

    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2.非利足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3.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4.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5.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使之然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不舍,吾尝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劝学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习”,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习(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劝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秋水》。

    劝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劝学教案万能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2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