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分数的认识课件9篇
  • 分数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23

    分数的认识课件9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新教学的老师们需要多花时间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按照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整理了一篇题为“分数的认识课件”的文章,请将这个网址加入你的收藏夹方便以后查看!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1

    课题: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1、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2、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把1元怎么分?4角是其中的几份?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

    谈话:今天是一个值得玲玲庆祝的日子,这天正是她的生日,她邀请了她最好的朋友小丁一起过生日,看!他们正准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课件演示:玲玲:我吃2块;小丁:我吃3块。

    师:用分数怎么表示?(2/8,3/8)

    师:他们两一共吃了几块,怎么想的?(2+3=5)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师:那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怎样列式?

    生:2/8+3/8=5/8

    师:你是怎样想?

    同桌交流想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从图上看结果是5/8

    生2:3/8是3个1/8,2/8是2个1/8,3个1/8加上2个1/8是5个1/8,也就是5/8

    生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玲玲吃了2份,小丁吃了3份,他们一共吃了5份,用5/8表示。

    课件演示:验证2/8+3/8=5/8(加法)

    指名学生再说说怎么算的。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如学生没有观察到,可提问:在这个算式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为什么不变?(3/8和2/8合并前后,都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的,所以分母是不变的)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

    课件出示: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小丁比玲玲多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生:3/82/8

    师: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把计算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1/8

    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生)

    课件演示:验证3/8-2/8=1/8(减法)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师总结:同分母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齐读。

    三、新知识的巩固强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口算各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题目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学生提问:

    生1: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2: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四、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再次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五、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课件出示:选择题

    (1)3/8+4/8=①7/8②7/16

    (2)1/5+4/5=①5/5②1

    师明确:5/5=1

    2、课件出示:一杯牛奶喝掉了它的1/4,加满水后又喝掉了它的2/4,再加满水后,全部喝完。问喝掉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使学生明确:喝掉的水就是加进去水的总和1/4+2/4=3/4

    3、思考题

    课件出示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指名回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8+3/8=5/8

    3/82/8=1/8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3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独立操作。

    b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涂一涂。

    a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b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c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还有这张纸的()没涂颜色。

    d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分子。

    板书:…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读出每一个分数。

    b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今年的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a组内讨论。

    b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4

    一、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一--测量

    从数学发展史看,分数产生于人类的测量活动,而且人类认识分数是从认识分数单位开始的。

    ⑴测量一张三人沙发的长度,如果没有现成的尺子,可以自选一个度量单位,如用一条领带的长为度量单位进行测量,测得三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这条领带长的2倍,即

    三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2=2(领带的长)。

    量=度量单位量数。

    ⑵测量一张单人沙发的长度,发现它还不足一条领带的长。怎么办呢?办法是缩小度量单位。把这条领带对折两次,即以这条领带长度的四分之一()为度量单位时,单人沙发的长恰好等于它的3倍,即

    单人沙发的长=领带的长的3=(领带的长)

    量=度量单位量数。

    在测量单人沙发时,我们用到了比自然数1更小的度量单位(把自然数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是)。

    这里,分数和表示不同的长度(量),其中,是分数单位,表示3个,或的3倍。

    所以,用分数单位度量一个量时,所得的结果一般是用分数表示的。也可以说,分数是由量与分数单位(度量单位)的倍比关系产生的。分数单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想一想:已知用1为单位度量三人沙发的长时,量数是2,沙发的长是多少?那么用为单位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量数是几?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度是几分之几?如果用为单位去度量这张三人沙发的长呢?

    下面的表格,同样可以表征上述数学问题:

    三人沙发的长度

    度量单位

    量数

    1

    2

    下面双重刻度的线段,也可以表征上述的数学问题:

    经过上述作业,能充分体验量、度量单位、量数三者的基本关系:量=度量单位量数;同时,还会发现:2==。

    再想一想:用为单位去度量一张双人沙发的长,如果所得的量数是6,那么这张双人沙发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上面这个数学问题,用线段图表征如下:

    二、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二--分物

    ⑴用自然数1表示1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⑵用自然数1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时,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也是分数单位吗?

    把8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每份都有2个饼。

    如果把2(部分量)作为度量单位,去度量8(整体)时,量数是4;也就是说,8是2的4倍。

    如果把8作为单位1,去度量2时,量数是;这个分数描述的是同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它本身不是一个量,当然也就不具有充当分数单位的资格。

    所以,同一个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可以用来表示一个量,当它表示量时,它还是计量的单位(分数单位);二是可以用来表示量数,即表示两个量(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事实上任何分数都具有这两种意义。

    笼统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个定义的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

    ⑶如果把9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饼?

    这个实际问题通常被抽象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9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

    解法一:因为1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所以,9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9个,即。算法如下:

    94=9(14)

    =9

    =。

    解法二:94=2......1,

    14=,

    2+=2,

    所以,94=2。

    上述两种算法,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运算:

    14=

    量量数=度量单位。

    在教材中,是通过图形的直观操作得到结果的,但缺乏对操作过程的内涵抽象与概括,使学生不能看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他们的理论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把实际问题中的4个人抽象成4份的时候,其中4的意义,从表示量(人数)变换成表示量数(份数)了。当我们掌握了比的概念后,上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抽象成下面的数学问题:

    9与4的比的比值是多少?其中9与4的实际意义都没有改变,它们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量。

    解:9︰4=︰1=。

    回到实际问题的情境,解释比值的实际意义,即表示每个人分得个饼。

    从这个例子,也许可以领略到一点产生比的概念的必要性。

    三、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之三--比较

    两个量的比较有两种图式:一是两个量的差比关系(第一学段学习的内容);二是两个量的倍比关系(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

    ⑴一束鲜花,其中5朵白花,10朵红花。

    如果以白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2倍;如果以红花的朵数为基准量进行比较,那么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这里,2和都是量数,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上述量与量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下面的线段图直观表示:

    测量中的量、度量单位与量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衍变为在比较中的量、基准量、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即

    量=基准量量数。

    ⑵按下面的两种方法配制橙汁饮料:

    A.4杯纯橙汁、3杯矿泉水;

    B.5杯纯橙汁、4杯矿泉水。

    A、B两种橙汁饮料,哪种更甜一些?

    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一般都有下列两种思维图式:

    ①求每杯水平均掺入几杯纯橙汁,掺入纯橙汗较多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水的杯数为基准量,求纯橙汁的杯数是水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

    解法一:=,=。

    因为>,所以>。这个结果说明A种橙汁饮料更甜一些。

    解法二:>1.33,=1.25。

    因为1.33>1.25,所以>。

    ②求每杯纯橙汁平均掺入几杯水,掺入水较少的饮料更甜一些。根据这种思维图式,以纯橙汁的杯数为基准量,求水的杯数是纯橙汁的几倍。因此,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与的大小。

    解答这个数学问题也有类似于①中的两种方法,结果是<,说明A种饮料掺入的水较少,因此更甜一些。

    综上,从分数产生的三种现实背景,可以清楚地看到分数产生于量的倍比关系。分数概念的核心是量、度量单位(基准量)与量数的基本关系,即量=度量单位(基准量)量数。

    因此,分数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1.分数可以表示量。表示量的分数,它或者是分数单位,或者是分数单位的整数倍。

    2.分数可以表示量数。量数是以一个量为基准量去度量另一个量所得的结果,它是描述两个量倍比关系的一个数(自然数或分数)。

    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又有下面四种类型:

    ①一个量中整体与部分的倍比关系;

    ②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③一个量中各组成部分的倍比关系;

    ④不同类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从类型①和②,可以衍生出百分数的概念;从类型③和④可以衍生出比的概念。

    量=基准量量数,这一基本关系有下面两个等价的形式:

    ①量基准量=量数;

    ②量量数=基准量。

    从形式上看,①和②都是两个数相除,但只有①的情形才可以称为两个量的比。各种版本教材关于比都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个定义令人困惑,一些学生也提出质疑: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问的教师无言以对。其实,是这个比的定义有问题,它错误地扩大了比的概念的外延。比的定义似乎应该是:两个量相除,叫做这两个量的比。(20xx年2月15日于福州)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1---93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积累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3.学情分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性认知过程、映象性认知过程和符号性认知过程,三年级学生处于第二个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象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阶段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根据以上学情确立了本课的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数的产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究、比较发现、推理归纳、互相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建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同时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三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虽然对整数已经相当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的分数,而且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根据我对教材内容、学生的特征等深入的分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的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上,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上。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等特征。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求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新课标第一网

    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注意力不稳定,受兴趣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创设了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猜一猜、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等环节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纸是同桌两个人的,后面我们就要用,现在请你们两人把这张纸分开,每个人得到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把你们的想法折出来,让大家看看公平吗?然后我们再分。

    2、学生动手折,展示折法。(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表象的过程)

    3、师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提问: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能用一个数表示你拿到的这一份吗?

    4、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两个人分一张饼,分一个苹果,分蛋糕……这时的一份我们无法用整数表示,这时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情景的创设,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已有知识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数,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让学生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情感,回忆平均分的含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1、明确:我们每人得到是这张纸的12 (板书,贴图),通过折你对这个“12 ”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找3、4个学生说,从折中感悟分数12 的产生过程)具体感知分数,从而认识分数。

    师:明确分数的意义:2代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1份就是12 。(师边写边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感悟12 的产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2 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认识14 。

    ①现在请大家拿出刚刚得到的这张纸,你能折出这张纸的14 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a.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准备好的纸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找生上台展示)让学生利用身边资源,再折出一些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自主探索,从折中体会分数的形成,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题:加深认识,拓展参与,自主类推,拓展提高]

    妈妈买了一根甘蔗,掰了一半给爸爸,剩下的妈妈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我吃,另一份她和奶奶各吃了一半,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各吃了这根甘蔗的几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例1,例2的教学,通过练习增强学生自写分数的能力,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主题图的出示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彰显学生的个性。]

    师:通过折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内容?你对他有一个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折的过程让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分数的形成过程,明确分数的意义。]

    12                                   14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本节课我采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总之,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每一环节都在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6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在那册教材里,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计算。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二是应用对分数的理解,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内容,前者是重点、是基础,后者为前者服务。全单元内容分成四段安排,编写了四道例题、三次想一想(试一试)、四次想想做做和一个练习,还有两道思考题和一篇你知道吗。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猴,每只猴分得其中的一份,例题从情境图到集合图,始终把4个桃显示成一个整体,其中的一份是这盘桃的1/4。想一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体会到这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在教学例题的时候,语言要准确、精炼、富有节奏,让学生结合图听明白这些话。要讲清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分得这样的一份,一份是这盘桃的1/4。

    想想做做围绕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设计,内容分成两部分。第1、2题是一部分,看图写出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有层次的,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是一次发展,从一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到若干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又是一次发展。第3、4题是另一部分,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如8个萝卜的1/2是把这8个萝卜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又如12根小棒的1/3应该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在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时,都要让学生认真地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涂、这样拿。

    2.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这部分内容是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教材的主要意图。

    例题是盘里有4个桃,一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4,可以分到几个桃从这盘桃的1/4可以想到就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通过分实物能得到结果,通过44也能算出得数。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说说什么是这盘桃的1/4,只要把分数的意义激活了,问题就容易解决。教材希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除法计算。试一试让学生求这盘桃的1/2是多少个,仍然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和计算解决问题。通过例题和试一试,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求4个桃的1/4或1/2是几个桃,都是平均分,所以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想想做做的前四题也可分成两部分。第1、2题先动手分一分,体会平均分,再列式计算。第3、4题利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还应该注意到,第1、3题各有两小题,组成整体的物体与个数都是相同的,12个草莓的1/3与1/4的个数是不同的,16个大字的1/2与1/4的个数也是不同的,教材在这两题里设计了可以比较的内容。第2、4题都是求整体的1/2或1/3是几个,由于整体里物体的个数不同,相应的几分之一的个数就不相同,这些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

    3.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在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基础上,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就容易了。例题仍然用教学几分之一时的情境,突出3个1/4就是3/4,既清楚地展示了3/4的内涵,又体现了渗透分数单位及分数组成的意图。想一想里,先根据题意在集合图中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并在其中的3份上加了红色,学生看图说出涂红色的萝卜是萝卜总数的3/5并不难。为了促使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要让他们说一说: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3只兔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想想做做中的前半部分和教学几分之一时有相似的安排。第7题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小段,其中的一小段或几小段都可以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这道题为下面第8~10题的教学以及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的知识提供了比较简捷形象的操作方法。第8~10题教学把几厘米写成十分之几分米、几分米写成十分之几米、几角写成十分之几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以后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教学这些题的关键是突破1厘米=1/10分米、1分米=1/10米、1角=1/10元这三个难点。可以利用直尺和钱币实物,也可以利用第7题那样的线段图,抓住分米与厘米、米与分米、元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如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元或1米,把这条线段分成10等份之后,其中的一份是1角或1分米,也是1/10元或1/10米,难点就被解决了。从第8、9题到第10题是一步提高,第10题将直接为教学小数服务。

    4.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已经会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基础上求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关键在于突出对分数几分之几的理解。12个蘑菇的3/4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后其中的3份,无论是操作实物还是列式计算都要先把12平均分成4份(即124=3),再求这样的3份是多少(即33=9)。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列式计算,要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体会算法。也不能过分追求抽象的理性分析,要联系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算法。

    想想做做第1、2题都要求先分再算,分的时候思考比较具体形象,算的思路比较抽象。先分后算能突出思考过程,再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第3、4题虽然只要求算,仍应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题中的数量关系,从分析分数的具体含义入手,组织推理,并给学生充分交流思考的机会。

    练习七整理了本单元教学的内容并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把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全面体会分数的意义。第5题学生对折后可以说说能知道哪些分数,并发现规律。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7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12根小棒、实物投影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教材先安排了拿铅笔活动,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一本书的1/3等实际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了解起点。

    1、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你喜欢的分数?

    2、这些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说说各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二、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一)拿一拿

    1、出示两盒铅笔(两盒中所装铅笔数不同),问:谁能拿出盒中铅笔的?

    2、你准备怎么拿?发现什么问题?都是,为什么拿的支数不一样?

    3、每一个同学都拿出你所有铅笔的,比一比,说一说发现。

    3、从刚才拿铅笔的活动中你明白了什么?

    4、归纳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二)想一想

    1、把6支、9支、12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支数可以怎样表示?(1/3或者2支、3支、4支)

    (三)说一说

    2

    (三)画一画

    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三、体会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根据分数拿出相应的数量。

    1、12根小棒,请拿出12根小棒的

    思考:这里的分子1表示的是什么?(是1支还是1份)

    2、12根小棒,请拿出12根小棒的。

    (同学相互说分数并拿出数量。)

    四、在练习中进一步体验

    1、基础练习:

    看图写分数:

    表示用分数:

    2、拓展练习:

    (1)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

    (2)、选一选

    ①由一段木料的估计这段木料有多长。

    ②由一段图形的估计这个图形。

    (3)、填一填:

    通过学生填数、观察,使学生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填一填,再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认识整体1

    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课后反思:

    分数的认识课件 篇9

    一、分数与除法

    在自然数集合里,加法和乘法运算总是可以实施,但减法和除法却不行;引入分数,自然数集合扩充为非负有理数集合后,除法运算才变得畅通无阻。

    例如,34=?在自然数集合里找不到一个与34对应的自然数,而在非负有理数集合里却找到了一个且只有一个分数,与34对应,即34=。

    如何理解34=的数学意义呢?

    ⑴表示3是4的。其中3与4表示不同的两个量,而是量数,是以4为基准量去度量3所得的结果。

    一般地,a、b都是非零的自然数时,ab=。

    ⑵表示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或者的4倍是3。这里,3和都表示量,而4是量数。

    事实上,任意两个正有理数相除,都具有上述两种数学意义。

    例如3=?也有下面两种数学意义:

    ⑴3是的几分之几?

    从上图,可以看出:3=。

    ⑵3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多少?

    因为是5个的,所以先把3平均分成5小份,每一小份即是所求一份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3=。

    注意:a、b都不是0,但只要有一个是分数,那么ab。

    所以,如果忽视必要的前提,笼统地说被除数即分子、除数即分母,是不正确的。当且仅当a、b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时,等式ab=才成立。这个命题还告诉我们,分数可以转化为除法,这为分数化为小数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百分数

    百分数是否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如果是,又何必需要这个新概念呢?

    事实上,百分数是在分数应用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先来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下面是这三名队员在过去比赛中罚点球的成绩统计表。

    队员

    踢点球的次数

    罚中的次数

    3号队员

    18

    20

    5号队员

    21

    25

    7号队员

    13

    12

    从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的大校

    解法1:(化为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

    =,

    =,

    =。

    因为>>,

    所以>>。

    由此可知,7号队员以往罚点球的成绩最佳,派他去罚点球是明智的选择。

    不过,上面三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倍数(1300)是比较大的,因此通分不仅比较费劲,也容易出差错。

    解法2:(化为小数进行比较)

    =1820=0.90,

    =2125=0.84,

    =1213>0.923。

    因为0.923>0.90>0.84,所以>>。

    化为小数,虽然可以借以比较分数的大小,但小数却失去了原来分数的特性,即表示量的倍比关系的意义。因此,需要寻找既能保持分数的特性,计算又比较简便的解题方法。就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百分数应运而生了。

    新的办法就是把分母统统变成100。

    把与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不难:=,=。

    问题在于怎样把也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呢?

    设所化成的分数的分子为x,即

    =,

    两边同乘100,得

    x=100,

    x92.3。

    所以,。这个结果与前面学过的分数不同的地方是,它的分子是一个小数。

    的意义是:如果把13平均分成100份,那么12大约占其中的92.3份。也就是说,这种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而不具有表示量的功能。

    于是,人们把形如,,,......等,只能表示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量的分数,统称为百分数;并引入新的符号%(叫做百分号),把百分数记为84%,90%,92.3%,......,以便从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以区别。

    显然,84%<90%<92.3%,通过百分数的大小比较,也说明是7号队员点球的罚中率最高。

    诚然,把分数化为百分数还有更简捷的途径,即通过小数转化。

    如,0.923=92.3%。但是这种方法,对于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不如方程的方法直观。

    三、比

    比,顾名思义,与人类比较事物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比的概念是在比较不同的量的倍比关系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下面先探讨一个现实问题--平面图画得像不像。

    例1羽毛球场是长18m、宽9m的长方形,如下图A。

    ⑴在B、C、D、E、F等图形中,你认为哪几个长方形的形状像图A,哪几个不像?

    ⑵对形状与图A(羽毛球场)相同的长方形,请你比较它们的长和宽,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⑶在图A内,请你画一个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图A的长的。

    任何正方形的形状都一样,但长方形的形状却有差异。图A恰好可以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发现图A的这个特性,能帮助我们找出其他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如图D和E。而图B、C和F都不具有图A的这种特性,所以它们的形状与图A不同。

    图A可以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等价于它的长是宽的2倍。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长都是宽的2倍;形状与图A不同的长方形,长都不是宽的2倍。这就是我们发现的规律。

    一般地,a、b分别表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数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倍比关系。这个分数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长方形的一个分类标准:凡是长是宽的倍的长方形,都是形状相同的长方形,它们归为一类。图形的分类对于认识图形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用长是宽的倍来刻画长方形的形状特征,有时很麻烦。例如,当a或b是分数时,是一个繁分数。为了避免进行繁分数的繁难运算,就需要改进对长是宽的倍这一特征的描述,从而引入比的概念。

    长是宽的倍,可以用长与宽的比是a︰b取而代之。

    当a、b表示两个不同的量时,a︰b==ab。

    所以,比可以定义为:两个量相除,叫做这两个量的比。

    虽然比、分数、除法在揭示量的倍比关系方面是相通的,但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仍然需要选择恰当的简便的表征方式,并掌握它们的相互转换。

    例2蜂蜜绿茶是用2份蜂蜜和7份绿茶配制成的消暑饮料,要配制450毫升这种饮料,需要蜂蜜和绿茶各多少毫升?

    在这个问题中,蜂蜜和绿茶体积的倍比关系用比的形式表示比较简便,即蜂蜜︰绿茶=2︰7。

    解法1:(应用方程)

    设:一份蜂蜜或绿茶的体积为x毫升,则配制蜂蜜绿需用蜂蜜2x毫升,绿茶7x毫升。

    2x+7x=450,

    9x=450

    x=50。

    2x=250=100,

    7x=750=350。

    答:配制蜂蜜绿茶需要100毫升蜂蜜和350毫升绿茶。

    解法2:(综合应用比和分数)蜂蜜︰绿茶=2︰7=︰,且

    +=1。因此,蜂蜜绿茶两个组成部分的倍比关系就转换成各部分与整体(蜂蜜绿茶)的倍比关系。从而,为应用分数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图示如下:

    450=100,

    450=350。

    解法1是代数方法,解法2是算术方法,殊途同归。

    例37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3个男生平分2个蛋糕。是每个女生分得多一些,还是每个男生分得多一些?

    解法1:每个女生分得个蛋糕,每个男生分得个蛋糕。问题可以归结为比较分数与的大小。比较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又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1:(利用除法)

    ==。

    因为<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方法2:(利用比)

    ︰=12︰14。

    因为12︰14<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2:(利用比)分别考虑男、女生的蛋糕数量或人数的倍比关系。

    女生蛋糕︰男生蛋糕=4︰2=2︰1,

    女生人数︰男生蛋糕=7︰3。

    因为7︰3>6︰3=2︰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3:(利用图解)

    上图说明,如果只有6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那么女生和男生将分得同样多。但女生有7个,7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每个女生分得的蛋糕要比6个女生平分的情形少一些。所以,男生分得的蛋糕比女生多。

    上述解法2与解法3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都自然地渗透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对应。

    比的概念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分数的本质--量的倍比关系,而且也丰富了表征思维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使我们面临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选择,可以灵活转换,左右逢源。

    【分数的认识课件9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