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课件九篇
  • 高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22

    高二课件九篇。

    经过认真挑选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高二课件”,文章内容只供您参考使用。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 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课堂反馈。

    高二课件【篇1】

    一、单无概要

    本单元所选的十首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元曲和屈原的作品。这些下同形式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样式的代表,在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阁夜》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已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斓的交响音画!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词语来创造生动的形象。《苏幕遮》一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倩新而爽朗。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客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沙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国捐躯的英灵,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不能回归故乡。我们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中亘古不变的坚毅和刚强。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人六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抒发了诗人在特定政治斗争环境中的无限感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温庭筠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的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作者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构思新奇,下落窠臼。

    二、学习策略

    一、因声求气(见书)

    二、吟咏诗韵(见书)

    三、构想依据

    此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划分诗句的节拍,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脚,掌握简单的平仄知识,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在词的教学中,对一些典型性句式,如词的“一字读”等,要重点讲解,要突出学生掌握词的抒情艺术;而情是承载在具体的诗词句子里的,要通过反复吟诵,在体会词句语调、语气的变化,以及韵脚韵字、读音特点中,来细细感悟诗歌情感的变化。所以,这个单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吟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把吟咏作为单元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实施。

    四、授课方式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我们在必修3第2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它句式富于变化,韵脚灵活多样;同时学习了白居易歌行体的《琵琶行》,《琵琶行》句式整齐,韵脚多变,情感也随着叙述、抒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对吟咏诗句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就格律诗而言,我们学习了杜甫和李商隐这两位大家的诗歌,对律诗的句式、节奏、韵脚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应该掌握了格律诗吟咏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我设想在此单元教学中,要以必修3第2单元的教学笔记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把已学用于所学,我想,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就会抹煞学生的个性水平,常常造成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教学中,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为主,注意对照已学课文,选其相似之处来比较;如果遇到疑难,老师可就某些存在共性的地方适当加以引导,但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五、实际操作

    由于受假期时间的限制,我仅详细解读了《将进酒》,把它分为“整体感知”、“学法指导”、“文本解读”、“走进作者”、“背景纵览”、“课文剖析”、“写作特色”、“主旨探究”几个部分,供老师做教学设计时的参考,同时,做了一点练习的设计,可以借鉴。

    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即便我全做完了,那也只能是带有大成特色的教学设计,因此我只做了三则。我会陆续按照《将进酒》的模式把剩余篇目续完。

    《将进酒》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以后。从诗的主要内客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下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但深入理解李自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下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未排解心中的苦闷,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气势奔放,语言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映了李自放纵下羁的性格与文风。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中要明确这首诗的旨趣。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卖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三、文本解读

    《将进酒》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自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客,这是值得重视的。

    四、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下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下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亨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但这并不是诗人的初衷,李白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赐金放还,从此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追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代之冠,亨誉甚隆。宋本《字太白集》下载其词。《尊前集》收录‘字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五、背景纵览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大约为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距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元丹丘家作客。岑勋,李自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下追合”(萧士贯)之际,于是满腔下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六、课文剖析

    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就是“于天上来”。“青丝”指黑发,“雪”指白发。“悲”,为动用法,“为……而悲”。」

    此四句为第一层,突出一个“悲”字。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者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未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未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下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下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悦:“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未。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得意”这里是指有兴致的时候;今义是指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烹羊宰牛,意恩是丰盛的酒宴。语本曹植《箜筷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且,姑且。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此六句为第二层,突出一个“欢”字。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已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下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一类,这时的李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廷所弃,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沦颓废,与友人岑勋和元丹匠登高宴恢,酒酣赋诗,在他看未,只要“人生得意” 就“须尽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肯定自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未”,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何必斤斤计较一餐贵贱,更不是假惺惺地装出“金钱乃身外物”的嘴脸来,让人生厌。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之气令人叹服,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为之一振。

    岑夫子,丹匠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岑勋先生呵,丹丘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岑夫子,即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当时的隐士]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下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朗朗上口。既是生逢知已,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未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钟鸣鼓响恢食如玉,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亨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伯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亨乐一番!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恩。陈王,即三国魏曹植,因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死后溢“思”,世称陈工或陈思工。宴,举行宴会。平乐,观名,汉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这句和下句出自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这六句为第三层,主要抒发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未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面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息,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何为,为什么。径须沽取,那就应当买了来。径,即、就。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五花马,毛色班驳的马。一说,剪马鬃为五瓣,极言马的名贵。将,拿]

    此六句为第四层,主要抒发狂放之情。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饮酒了,而且看起未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下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七、写作特色

    1.中国古代诗歌的比兴手法,李白运用得颇具特性。即把比兴与夸张结合在一起运用,把诗写得形象雄奇、豪放、鲜明、寓意深长。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3.用典。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台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盲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4.语言上,此诗句子主要是七言,杂以三言、十言,显得自由无束,奔放自然。

    八、主旨探究

    关于本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2.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3.显示了诗人对未未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村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未。)

    4.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恩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已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恩想矛盾的存在。

    李自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客。

    那么,如何看待李白狂歌痛饮的行为?可作一番探讨。

    练   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乐府《行路难》、《梁甫叶》、           等,是抒发怀才下追的悲愤;《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迫求身心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2、字、词、句解释。

    (1)钟鼓饯玉:

    (2)径须沽取:

    (3)何为:

    (4)斗酒十千恣欢谑:

    阅读《将进酒》,完成3~4题。

    3、试分析这首诗作者在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的特点。

    4、试举例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下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宫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将进酒》参考答案

    1.答案:青莲居士《将进酒》《梦游天姥叶留别》

    2.答案:.(1)形客宫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恢食。馔,吃喝。玉,像玉一样美好。(2)那就应当买了来。径,即、就。沽,买。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3)为什么。(4)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极言酒的名贵。恣,放纵、无拘无束。谑,玩笑。

    3.答案: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1)开头四句写悲。(分析:略)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分析:略)

    (3)“钟鼓”以下六句写债激之情。(分析:略)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分析:略)

    4.答案:夸张的运用是李自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一:“朝如青丝暮成雪”: (分析:略)

    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 (分析:略)

    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 (分析:略)

    5.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并,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6.答案: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洁,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字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蚀和寂寞,也表达了作者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

    教学重点:

    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课时安排:5课时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

    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

    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 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       d.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答案:C

    ③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并背诵《将进酒》。

    《将进酒》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将进酒》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这首诗感情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饮酒吟诗的诗作层出不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而喝酒作诗中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8226;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伤

    欢乐

    愤激

    狂放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王莉

    [《将进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课件【篇2】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Inspiration, perspiration, undertake, analysis, obvious, within, quote

    2.Talk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3.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 of some scientists.

    4.Do some speaking, describing people and debat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by listening practice.

    2.Train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talking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describing people and debating.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How to help students finish the task of speaking.

    Teaching Methods:

    1.Warming up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ce.

    2.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3.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and science. What great scientists do you know? And what are they famous for?

    S: Maria Curie is famous for her discoveries of radium and polonium and Zhang Heng is famous for his seismograph.

    S: Thomas Alva Edison is famous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light bulb.

    Charles Darwin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Albert Einste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 Well done. I think you are all interested in science and scientists.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a successful scientist? Have a discussion in pairs or groups of four. Then report the results of your discussion.

    S: I think it is the way he uses his tools that makes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 I think a successful scientist must have much imag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and he must be creative and hard-working.

    S: I think a successful scientist must be confident, curious and careful. But what I like to know is what made him/her interested in science.

    T: Now look at the photos on the screen. And tell me who they are.

    S: They are Einstein, Madame Curie and Edison.

    T: Good. They are all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 You must have read some quotes from them. For example,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which i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Now look at the quotes on the screen. Whom do you think these quotes from and do you know what they mean?

    S:I think it is from Edison. It means that if we make great efforts to do sth, we’ll succeed. And no matter how clever he is, a person will fail if he doesn’t try his best. In Chinese, it means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T: Do you agree with it?

    S: It is from Einstein. It means if you want to succeed, it’s more important for you to have imagination than knowledge. In Chinese, it means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S: It is from Madame Curie. It means there are only things to be understood in the world, whil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feared. In Chinese, it means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T: Do you know any other quotes about science and thinking?

    S: Wisdom is only found in truth.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is Bacon.

    T: OK. Now lets do some listening practice on P2.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of some famous scientists. Read the requirements by yourselves quickly.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to get a general idea, and then try to finish the exx.

    T: Now let’s look at the speaking part on P2. Work in groups of five. Each group member represents a branch of science, eg biology, maths, chemistry,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You are going to debate each other to see which branch of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seful for society. First you should decide who will represent each branch and then prepare your role card to debate. You can use the expressions.

    S: I think bi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essential to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nvironment.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living things. And it goes hand in hand with our life. If there is no science of biology, there would not be medicine.

    S: Well, maybe, but I think that chemis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the key to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being. Besides, it is chemical reaction that produces many new things.

    S: It’s hard to say. There are many physical products. And physics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There would be no life without physics.

    S: That’s true. But maths is the basic science. You can’t learn physics or chemistry well without a good knowledge of maths. It is a tool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 Well,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ths is an important. In my opinion, computer sc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our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omputer is now an indispensable tool in many fields. It can settl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t a high speed and can help people work easily.

    P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

    Step V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Einste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Some words describing scientists:

    creative, hard-working, curious, careful, confident…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2.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3.Let the students learn from Stephen Hawk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

    work on, go by, be engaged to, go on with sth, dream of, turn out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

    2.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3.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ading text better.

    2.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ere didn’t seem much point in working on the PhD.

    Teaching Methods:

    1.Scanning the text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awking.

    2.Careful reading to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3.Discussion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to make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se the scientific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4.Individur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Yesterday we learnt some quotes from some scientists. Look at the picture in our books. Do you know who the person is?

    S: He is Stephen Hawking.

    T: Yes. Very good. 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ysicists of our time. Do you know what book he published in 1988?

    S: Ye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which is very popular.

    T: OK. I think maybe you know sth about Hawking. Do you want to know sth more about him?

    T: OK.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passage about Stephen Hawking. It will tell us Hawking’s determination, thoughts and some theories. First 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hen turn to P3. Look at the questions in Pre-reading quickly and then scan the tex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m.

    T: Why did Stephen Hawking need a PhD?

    S: Because he wanted a job.

    T: Right. When did Hawking become famous?

    S: Hawking became famous in the early 1970s, when he and American Roger Penrose made new discoveries about the Big Bang and black holes.

    T: Good. When did Hawking visit Beijing?

    S: In 2002, Hawking visited China and spok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angzhou and Beijing.

    T: Well done. Now read the passage once as carefully as possible. Then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You may discuss them in pairs if necessary.

    T: What did Stephen Hawking do when he was told that he had an incurable disease?

    S: Instead of giving up, Hawking went on with his research, got his PhD and married a girl. He continued his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to give lectures.

    T: How would most people feel when they were told that they had incurable disease?

    S: They would probably feel very sad and give up their dreams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T: What did Hawking write in 1988?

    S: He wrote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in 1988.

    T: What did Hawking explain in the book ?

    S: In the book, Hawking explains both what it means to be a scientist and how science works. He tells readers about how discoveries are made and how they change the world.

    T: According to Hawking, how do people misunderstand science?

    S: According to Hawking, people often think that science is a number of “true” facts and never changes.

    T: What are the basic step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S: First, scientists observe w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seen, they build a theory about how things happe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Finally, the scientists test the theory to see if it matches what they have seen and if it can predict future events.

    T: What is it that Hawking doesn’t like about his speech computer?

    S: Hawking doesn’t like his speech computer giving him an American accent.

    T: OK. Now you have understoo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pick out the phrases or the sentence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 First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 and exchange your different points. Then I’ll explain some language points to you.

    Useful expressions:

    work on +n./pron. /doing, go by: pass, be/get engaged (to sb.): be bound by a promise to marry, go on with sth: continue with sth, dream of: imagine, turn out: prove(to be),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There is no good reason for doing sth.

    Step III 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

    T: Now I’ll play the tape. You can follow it in a low voice.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hen do exx in Post-reading.

    T: Learn the words and phrases by heart and try to use them freely and correctly. Read the text fluently and recite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What’s more, preview Word study and Grammar.

    Step V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Useful expressions:

    work on +n./pron. /doing,

    be/get engaged (to sb.): be bound by a promise to marry,

    Sentence pattern: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There is no good reason for doing sth.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phrase: use up

    2.Review the words learnt in the last two periods.

    3.Learn how to explain the words in English.

    4.Learn and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2.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explain words in English.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Teaching Methods:

    1.Review method to help the students remember what they have learnt beore.

    2.Explanation and inductive methods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Infinitive.

    3.Individual work or 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projector and some slides.

    Teaching Procedures:

    T: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Hawking?

    S: We should have a strong will whatever we do. We should have an indomitable spirit when we want to achieve great success. As long as we have this spirit, we can do it successfully no matter what we want to.

    T: Now let’s have a dictation of some words.

    T: OK. Now let’s do an ex to see how to explain some word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s of the sentences. Please turn to P5. Let’s do the ex in Word Study. Choose the closest meaning to the underlined word in each sentence. First we’ll learn a new phrase: use up. Do it by yourself and you can discuss in pairs.

    Bb:1. He hoped to visit China again .

    2. It took a lot of time to finish the report .

    3. Please give the boy sth to play with .

    4. He went home to see his sick mother .

    5. Her wish is to become a pop singer .

    T: Tell me the function of the underlined part in each sentence.

    S: No.1 is used as the object.

    S: No.2 is used as the subject. It is more usual to use formal subject “it” and the infinitive phrase is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that is “it is…to do sth.”.

    S: No.3 is used as the attribute.

    S: No.4 is used as the adverbial for purpose.

    S: No.5 is used as the predicative.

    T: Now let’s do an ex on the screen. Group the infinitives according to how they are used.

    1.Some things need (1) to be believed (2) to be seen .

    2.The doctor told him that he may not have more than twelve months (3) to live .

    3.(4) In order to get married ,I needed a job, and (5) in order to get a job , I needed a PhD.

    4.Readers were pleased and surprised (6) to find that a scientist could write about his work in a way that ordinary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

    5.He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7) to give lectures .

    6.What does it mean (8) to be a scientist?

    7.People who listen to Hawking’s lectures sometimes find it difficult (9) to understand him .

    8.(10) To explain what they have seen , they build a theory about how things happe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T: 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 on P6, Ex2 and Ex3.Rewrite the sentences with “to be done” or “to have been done”.

    He wanted the nurses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

    -He wanted the patient to be taken care of.

    Because “the patient” is the logical object of “take care of”, the passive infinitive should be used in the second sentence.

    The car was reported to have been stolen.

    But when the action expressed by the Infinitive happens before the predicate, the perfect infinitive should be used.

    T: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Who can tell me what Hawking’s dream is from the picture?

    S: He wants to get married.

    T: Right. Do you know how Hawking made his dream come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e learnt in the second period?

    S: Hawking said, “In order to get a job, I need a PhD.”

    T: Very good. Now let’s look at another picture. And tell me what the girl’s dream is and how she makes it realized.

    S: Her dream is to get a doctor’s degree, she needs to go to university, she needs to study hard now.

    T: Very good. Now please tell your partner what your dream is and how to realize it. You can use “in order to” to express it.

    T: Finish all the exx in Grammar. Preview the content in Integrating skills.

    Step VII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1. He hoped to visit China again .

    2. It took a lot of time to finish the report .

    3. Please give the boy sth to play with .

    4. He went home to see his sick mother .

    5. Her wish is to become a pop singer.

    6. He wanted the nurses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

    7. He wanted the patient to be taken care of.

    Teaching Aims:

    1.Revise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grammar-the Infinitive.

    2.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

    take a look at, what if, the other way around

    3.Do some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4.Learn how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2.Help the students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

    Teaching Methods:

    1.Doing exx to revise what we’ve learnt before.

    2.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go through the reading material.

    3.Discuss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4.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Teaching Aids:

    Teaching Procedures:

    T: We know that the infinitive can be used as the subject, object, adverbial and so on. Now let’s do some exx to see if you have mastered them well enough. Look at the screen.

    1.(1)To learn about the universe , you need (2)to have a telescope (3)to observe the stars with .

    2.It takes time (4)to know a man .

    3.Please remember (5)to bring me a book.

    4.I’ve got a lot of work (6)to do .

    5.(7)In order to catch the first bus ,she got up early.

    6.It is important for us (8)to learn English .

    T: Let’s do another ex. Fill in the blanks, using the Infinitive.

    1.The goal of Stephen Hawking’s research is to and to is his biggest dream.

    2.The doctor thought he only had three more years to , which turned out .

    3.We took a taxi to .We hurried there, only to . We were unhappy to .

    4.He studied hard to .

    5.Lunch is ready. Let’s stop to .

    T: Now let’s revis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Do an ex to see whether you have mastered them well.

    1.He one day becoming a famous violinist.

    2.Tom Ann.

    3.Two weeks slowly .

    4.His suggestion to be a good one.

    5.He his ink.

    6.If we don’t finish painting the room today, we can it tomorrow.

    7.He a novel.

    T: There were many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in the past, whose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etter. Can you say out the names of some scientists and their discoveries?

    S: Yes. Einstein –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Madame Curie – Radium, Polonium…

    T: Do you know why and how they made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or inventions? The passage tells us what makes the scientists made their discoveries. Turn to P7.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1.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Galileo Galilei?

    2.Why could Stephen Hawking make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work?

    3.What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4.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f 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5.How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T: I’ll explain some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4. …it was only later that the world recognized his greatness.

    5. …only by discovering what we do best can we hope to reach our goals and truly make a difference.

    Step III Listening and Discussion

    T: Listen to the tape twice. Then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airs or groups.

    1. 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y?

    2. What do great scientists like Stephen Hawking , Galileo Galilei and Zhang Heng have in common? Find out more about them and how they work and think: What is the scientific spirit? How do scientists solve problems? How do scientists make a differ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great scientists?

    Use the questions below to get started.

    What is the scientific spirit?

    How do scientists solve problems?

    How do scientists make a differenc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great scientists?

    S: Being creative, I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scientists can make new discoveries by using their imagination all the time.

    S: I think being curiou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ly when someone is curious about sth can be come up with new idea.

    T: Who is your favourite scientists? Write a paragraph. Before writing,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to write and what the readers need to know. How can you best describe him or her?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 interesting fact about the scientist? Why do you like him or her? List an outline of the passage. Then write some useful sentences to help them.

    Go over all the important points learnt in this unit and finish your writing.

    Step VI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b

    A good scientists must be curious and careful .

    Great scientists use their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to come up with new ideas.

    Scientists must also be intelligent and patient .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her theory was correct.

    Other scientists were surprised by her discovery and called it a success .

    She used a model to solve the problem .

    高二课件【篇3】

    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掌握其中的表现手法及由此产生的作者情感

    一、导入设计: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2、天姥岩介绍:

    高10余米,头部方正微圆,侧面的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发髻历历分明,显出一副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神态。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

    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8、高考文言虚词“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1、 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继续。

    2、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3、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2、描写了哪些意象?

    3、意境有何特点?

    4、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就5个问题对文章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理清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梦中之景,可从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

    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

    【注】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意境特点?试做简要分析(3分)

    1.①秋雁、夜猿。(1分)②闽中偏远,秋雁少至,夜里众多的猿猴哀鸣。(1分)一少一多,写出了闽中环境的偏僻闭塞、凄苦恶劣。(2分)

    2.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双关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一种手法(1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是说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慎**”一语双关,表面是写路途艰险,要小心在意,实则告诫友人慎言慎行,避免招祸。分析其中一种手法(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1分)

    让学生就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并进行总结。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大致解释字义,应让学生先来讲,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教师讲解“因”的各种用法。接下来让学生试着分析课内语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答案,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高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四、教学设想:

    1、预习指导:借助注释、工具书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课文讲授:指出历史局限,略讲二世灭亡原因、历史人物及史实。指导课外阅读(如小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翻译:主要知识点。借助《导学教程》单元提要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反复诵读:体会严密逻辑、优美文辞、磅礴气势、透彻说理。背诵全文或后三段。

    五、教学时数:3教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贾谊“才调”到底如何?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指导:(导学教程、预习提要、知识梳理)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找出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翻译这句话,分析其句子结构及关系。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不同文本的译文: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

    湖南版《高一语文跟我学》:“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

    任志鸿《中学教材优化全析》:“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

    张必东《中学语文备课全书》:“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

    《高中语文疑难解析》:“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

    关系:承接或因果。

    新观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1)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

    (2)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

    (3)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

    这是一般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

    2、参看注释,翻译“有席卷……之意,……之心”,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明确: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

    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有时也叫伏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含贬义。近义词有:窥视、窥探)。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讲评作业:(略)

    二、研习新课:

    (一)、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译文,其中有些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二)、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三)、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4层:

    第1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第2层:“诸侯恐惧……已困矣”

    第3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4层:其余是

    2、2层:

    第1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

    第2层:其余是

    3、2层:

    第1层,“弱国入朝”,可分三小层:

    (1)“孝公既没……要害之郡”

    (2)“诸侯恐惧……已困矣”

    (3)“于是从散……弱国入朝”

    第2层:“延及……国家无事”

    提示: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四)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五)、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

    例句及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六)、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七)、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

    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3、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习课文:

    (一)、第4自然段导读:

    “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答案:

    地位出身军队

    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行伍之间数百疲弊之卒斩木为兵阡陌之中

    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二)、第5自然段导读:

    “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是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2段的:“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3段的:“吞二周……而报怨”及“践华为城……谁何”;第4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何也”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

    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

    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

    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讨论: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

    观点一: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观点二:

    在作者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就是仁义的开端。“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就是这一结论的依据。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对“王道”的图景作了具体的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说,“务耕织”就是对孟子“王道”思想中这一内容的高度概括。在这里,贾谊把“立法度,务耕织”作为秦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反映了他对“王道”——即仁政的肯定。在贾谊看来,秦国的迅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施行仁政,“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此才取得了向四方扩张的辉煌业绩。文章前两段没有具体叙述秦国四代君王的治国之道,而是着力渲染其迅猛发展之势,正是用所取得的业绩来证明治国方略的正确。

    兴于仁义,亡于暴政,这是贾谊在本文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也是本文组织材料的基本思路。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在这一段,作者详细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和治国之道——在作者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六世之余烈”,而不完全是他自己有所作为;历经二世就遭致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在于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又“废先王之道”。“废先王之道”就是废仁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就是行暴政,这就注定秦王朝只能是一个短命王朝。

    综上所述,对于《过秦论》的思路,以及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理解,必须注意作者对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王治国方略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比较简略,但它却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也只有这样理解,才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之“施”相一致。

    如下图所示:

    秦孝公:立法度,务耕织

    惠文施仁义:兴

    武蒙故业,因遗策

    昭襄

    始皇:废先王之道行暴政:亡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

    ①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

    ②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2)、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高二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      瀛()洲      天台()      剡()溪

    宿()处      渌()水      谢公屐()    忽已暝()

    殷()岩泉    水澹澹()    石扉()      訇()然

    霓()        魂悸()      鼓瑟()      鸾()回车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

    景仰向往。

    3、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虽然诗歌中有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有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有了自我,没有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同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三、探讨下列问题:

    1、李白的这个梦是美梦还是恶梦?即诗人的梦境的象征义?

    美梦:

    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人想借这样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仙界来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境就是现实的.官场:

    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欣喜;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官场原来并不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他的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可见,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2、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高二课件【篇6】

    人教版高二历史课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价值。

    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3.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考试说明】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前6世纪末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同时),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P10示意图)。

    (二)主要内容

    1.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2)《十二铜表法》:

    A.背景:①当时的法官多由贵族担任,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②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平民不断地与贵族进行斗争。

    B.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C.作用:①《十二铜表法》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③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2.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原因:①伴随着罗马的扩张,海外行省的不断设立,民族矛盾显现,被征服的民族需要法律保护;②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2)措施:①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②法学家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法律文献名称:《十二铜表法》(前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6世纪)。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制度。

    (三)作用与影响: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③日本和中国清末,民国时期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为什么?

    ●史论共享

    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本课问题检测

    1、回答下列有关罗马法的问题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帝国呢?

    (2)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法律文献(注意时间及标志性意义);如何分类(分形式上和整体结构上)

    (背景、有何特点、作用?

    (4)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何在?公民法如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措施?)

    高二课件【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很幸运自己能在实验中学高二英语组这个大家庭里,在备课组各位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在不断的成长。现在我把自己的一堂写作课的思路,内容,过程呈现给大家,(实际上只能说是给大家说一遍)也是抱着向各位老前辈学习的态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模块以A job worth do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模块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各种工作及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设想未来的工作类型。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就某一项工作写一封求职信,咨询有关此项工作的情况,并介绍自己的简历。英语写作是一个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它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更高。也因为在reading等输入之后,写作做为输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单元的写作课,以及以往的每次写作课都是根据这一原则进行授课的。

    2)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把握如何写好求职信。

    ②技能目标:掌握求职信的写作。

    ③情感目标:通过读招聘广告,读求职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精神,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会为自己的美好将来打下基础。

    3)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依据导入-分析—写作-讲评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主要运用了学生为中心,任务为中心,活动为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全班分享,学生不觉得写作课是单调的,反而觉得有兴趣。

    三、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去背诵或模仿好的句子,只有平时积累了,考试时自然会胸有成竹。

    2)指导学生写一封好的求职信。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阅读并翻译一则招聘广告,继而对比学生和老师翻译的不同。

    把广告翻译成中文,主要是想让学生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把握广告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课本提供了五则广告,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只翻译了一则。

    当在学生说了自己的答案之后,我把自己的翻译展示出来

    Models wanted over the summer. I’m looking for a number of models to work both in the studio and on location.通夏热招室内、外景模特数名,If you’re thinking about a career as a model, or actress, this might be a good chance to get some good shots. Email: jonathan@ modelsearch. Com名模事业,超女之路,莫失良机,闪亮出镜!

    由于这之间的差异,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

    既然有了兴趣,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应聘怎么办?同学们回答,写求职信,那么如何写好求职信呢?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写作文

    2.写作文:

    (1)阅读课本上所给出的求职信,并分析求职信的结构。(除了开头,结尾,主体是中间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求职信的缘由及动机;第二部分介绍个人情况;第三部分通常是询问、安排参加面试的时间或说明彼此联系的方式。包括在结尾处的客套话。)

    (2)拓展:1)由于考虑到求职信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句型,所以在这里我给学生拓展了不少固定句型。

    比如,第一部分

    ① I wish to apply for the job you are offering in the newspaper

    ②Learning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a Network Engineer,I sh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post.

    ③I’m writing in the hopes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offer me the job.

    第二部分

    ① I 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② My major is English.

    第三部分

    ①I should be grateful for an early reply.

    ②I would be very thank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a chance.

    其中斜体部分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更改。这一环节主要运用了齐读,造句等方式,让学生记忆,为接下来写作文打基础。

    2)拿到今天的课堂任务---中文叙述的求职信,进行写作。

    (3)讨论。由于所给任务与所达要求有较大出入,所以这一环节很有必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至少5分钟,让各层次的同学共同做好写作的准备。针对考试要求,我提出一下要求:要点全面,结构准确,关键词正确。比如,一共包含几个要点;第一部分缘由是什么,第二部分又怎么介绍自己;具体到关键词“特别”怎么说,“秘书”“打字员”又怎么拼写。

    (4)写作:根据刚才讨论所做的笔记,学生自己完成任务。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经过前面内容的输入,可谓水到渠成。按考试的要求,需要13-15分钟。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写较之下面写要慢,所以我找了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写开头和结尾的两段,另一个写中间自我介绍这段。

    (5)①作文讲评。分析黑板上作文的错误。

    ②打分。拿出一分钟左右让同学们给打个分数,引导同学们不仅关注怎样写作文,更要注意什么样的作文可以得高分。这才是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6)范文展示。看范文对于每个要点,结构,及关键词的处理。并让同学们齐读,把范文大声读出来。

    3.总结:最后课堂小结,重现求职信的结构,如有时间,让学生改写作文。

    4.作业。改写并课下上交。

    五、时间分配:

    导入:5分钟分析结构:3分钟展示句型,作业:4分钟

    讨论:5分钟写作:15分钟讲评:3分钟

    范文展示:3分钟总结:2分钟

    高二课件【篇8】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高二课件【篇9】

    尊敬的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二英语下册《Unit 20 Archaeology》中的Warming up, Listening & Speaking的内容。(演示第一张)

    首先,我将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背景做一介绍。本单元围绕考古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旅游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英语学习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名胜古迹是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名胜古迹中的许多发现都来自于考古工作,所以Archaeology也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胜,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要求

    1.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谈论古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为以后阅读英国的《巨石王》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利用表达好奇功能结构谈论他们所感兴趣话题。针对以上两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让学生做表格,看例子,练习对话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点。

    听力是这一课的难点。听力材料介绍是古代法国人用来射箭的一种武器。材料长,对武器结构的解释比较复杂。所以对学生来说只要求能回答课后问题就好了,不要求了解细节。

    从情感态度方面来说,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看图说图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其一。其二是从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入手使学生到认识到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和考古出土文物相关图片,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对考古学产生兴趣,形成一个有关考古学的信息包,对考古学及中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有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掌握与考古相关的重点词汇和学会表达对什么东西的好奇。

    第二步是通过展示两张反映不同时代出土文物的图片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他们对考古学的兴趣,增强文化和考古意识,为以后学习英国《巨石王》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第三步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资料展示本课重点词汇及相关用法,老师做简要解说。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四幅不同时代的出土文物图片,让学生对不同时代人们的起居生活、饮食习惯,生产工具,娱乐活动等进行深入讨论并加以总结,结果则由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上以图表的形式展示,这样做较传统方法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重难点也更为突出。

    第四步是通过展示更多的不同时代的图片资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不同时代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步的听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听力部分文字材料及听力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然后听录音材料三遍后,要求学生完成听力练习,通过绘图、填空等练习形式来分解难点,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讲解答案,这样做较传统方式更为轻松,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第六步是通过课件展示的文字资料演示口语训练的三个基本步骤,即首先给出范例,并对范例进行一定的讲解,其次给出一些用来表达自己愿望的句型,要求学生以双人对话的形式,按照例子,用所提供的句型和话题进行对话。对考古学以及考古学的重要发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本部分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们对考古及考古学的思考,又促进同学在陈述观点过程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做使得课堂口语教学能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的模式,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都变得形象生动了,易于被学生接受,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板书则优化了板书形式,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真正做到了高效率教学,为老师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预留了时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二课件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