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等比数列教案精品十一篇
  • 等比数列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26

    等比数列教案精品十一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为了加强学习效率,我们一般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等比数列教案精品十一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等比数列教案【篇1】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教案【篇2】

    所以Sn = a1+a1*q^1+...+a1*q^(n-1) (1)

    qSn =a1*q^1+a1q^2+...+a1*q^n (2)

    (1)-(2)注意(1)式的第一项不变。

    把(1)式的第二项减去(2)式的第一项。

    把(1)式的第三项减去(2)式的第二项。

    以此类推,把(1)式的第n项减去(2)式的第n-1项。

    (2)式的.第n项不变,这叫错位相减,其目的就是消去这此公共项。

    即Sn =a1(1-q^n)/(1-q)。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zhi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dao“G^2=ab(G≠0)”.

    ③若(a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bn)也是等比数列,公比是q2,则

    (a2n),(a3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2,q1^3…

    (can),c是常数,(an*bn),(an/bn)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1,q1q2,q1/q2。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A1(q^n-1)/(q-1)=(A1q^n)/(q-1)-A1/(q-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6)由于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通向公式可以写成an*q/a1=q^n,它的指数函数y=a^x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可以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来研究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4.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穷人30天借到的钱:(万元)

    穷人需要还的钱:?

    2.学生探究,解决情境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①若用公比2乘以上面等式的两边,得到

    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分) ≈1073(万元) > 465(万元)

    由此得出穷人不能向富人借钱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 ≈1073(万元) > 465(万元) 。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

    方法:错位相减法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在学生推导完成之后,我再问:由得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4.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探究1.求和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1: 观察、发现:.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探究3:求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5.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数学思想: (1)分类讨论 (2)方程思想

    3.数学方法: 错位相减法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6.当堂检测

    (1)口答:

    在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

    若,则________,若,则________

    若=3,=81,求q及 ,

    若 ,求及q.

    (2)判断是非:

    ① ( )

    ② ( )

    ③若③且,则

    ( )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7.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必做: P30习题 1—3 A组 第1题,

    选作题1:求的前n项和

    (2)思考题:能否用其他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六、教学设计说明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

    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教案【篇4】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q表示.数学表达式: an?1

    知晓定义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看书p29页,书上前面出现的关于等比数列的实

    例。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要认真学好。

    在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讲解例一。给出具体的数列,会利用定义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对(1)(5)两小题着重分析.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找出公比;不是,请说明理由.

    (1) 1, 4, 16, 32.

    (2) 0, 2, 4, 6, 8.

    (3) 1,-10,100,-1000,10000.

    (4) 81, 27, 9, 3, 1.

    (5) a, a, a, a, a.

    讲解例二,进一步熟悉定义,根据定义求数列未知项。最后的小例一为了由利

    用定义的求解转到利用定义证明,二为了让学生发现等比数列隔项同号的规律。 例题二

    (2) -4, b, c, ?;

    ①证明数列2, d, 8.仍是等比数列.

    ②求未知项d.

    通过两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有个缓冲,做个巩固练习。当然此练习的安排,

    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等比数列定义的本质,辨析找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关系,将具体问题再推广到一般,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判断证明方法。

    判断下列数列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

    (1) 22 , 2 , 1 , 2-1, 2-2 .

    (2) 3 , 34 , 37, 310 .

    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由最后一例的证明,说明给出通项公式后可由定义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比数

    列。反过来若数列已经是等比数列了,能否由定义导出数列通项公式呢?为下节课做铺垫。

    由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归纳小结。

    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判断或证明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要用定义判断

    2.等比数列公比q≠0,任意一项都不为零.

    3.学习等比数列可以对照等差数列类比做研究.

    等比数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x一次一个x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等比数列教案【篇6】

    证明等比数列

    cn/c(n-1)=an*a(n+1)/an*a(n-1)=a(n+1)/a(n-1)=3

    bn=a(2n-1)+a(2n)=3*a(2n-3)+3*a(2n-2)=3(bn-1)

    因此bn/b(n-1)=3,所以bn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2

    设数列{a的第n项}的前n项和Sn=1/3(a的第n项-1),n属于自然数

    Sn-S(n-1)=an=1/3(an-1-a(n-1)+1)=(an-a(n-1)/3

    已知前三项是2,4,8,数列满足a(n+1)=a(n)+2n(就是第n+1项等于第n项加上2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这儿没有告诉你数列是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之前必须证明它是等比数列,请问怎么证明?

    上n-1个式子相加得到:

    右边是等差数列,且和=[2+2(n-1)](n-1)/2=n(n-1)

    根据题意,数列是3*2^n(^n表示肩膀上的方次),n=1,2,3,...

    为了验证它是等比数列只需要比较任何一项和它相邻项的比值是一个不依赖项次的`固定比值就可以了.

    所以第n项和第n+1项分别是3*2^n和3*2^(n+1),相比之后有:

    数列an前n项和为Sn 已知a1=1 a(n+1)=(n+2)/n乘以Sn(n=1,2,3......) 证明

    那么S(n+1)=(n+1)2^n,S(n-1)=(n-1)2^(n-2)

    等比数列教案【篇7】

    一. 教学内容: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式、通项公式、性质及前n项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点:

    (一)等差数列

    1.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1:

    2. 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2:

    3. (m, n, p, q ∈N )

    5. 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

    (1)利用 >0,d

    当 ≤0,且 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二)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① 或 ②

    当q=1时, 时,用公式②

    2、 是等比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

    ②当q≠-1或k为奇数时, 仍成等比数列

    【模拟】

    1. 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是2,且前四项的和为1,那么前八项的和为 ( )

    A. 15 B. 17 C. 19 D. 21

    2. 已知数列{an=3n-2,在数列{an}中取ak2,akn ,… 成等比数列,若k1=2,k2=6,则k4的值 ( )

    A. 86 B. 54 C. 160 D. 256

    3. 数列A. 750 B. 610 C. 510 D. 505

    4.

    A. 5 B. 6 C. 7 D. 8

    5. 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

    则这个数列有 ( )

    A. 13项 B. 12项 C. 11项 D. 10项

    6. 数列 并且 。则数列的第100项为( )

    A. C. 7. 在等差数列{ =-15,公差d=3,求数列{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等比数列教案【篇8】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章“数列”第六节的内容,它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刻性和严谨性。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一些所谓不可理解的事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本节课属于新授课型,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采用启发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按照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1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讨论一下,穷人能否向富人借钱?

    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直觉认为穷人可以向富人借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得出:

    (2)教师紧接着把如何求?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②若②式减去①式,可以消去相同的项,得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很显然的事,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解决情境问题: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可以消去了,得到:≈1073(万元)>465(万元)。老师强调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为推导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提供了方法。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数列为,公比为q,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探究2.求等比数列的.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方法2:此等比数列的连续项从第5项到第10项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若=3,=81,求q及,若,求及q。

    【设计意图】对公式的再认识,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识记公式,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本节课通过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

    1.情境设置生活化、

    本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考虑到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意在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问题探究活动化.

    教学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通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共享学习成果,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之间不断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

    3.辨析质疑结构化.

    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短、平、快”填空和判断是非练习、通过总结、辨析和反思,强化了公式的结构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模块,优化知识体系。

    4.巩固提高梯度化.

    例题通过公式的正用和逆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教科书中的例题改编而成,并进行适当的变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思路拓广数学化.

    从整理知识提升到强化方法,由课内巩固延伸到课外思考,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使数学学习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6.作业布置弹性化.

    通过布置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根据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性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我采用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即“案例—公式—应用”,案例为浅层次要求,使学生有概括印象。公式为中层次要求,由浅入深,重难点集中推导讲解,便于突破。应用为综合要求,多角度、多情境中消化巩固所学,反馈验证本节教学目标的落实。

    其中,案例是基础,使学生感知教材;公式为关键,使学生理解教材;练习为应用,使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在这三步教学中,以启发性强的小设问层层推导,辅之以学生的分组小讨论并充分运用直观完整的板书和计算机课件等教辅用具、手段,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思路,而且学生通过“案例—公式—应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解巩固与应用,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公式推导、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3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张漫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等比数列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 和 表示第 项 .

    ①不完全归纳法

    .

    ②叠乘法

    ,… , ,这 个式子相乘得 ,所以 .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三。

    1.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等比数列教案【篇10】

    师:上节课我们对等差数列进行了复习,在数列中另一类重要的数列是什么?

    生:等比数列.

    师:我们这节课复习等比数列.(点课题并板书)通过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前n项和公式.

    3.等比中项的概念.

    4.等比数列最基本性质.

    学生A:回答问题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商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q.

    师:在这个定义中需要强调的有哪些?

    学生A:

    1.数列从第二项起.

    2.“商”字,即数列中每一项都不为0.

    3.同一个常数.

    师:常数列是等比数列,这句话对吗?

    学生A:不对,非零常数列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零常数列是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学生B:回答问题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

    推广为:.其中m,n∈N*.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

    师:在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比得1与不得1两种情况.

    学生C:回答问题3,若a,b,c成等比数列,则b为a,c的等比中项,且.

    师:两个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这与两个数的等差中项不同.

    学生D:回答问题4,等比数列有如下性质:

    1.若m+n=p+q,m,n,p,q∈N*,则am·an=ap·aq.

    2.若Sn≠0,则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3.下标成等差数列的项构成等比数列.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教师在黑板上出几道小练习题,学生在课上迅速完成,然后口答.

    1.在等比数列中,

    A. B. C.或 D.-或-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48,前2n项和为60,则前3n项和为( )

    A.183 B.108 C.75 D.63

    3.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若a5a6=9,则log3a1+log3a2+log3a3+…+log3a10=____.

    4.若{an}为等比数列,且a1+a2+a3=7,a1a2a3=8,求an.

    学生E:1题选C.在等比数列{an}中,a7a11=a4a14=6,又a4+a14=5,

    是或,即选C.

    学生F:2题选D.在等比数列中,由性质2,前n项和为48,次n项和为12,得末n项和为3,故前3n项和为63,即选D.

    学生G:填10.因为log3a1+log3a2+log3a3+…+log3a10=log3(a1a2…a10),

    又a1a10=a2a9=…=a5a6=9,

    故log3(a1a2…a10)=log395=10.

    学生H:由已知得解得或

    所以an=2n-1或an=23-n

    师:上面几名同学完成得很好,在解题中我们需注意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较综合性问题,找三名同学板演.

    1.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0),它的前n项和为40,前2n项和为3280,且在前n项和中的数值最大的项为27,求数列的第2n项.

    2.已知{an}的是首项为2,公式为的.等比数列,Sn为它的前n项和.

    (1)用Sn表示Sn+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和k,使得成立?

    3.设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且满足2Sn=3(an-1),

    (1)证明数列{an}是等比数列,并求Sn;

    (2)若bn=4n+5,将数列{an}和{bn}的公共项按它们在原数列中顺序排成一个新的数列{dn},证明{dn}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

    三个学生板演后,师生进行点评,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质疑答疑.

    评析: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教学活动主要以回顾、归纳、训练的形式展开.采用了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题型)----课上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补充归纳、强调注意事项----巩固练习----个别答疑.

    学生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上教学效果.

    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板演,强化解题的规范性、严谨性.

    为适应现在高考要求,复习课应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出发点,以搞好高三复习备考,提高备考效率为目标,这是摆在所有高三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讨.

    等比数列教案【篇11】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1、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等比数列教案精品十一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