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消息二则教案内容九篇
  • 消息二则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26

    消息二则教案内容九篇。

    关于“消息二则教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请仔细研究本文的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设计精良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消息二则教案 篇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离不开生活,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将我们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语文让我们将物品分门别类。

    语文沟通人类的爱情、友情、亲情,让人类的各种感情得以维系。

    语言让我们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情绪,让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

    另外语言让我们欣赏到优美的文章、精彩的剧情,使我们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语文让我回忆过去,语文让我们认识了解现在,语文让我们展望未来。

    语文将纪录人生的点滴,语文让我们明白一些大道理,语文让我们了解人生活着的意义。

    语文激励我,让我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真的离不开语文。

    “当你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你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其实,选择鱼竿或鱼都不能算是聪明的选择。最聪明的方法,是学会老者钓鱼的方法。

    所以,我们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不是单单看懂、解题,而是从根本上掌握它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以归纳,可从“听”“读”“说”“写”“思”“行”六个方面入手。下面我们就一一来介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认真听课。

    (1)要动笔。听课时,随时在课本上记下重点、难点、疑点,这对以后的复习是个极好的提示。

    (2)记笔记。记下老师的板书、老师反复强调之处。这些往往是重点、难点,也是必考之处;记下老师启发下偶然闪现的一些想法,这些是你知识迁移的表现。

    2、善听别人的发言,捕捉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3、拓宽听的渠道让更多的信息从“耳”而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读出声。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帮助你“出口成章”。

    2、背书。培养扎实的文学功底;使作文更加“出彩”。

    3、读报、读杂志。

    4、使用工具书。中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这几种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

    ——言为心声,不耻下问。

    1、上课时多参与讨论,主动与人交流心得。

    2、对请教老师和同学,不懂就问。

    3、看电视时积极评论。

    (1)对剧情或演员评头论足,锻炼你的欣赏能力。

    (2)体会剧中人物心情,使你的思维更加敏感。

    (3)积累词汇。

    4、朗诵、演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写好每个字,注意卷面整洁。

    2、认真写作业,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做错或自己不懂的题目记下。

    3、整理笔记,将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日后好复习。

    4、准备摘抄本,记下精彩的文章段落字词句。

    5、写日记。

    6、写随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独立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2、反思。将一天所学的知识大致思量一下,对掌握和为掌握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

    3、好奇多问。

    4、将自己思考的结论记下,与人交流。

    ——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1、运用多种手法查找资料。

    2、自编作品集。

    3、自编小报。

    4、自改作文。

    5、每日一译。

    准备工作及常规作业。

    一、语文笔记本和错题本(可以二合一)。

    二、语文周记本和摘抄本(可以二合一)。

    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下周检查)。

    一、每周一篇周记,400字以上。(每周的周一早上交)。

    二、自备文稿纸,每天练习一页纸字,可以描红也可以临摹,每天早上交,不合格重练。

    语文很重要。

    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它还是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的奠基石。

    作业: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周记本上)。

    消息二则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结语: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消息二则教案 篇3

    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美丽的春天。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

    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三、再读课文,品悟诗情。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丽的画,一首最美丽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会,才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

    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当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慢慢地,慢慢地,春的脚步近了,你们听(配上欢快、优美的音乐《春来了》)。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吧!(课件展示:春天里树枝泛绿,湖水清澈,小鸭嬉戏等图画)

    2.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来跟春天问个好吧!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金波,他也特别喜欢春天,还为春天作了一首优美的小诗,想去读一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一课《春的消息》。(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宁新词,标出小节,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聆、雏、搔;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谁愿意展示自己读得最熟的小节?

    学生读词语,了解多音字。(漂:piao漂白。piao漂亮;禁:jin禁不住,jin禁止)

    (学生重点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得是否流利。)

    学生质疑,学会做好批注。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等词语。

    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自由轻读课文。

    检查、指名分节读课文。

    分段读书。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

    2.教师指导“聆、搔、苞”的识记,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1)“聆”:仔细看看,“聆”的部首是什么?(“耳”字部)知道为什么吗?(提示:“聆”是听的意思。)右边是哪个部件?(“令”)“令”和“聆”的读音有什么异同?

    教师小结:“令”表示读音,“耳”代表字的含义,这种字就是形声字。

    (2)找一找,本课还有哪些生字娃娃是形声字?

    你能根据它的部首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搔、苞”等的字义。

    (3)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消息二则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消息二则教案 篇5

    (略)。

    流行的几种说法: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1.音趣。我们通常会被电影中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精彩的朗诵所折服,在这里我们欣赏一曲散文朗诵《野马度》,感受一下语文的魅力。(打开论坛,播放朗诵)。

    2.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a.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b.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实际讲课中删除了此例子]。

    c.一字诗:清代王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就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d.茶壶的四周有“可以清心也”五个字,看看有多少种读法,有什么特点。

    3.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4.篇趣。好文章很多,脍炙人口的佳篇比比皆是。

    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雅和俗)。

    以《还珠格格》中表达爱情的语言和汉乐府《上邪》比较。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相对大家而言,我接受教育比你们早,对于很多问题,我已经形成了我的一套看法。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的观点肯定带有我自己思想的影子。孟子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别人的观点、书上的既成观点,大家要自己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举例子略)。

    再次,注意积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厚积薄发。积累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悟。

    具体的作业要求:

    a.一个星期一篇随笔,佳作将发到校园文学网,精品会发到《守望》刊物。

    b.坚持摘抄。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c.坚持作笔记,日常积累不可少。

    总之,我视教书为事业,视语文为艺术,请大家放心,我会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同大家一起遨游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我希望等大家走出我的课堂后,能像章士钊在《挽百里》中说的:“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能首先拥有一种儒酸之气,像一个“读书人”,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如今的复杂社会迷失方向。

    最后送大家当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一句话:“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消息二则教案 篇6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带来了

    1、听录音朗读。

    2、听了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3、看得出来,同学们都被这首美丽的诗吸引住了,那我们自己也来读一读吧,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怎么办呀?(请教小老师、拼一拼课文里的拼音等)

    4、学生自由读文。

    5、让我来考考大家吧,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开火车读词语。

    1、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们成了好朋友,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呀!对了,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春的消息呢?请同学们赶快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吧。

    2、学生自由读文。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风、水、小朋友、蝴蝶、雏菊、溪流、太阳、小草????

    4、春姑娘真是一位美丽的天使,给大家带来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幅最美的画,春天就是一首最美的诗。请同学们从这首优美的诗歌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跟你的同桌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自读后同桌交流。

    6、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第一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摇”和“漂”用词的精妙以及人们盼望春天的

    生:我知道风一吹,树的枝条就摇起来了,变绿了。

    师:如果给这“摇”换个词,你觉得可以换上哪个词?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句子读一读,你觉得用哪个好呢?

    生:我觉得用“摇”好,因为用“吹、飘”,树的枝条好像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

    而用“摇”,我们就知道树的枝条在摇来摇去的。

    生:就像春姑娘在摇着她那绿色的长辫子,活泼又可爱。

    生:春天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大家盼了整整一个冬天了。

    师:你能把大家这种高兴的心情读给大家听吗?那请你把这句读一读吧。

    指名读后评析并适时指导朗读。

    (2)第二节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小朋友欢快的心情。

    生:我们终于可以换上美丽的春装了,就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生:春天来了,我们很高兴,可以到到野外去飞快地跑啊跑啊,像小鸟在飞一样。师:是啊,多么快乐啊!那就请喜欢这一节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把心中的快乐

    (3)第三节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看到第一只蝴蝶飞那惊喜的心情理解词语“牵引”

    师:请大家看看图,你能看得出她喜欢蝴蝶吗?从哪里看出来呢?

    师:好像是蝴蝶拉着她的双脚在跑,牵引着她的双脚。

    师:作者这么喜欢蝴蝶,好不容易把它捉住,为什么又把它放掉?

    生:把蝴蝶放掉,这样它才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蝴蝶才会开心快乐。生:蝴蝶自由自在地在我们眼前飞来飞去,这样才最美丽。

    师:对啊,这就是作者对蝴蝶的爱怜,这才是真正的爱。

    师:大家体会得这么好,读也一定没问题。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读后,引导评析:“他这样读,你们听出对蝴蝶的爱了吗?为什么?”生:他读最后一句话时,读出了很不舍得放掉蝴蝶的语气。

    师:是啊,多舍不得啊!读出了对蝴蝶的喜爱之情。还有谁也这样读一读。

    再指名读。

    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蝴蝶,就把对蝴蝶的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同桌互读。

    (4)第四节要引导学生体会,第二年的春天,已经长高的我看到老朋友小花朵

    时的自豪和亲切。

    师:你们知道雏菊是什么吗?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雏菊的图片)师:多美啊!要是你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时,你会怎么做?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亲切,小花朵像他的老朋友一样。

    师:请喜欢这个小节的同学也像她这样读给你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吧。

    (5)第五节要引导学生体会“吐”用词的精妙和听到溪流歌唱时的愉悦心情。师:你喜欢这个小节就读给大家听听吧。

    生: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小溪不停地向前流着,我好像和它一起跑起来了。生: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树木吐出新的绿苞。

    (6)第六节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草搔痒面颊的童趣。

    生:我感觉小草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逗我们玩,真有趣。

    (1)创境激趣: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看来,同学们都是用心在读书,用心去

    上音乐读一读呢?好吧,就来点音乐吧。同学们这音乐美吗?

    们别忘了边读边想像,也可以配上动作读。

    过渡: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朗读,你们的朗读把老师带进了春天那绚丽多彩的画卷

    中了。当然也得感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这么春的消息。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春的消息呢?你像课文那样说给大家听听吧。

    2、全班交流。

    消息二则教案 篇7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消息二则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 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__”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____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

    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消息二则教案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82-02

    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是每年政治高考的必考题型。面对试题中纷繁复杂的文字材料,不少考生往往理不清头绪,不知道该何时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何时将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找答案,何时从分析设问中找答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解答文字材料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政治文字材料型主观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并教授学生关于这类试题的答题规律。笔者认为,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按其答题切入点的不同,可分为材料导向型、教材导向型和设问导向型三大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试题,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解题策略。

    一、材料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材料导向型主观题中,材料对于最后答案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题中所给的材料信息,要么是直接加以引用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逆向理论思考而形成试题答案。

    (二)材料导向型试题的三种情况及解题策略

    1.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时,要善于直接将这些理论表述加以引用而组织形成答案;二是在组织形成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层,切忌不分点、不分层地照抄材料。下面以2011年广西柳州第二次模拟考第39题第(1)问为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涌现了大量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结合材料,分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

    在讲解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材料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思想道德”、“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意识”、“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引用或转换,进而形成试题答案。

    2.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正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答题时要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试题中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进而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约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本题所呈现的材料为感性材料。讲解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弄清材料的三个层次,即“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昼夜温差大”为第一个层次,“矿产资源丰富,……煤炭71亿吨”为第二个层次,“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延安宝塔山等”为第三个层次。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的要求,从第一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特色农业,从第二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石油、煤炭工业等第二产业,从第三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总结,答出要优化产业结构。

    3.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反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题时只要注意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反面信息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可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6题第(2)问为例:

    材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

    本题材料中的“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等内容均属于存在的问题,结合“提出建议”这一要求,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将材料中所呈现的这些问题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能形成试题的答案。如针对“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可以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的问题,可以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针对“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的问题,可以答“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教材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教材导向型试题中,所设问题会明确要求运用教材中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某一个知识点来分析材料。

    (二)教材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在此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熟悉并理解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或知识点内容;第二,要紧密结合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有选择性地使用相关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并力求创新。下面以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3)问为例:

    材料三: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费标准;加大教肓、医疗、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

    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12分)

    本题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知识范围来解答试题。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该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促进居民消费的系列措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该市政府采取了要求干部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该市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坚持了依法治国原则”。

    三、设问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设问导向型试题是文字材料型试题中最难答好的一种题型,这是因为在设问导向型试题中,所给的材料往往只起到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材料本身对于解答试题并无实际有效的信息可用。

    (二)设问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解答设问导向型试题,关键在于对试题设问的分析理解上。具体来讲,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设问角度和关键词,然后再抓住设问的题眼,紧紧围绕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并联系教材知识和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思维发散,最后组织形成答案。下面以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本题所给出的材料只是起到了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对解答试题并未给出实质性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设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行为主体是国家,行为对象是农业问题,设问角度为“为什么……能……”。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国家这一行为主体和农业这一行为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才能够做到“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而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国家的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财政支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科技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消息二则教案内容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